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迅速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網絡空間立即發展為疫情信息的“集散地”。作為長期活躍于網絡平臺,較早接觸社會新聞動態,并擅長在網絡平臺發聲的高職院校學生,因其正處于追求新鮮刺激,但自控能力較弱、思辨能力低下、易沖動且缺乏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斷的時期,這就讓其處于網絡輿情的風險隱患中,網絡輿情的走向影響其思想動態、行為方式和行為選擇。文章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研究歸納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職學生;網絡輿情;行為特征;輿情監管;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127-03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根據網民職業結構的分類,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研究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網絡輿情的影響,并就研究問題進行原因分析,提出切實有效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的決策性建議就顯得尤為必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獲取疫情相關信息的方式、渠道選擇偏向、參與疫情網絡評論的動機,及其思想動態的變化和對其影響的具體表現,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合理管控和引導網絡輿情,應對網絡輿情對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產生的影響。
一、網絡輿情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網絡輿情”概念的界定表達不一,綜合以往對此內容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對概念的離析,可以發現,他們對“網絡輿情”概念的界定都包含了“公眾態度”這層內涵。在《辭源》和《新華字典》中“輿情”被解釋為“民眾的意愿”和“群眾的意見和態度”。
有鑒于此,在本研究中網絡輿情被定義為: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公眾對于社會事件、現象、人物、言論等集中表達的意見、態度、觀點、情緒和行為的總和。
因此,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是指高職院校學生對自身所關注的校園或社會問題、現象、事件等公開表達的思想、觀點、看法的總和[1]。
二、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行為特征
(一)網絡表達意愿強烈,情緒表達多元化
網絡已融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日常社交和娛樂的必需品,他們關注時事熱點又敢于發表看法,勇于表達自我,甚至“主持”社會正義。對于突如其來危害切身安危的新冠肺炎疫情,高職院校學生表現出了極高關注度,他們在網絡中積極討論,關注網絡渠道最新發聲,分析疫情發展走向。
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高職院校學生出于正常生存防護,啟動心理防御機制,產生負向情緒,而負向情緒又會滋生網絡輿情。例如,學生在群聊中對于禁止返校、線上上課、一系列考級考證延遲或取消表現出強烈不滿情緒。同時也包含正向情緒,如高職院校學生自發自愿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捐錢捐物,講述抗疫故事等。對春節延長假期、疫情相關知識的科普又表現出中性的情緒反應,體現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情緒表達的多元化,積極觀點與消極看法并存,正向判斷與負面情緒同在。
(二)分析思辨能力弱,行為易受負向輿情引導
高職院校學生處在價值觀的養成時期,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擾,缺乏自我判斷能力,一旦對周遭環境不滿,現實表達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轉戰網絡虛擬世界宣泄情緒,甚至還會有意放大事件的嚴重性,對他人造成誤導。
思想不夠成熟,加之社會閱歷不足,高職院校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清晰而又獨立的價值觀與理性判斷。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他們通過各種新媒體渠道關注社會動態,“首發心理”使其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時間將所瀏覽到的疫情信息轉發、傳播給他人。由于他們缺乏對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斷,同時事件分辨能力和自制力較弱,容易受不良網絡輿情的引導,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管理,他們可能就會成為疫情虛假信息和謠言傳播發酵的“源頭之水”。
(三)情緒表達易極端化,引發群體性事件
高職院校學生因長期在校生活,處于簡單純粹的環境中,對復雜社會的探索不深,他們正處于思想和心理的塑造期,追求新鮮刺激、大膽嘗試。在縱深層面,部分學生年輕氣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沖動,思想易極端化,容易產生群體反應。對未經證實的信息不加理性思考確認就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傳播,而公眾對于疫情相關事件的關注度又高,放大信息內容,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學生群體接觸網絡媒介較多,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這就導致負面輿情會迅速影響到學生群體的家人、朋友乃至整個校園。學生是整個社會關注的重點群體,因此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發布的言論更容易引起社會聚焦,成為社會熱點,甚至引發全民網絡輿情的大討論。例如,某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因不滿學校管理現狀,在多個平臺發布文字評論,其他學生跟風評論,以致形成微博熱搜事件。
三、高職院校社會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強調,“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2]。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應積累抗擊疫情的有效經驗,分析不足之處并總結教訓。在疫情期間網絡輿情產生負面影響的相關調查中,學生對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進行了認知上的選擇,將其歸結為監管力度不足、社會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外部環境的復雜化、輿情引導教育的欠缺及自身媒介素養不高。
由疫情期間網絡輿情的研究推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職院校學生的應對策略具有現實意義。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暴發性強、事態發展的不確定性強、操控難度大、應對處置周期長等特點,相伴而生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具有線下事件動靜大、線上輿論引爆快等特征,凸顯出“線下發生—線上傳遞”的特殊軌跡,此類輿情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極大考驗管理部門的決策能力。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多遵循“線下事件突發—線上信息引爆—線下極化擴散”的演化規律,有鑒于此,高職院校建立一套完備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處置機制就有其必要性。
(一)打造數字校園,加強輿論陣地管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也開始加入依托數字技術打造“智慧校園”的行列,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校園各個領域,分析研判學生在微信、微博、QQ、論壇、貼吧、抖音等社交網絡及即時通信、娛樂軟件、搜索引擎中的活動痕跡,結合關鍵字和學生動向研判其思想動態和行為選擇,實施智慧網絡安防工程[3]。運用大數據使用網民畫像標識找準高職院校學生的關切點和疑慮內容,精準掌控網絡輿情態勢,通過熱論話題、關鍵字、敏感詞設置,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關注熱點,引導網絡輿情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4]。
(二)構建輿情實時監測機制,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
高職院校學生群體表達意愿強烈,對疫情所引發的社會現象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表達途徑多樣,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傳播多元化,這給高職院校建立全面完善的輿情監測機制帶來了挑戰。因此,學校應當建立“學校輿情監測領導小組—分管領導—系部領導—輔導員—班級輿情監督員(班長、團支書)—監督小組組長(宿舍長)—學生”的六級網絡輿情循環監測機制,分層次做好網絡輿情監督,同時注重監督員的網絡輿情知識培訓,及時了解學生最新動態,做好虛假信息和不實信息在學生群體中傳播的風險等級預判和評估,提前備好“預防針”,將對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建立負面輿情應急處理機制,控制負面情緒攀升
高職院校學生在非理性思考狀況下傳播負面和不實信息,應立即啟動高校學生負面輿情應急處理機制,介入調查,穩定學生情緒并采用恰當的方式詢問緣由,第一時間對事件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并上報學校輿情信息中心,利用官方權威平臺跟進最新消息,發布已經核實的確切消息,做到引導發聲、權威發聲,以最快的響應來抑制負面輿情的滋生蔓延。事后要對此次事件進行詳細總結,作為案例樣本教育全校學生。建立快速響應的應急處理機制的優勢在于,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對負面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并及時正面處理回應,將負面輿情扼殺在搖籃中。
(四)建立“大思政”格局,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所謂“大思政”,是指將多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要素進行有機融合,通過一定的表現形式,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呈現多主體、多形式、多場域、多層面的態勢。當下的網絡媒體環境深刻地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網絡空間的擴大化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表達途徑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建立“大思政”格局,將新媒體技術和理念融入思政課堂,讓網絡信息傳播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武裝青年學生頭腦,使其理性看待網絡事件、網絡觀點,審慎行使評論表達權利。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對網絡熱點問題、新聞事件發表恰當討論,關注社會和身邊的人和事,同時將實踐活動納入教學環節,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加深學生理解,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優勢作用。
(五)開設網絡輿情選修課,開展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當下,網絡媒體高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是互聯網環境下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不成熟,面對新聞事件分辨性和自控性存在不足。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輿情知識補給,通過線上主題班會、專題教育、案例分析、組織觀看官方新聞等多種方式,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正確認識和辯證看待新聞事件的能力,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對新聞事件的信息處理能力,才能在遇到類似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保持理性和清醒的頭腦,扮演好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把關人”的角色。
(六)培養校園網絡論壇“意見領袖”,發揮積極影響力
有意識地培養校園中較為活躍、有一定學生基礎和號召力,看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三觀正、思想新,在網絡集群中有一定參與度、影響力的學生作為領軍人物,通過網絡媒體社交平臺,如微信、QQ、微博、抖音、知乎等表達對校園日常、學習、生活、新聞事件、社會現狀等方面的意見看法,以此影響校園網絡輿情的走勢,培養這類學生成為高職院校網絡“意見領袖”參與網絡輿情治理[5]。當遇到重大網絡輿情事件時,學生群體會更關注自己日常接觸較多的“意見領袖”的動向和做法,而且更相信他們的看法。此時校園網絡“意見領袖”就起到傳播正面信息、積極引導網絡輿情的作用[6],努力沖淡負面言論的影響,避免事態發展的不可控性[7]。
(七)將人性化管理模式滲透在教育教學全過程
基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學校不僅應注重對學生技能知識的培訓,還應更加關注對學生的優秀品德素質、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要付諸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管理模式應更加精細,對學生生活細節的要求更加具體。如果在管理過程中一味要求學生按照規章制度執行,甚至忽視學生“聲音”,不能滿足學生合理需求,很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反感。長此以往,學生的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很可能造成學生與學校管理的對抗,最終釀成類似于“喊樓”的不良事件。
因此,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既要統籌全局保障穩定發展,又要在平時管理中強調人文關懷,提升制度執行的“溫度”,細心關注和傾聽學生需求,及時解決學生困擾。
例如,高職院校在疫情期間學生返校復課時開展的“為學生曬被子”活動、分發“重返校園小禮品”活動、黨員教師在校門輪流迎接學生返校等,這些微小而暖心的人性化舉動能夠累積學生對學校教師和管理制度的好感,進而提高學生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度、配合度與支持度,讓學生在人性化管理過程中不斷增強歸屬感和獲得感。這樣在遭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學校的發聲才會擲地有聲,不良網絡輿情才會得到稀釋和消解。
四、結語
網絡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信息傳播在學生群體中滲透性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自主性和參與性逐漸也逐漸提升,信息豐富、錯綜復雜的網絡輿情如同一把“雙刃劍”,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度,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影響力愈發凸顯,這就要求全社會協同做好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工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劉晶,吳國毅,黃艷蘭.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內涵、問題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2):73-79.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04(001).
[3] 王華鋒,陶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新媒體思政,2020(8):65-67.
[4] 王賢卿,吳倩倩.全媒體時代重大疫情網絡輿情的特征、影響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3):102-106.
[5] 肖明月.網絡輿情對高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0(1):40-41.
[6] 郁文娟.網絡輿情管理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研究[J].教育評論,2019(9):71-74.
[7] 魏艷,花樹洋.新媒體視域下的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J].教育與職業,2020(10):98-102.
作者簡介?吳娟,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