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精神是對某一特定區域的精神風貌、社會價值觀的總體概括,對地域精神的提煉能起到團結思想意識、凝聚發展共識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溫州日報推出“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系列報道,該報道貫穿了2021年全年,共計13篇報道,以滄桑磅礴的筆觸介紹了百年龍灣的發展史。該系列報道雖為建黨百年主題報道,但在選題和采寫內容上落腳細、切口小、描述鮮活,生動體現了溫州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以及溫州“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城市精神。文章對該系列報道進行分析,剖析其實踐路徑與創新探索。并總結經驗:新聞宣傳中要有群眾意識,以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指導工作,要敢于反映、挖掘、提煉地域精神的相關表現,以地域精神凝聚發展共識。
關鍵詞:地域精神;溫州人;建黨百年報道;敢為人先;群眾史觀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39-03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溫州日報社與溫州市龍灣區融媒體中心共同推出系列報道“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對發生在溫州市龍灣區這塊土地上10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性事件作了一次回顧性的梳理與探訪。
龍灣區是溫州市面海向東發展的重要區域,是溫州市的中心城區之一,100年來,誕生了“勇戰美人瀑”“東海第一堤”等奮斗故事,誕生了全國首家股份制合作企業、首個民間集資的機場等創新創業的事跡……通過這組建黨百年的報道,提煉出脫胎于民間的“要強”性格,而這恰恰是溫州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溫州“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城市精神的體現。
這組報道,以事實為依據,挖掘了一個區域的精神,以及深植于群眾之中具有共同點的社會價值觀,是一個良好的新聞宣傳的實踐案例。
一、概念闡述
(一)溫州與地域精神
地域精神是指某一特定區域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被公眾廣泛認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價值觀,是當地歷史文化、人文情懷、區域發展的綜合體現[1]。地域精神具有凝聚共識的作用,能在精神和價值層面給予本地區人民以引導、關懷和激勵,具有強烈的向心力、感召力,對人們的思想塑造、行為選擇和精神生活具有極高的關照價值和教育意義[2]。
溫州城市精神、溫州人的精神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地域精神,隨著歷史沿革發生定義上的多次演變。20世紀80年代,溫州人的精神主要是“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說了千言萬語、想出千方百計;20世紀90年代,被概括為“四自”精神,即自力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在1998年10月的溫州市第八次黨代會上,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在報告中概括溫州人的精神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后來,這一概念基本被作為溫州人的精神的表述沿襲了下來。進入21世紀,為體現時代特征,溫州的城市精神被概括為“敢為人先,民本和諧”[3]。
本文所概述的“溫州精神”,含“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的精神和“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溫州的城市精神兩個方面。
(二)“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系列報道
該報道是一組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的主題宣傳報道,主要挖掘100年來黨在溫州龍灣區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紅色故事、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 系列報道共計13篇,從2021年4月28日起,以一定頻率見報發表,直至2021年12月18日結束。為完成這組報道,溫州日報安排了十余人的記者團隊,深入基層采寫,他們與歷史親歷者對話,挖掘龍灣百年發展中的故事,見證龍灣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二、內容分析
從“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的精神,到“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溫州的城市精神,其中“敢為人先”是共同的精神特質。在“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系列報道中,可以說“敢”字貫穿了100年歷史發展的全程,而皆因為“敢”,才會塑造出“特別能創業”的溫商特色,以及“民本和諧”的城市精神、城市氛圍。
(一)體現了貫穿百年的“敢為人先”
這組系列報道貫穿了建黨百年的四個重要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該報道在每一個時代都擇選出2~4個重要事件,并進行詳細的梳理、采寫、報道,而從選材上來看,“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體現得非常明顯[4]。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龍灣:讓紅色精神,在這里生生不息》一文中講述了龍灣人民在敵我懸殊的條件下,成立了境內第一個黨支部,發起了武裝暴動,尤其是發動奇襲國民黨永強警察所等一系列武裝斗爭,震動了溫州。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龍灣“永電”,激勵后人的不老故事》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龍灣“美人瀑”屢屢變幻無常,禍害百姓,而200余名黨員帶頭,聯同7000余名社員登上美人巖,靠著晝夜奮戰、肩挑鎬挖,建成了一系列水庫,還建成了龍灣永強地區第一所水電站——永強公社白水電站的故事。這種敢與天地斗爭的事跡非常令人動容。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龍灣人民為爭取交通便利,通過民間籌資的方式建設出全國首個民營集資的機場,也就是現在的龍灣國際機場;為抵抗東海臺風的侵襲,龍灣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大家一起捐資興建了“東海第一堤”——可以抵抗50年甚至100年一遇天文大潮的“永強高標準堤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龍灣人民的這種精神依然體現在興辦企業、興辦教育等各個方面。
溫州人“敢為人先”的特質,隨著報道的層層推開,立體化地展現了出來,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果敢、堅定、決斷、奮進等性格特色。
(二)體現了“特別能創業”的群體形象
溫州是創新創業之城,溫商之名譽滿全世界,正是溫州人敢想敢干的性格特色,造就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奇跡。而在這個奇跡背后,是溫州各級政府極具前瞻性的產業布局眼光,科學、周密的營商環境服務,而這些恰好為溫州人敢闖敢干的創業精神提供了土壤。
這些元素在這一系列報道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在稿件《龍灣成為創新創業理想之城》中,講述了龍灣區勇敢接受時代的變革,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拋棄其落后的舊產能,培育數字經濟等三大新興產能,實施五大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推動優勢產業向百億級集群進軍的改革方向,以及在這樣的方向性政策的指引之下,浙南科技城等高能級平臺相繼落地,各類數字型、智能型企業蓬勃發展的趨勢。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創新創業的龍灣形象[5]。
該報道在龍灣區引發了比較大的反響,并被龍灣當地的專家、學者認為是能集中反映龍灣“性格”的代表作。龍灣曾具有傳統產業的八大金名片,包括皮革制作、閥門制造等,這些行業曾給龍灣經濟騰飛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環保上的劣勢也給其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阻礙。龍灣曾痛下決心,出臺系列措施,不惜以犧牲GDP的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新興產能,引入了浙南科技城等系列高能級平臺,以長遠的眼光重新布局產業規劃,并在陣痛中迎來了轉型的成功。這背后的故事,在該稿件中有系統的闡述,可以說深入地反映了龍灣乃至溫州的城市性格。
而在微觀層面,《始于甌登的一路創新攀登》《龍灣:堅持工匠精神 闖出品牌新天地》等一系列文章,則展現了龍灣區本土創業者的風采,他們積極進取,思維活躍,善于在細微之處發現商機,他們靈敏、可靠、機智、勤奮,用敏銳的眼光在時代的大潮中嗅到商機,并抱團努力,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獲得創業的成功。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溫州商人的特質。
(三)體現了“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城市精神
在這一系列報道中,有幾篇報道特別展現了龍灣城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東部綜合交通中心初具規模 溫州版“大虹橋”加速崛起》講述了龍灣是如何構建以龍灣國際機場為核心的東部交通網絡;《龍灣“臨空”起航跑出經濟騰飛加速度》詳細闡述了龍灣區以空港新區為平臺的經濟發展熱度;《培育科創引擎的“龍灣解法”》講述了龍灣是如何培養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并以此帶動經濟的發展……最后一篇名為《打造全域未來城區,溫州龍灣全力繪就未來城區“工筆畫”》著墨于龍灣區“未來社區”的打造,以及以此為基礎,帶動龍灣區和諧、美好的人居環境建設的未來藍圖。
2020年6月,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談到,溫州憑借弘揚“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溫州人的精神,創造出諸多“中國第一”,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而進入新時代,溫州要續寫創新史,溫州人的精神中需持續注入追求卓越、守正出新、富于創造、大氣包容、美美與共、奮斗奮進的時代內涵……溫州要當好“重要窗口”的建設者、維護者、展示者[3]。而在上述提到的幾篇稿件中,龍灣區整個區域范圍內的宏觀大場景顯示出經濟社會發展欣欣向榮、人民群眾生活和諧美好的畫面,這體現了“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溫州城市精神,也貼切地反映了溫州人的精神中大氣包容、美美與共等新的時代內涵。
三、成效與啟示
“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是一組著眼于建黨百年的系列報道,但是其報道范圍主要集中在溫州市龍灣區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溫州日報與龍灣區融媒體中心在挖掘報道題材的過程中,在對百年歷史的層層梳理中,最大的收獲是提煉出溫州地區別具特色的地域精神。這也給未來的新聞宣傳報道帶來了一些啟示。
(一)展現地域精神,要找準小切口
新聞媒體對地域精神的提煉、反映和展現,并不是時時刻刻要以宏大敘事的方式展現大的政治、經濟層面的宏大圖景。在新聞選材的過程之中,要著重挖掘細節與事實,從細微之處發現人物精神、群體精神,甚至城市精神。
例如,溫州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其實就體現在“東海第一堤”“永強公社白水電站”“甌登”企業這些“精神地標”之中,蘊含在百年以來接力創業的代代溫州商人的故事當中。以新聞中的人物、事實、數據來說話,是最具有影響力的表達。這系列報道看似寫龍灣百年,卻映襯了溫州的城市精神,是一次“以小見大”的優秀嘗試。
(二)以地域精神凝聚發展共識
對于地域精神的挖掘、提煉、宣傳,是可以在當地起到良好的凝聚發展共識的效用的,大家因此具有集體榮譽感、社會認同感,對腳下的故土更是滿懷熱情,尤其是對一些外出奮斗的鄉賢,他們更會在這種榮譽感、認同感的感召之下反哺家鄉。所以說,對于地域精神的宣傳,對一個地區來說是一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的精神力量。
隨著該報道的推出,位于龍灣永興街道的龍灣革命教育館建成投用,龍灣許許多多黨員投入黨史宣傳志愿活動中,如王會岳等老黨員,自愿進入各中小學校,以本系列報道的內容為藍本,講述龍灣百年的發展故事……由此可見,該系列報道引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愛國注義教育的宣傳漣漪。
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可主動嘗試關于區域精神的宣傳報道。
(三)新聞宣傳中要有群眾史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過程中的積極主體,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英雄人物的創造者;普通個人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诖耍R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群眾路線”,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從這一系列報道中不難看出,人民群眾的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主體,他們自發捐錢捐物,自發出錢出力興修水利、建設機場、建設水庫、興辦企業……龍灣區這些“全國第一”其實都發源于老百姓,發源于民間。這一系列報道,均將視角立足于人民群眾,也從人民群眾中發掘出非常具有價值的,甚至塵封已久的“往事”,這些恰恰是溫州城市精神的真實寫照。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啟示——在新聞選材、新聞采訪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群眾史觀,一定要秉承群眾意識采集新聞,只有這樣,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結語
筆者在閱讀“百年風華 龍騰甌越”的系列報道時,總有一種感觸,即鮮活的新聞故事往往就在基層。龍灣區一系列重大歷史性實踐,背后都是人民群眾的影像,是他們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精神,是他們譜寫和繪就了建黨百年的磅礴畫卷。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推動作用。他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發展歷程中,主角是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堅持群眾史觀,堅持群眾路線,如同老一輩新聞人穆青一樣,把“勿忘人民”作為終生奮斗的職業準則。
溫州日報這組報道之所以能在建黨百年這樣的宏大敘事中提煉、折射出地域精神,最根本的還是立住了人民視角,講述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相信只要秉承群眾史觀進行新聞創作,緊抓這一根本的生命線,就能挖掘出好的題材,創造出更好的新聞。
參考文獻:
[1] 何美燕.“廣西精神”傳播現狀與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7.
[2] 張華.地域精神視閾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析[J].理論觀察,2020(5):65.
[3] 楊天.新時代溫州人精神是什么?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EB/OL].浙江新聞網,http://zj.zjol. com.cn/news.html?Ld=1462080,2020-06-07.
[4] 張淑榮,張永春.用新聞塑造地域精神[J].新聞傳播,2012(5):54.
[5] 那愛蓮.地域精神與培養高職院學生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7(9):163.
作者簡介 歐陽瀟,碩士,記者,溫州日報政務部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