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帖琳娜,女,河南鄭州人,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四史”,是深化學生對國家歷史的了解,提升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四史學習,學生能夠對國家各個階段的發展歷程、發展經驗等進行總結,另一方面能夠從不同歷史時期吸取教訓,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提升愛國情懷,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與此同時,通過四史學習,還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為豐富,教學范圍得到拓展和延伸,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是必要的。文章對其必要性進行總結,并提出一些具體的融合對策,旨在推動四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銜接。
[ 關鍵詞 ]
高校;思政教育;“四史”;必要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史”具有全局性價值和意義,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和發展的關鍵。習近平主席提出“四史”,旨在引導人民對國家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分析過去、展望未來,不斷提升發展成效。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四史”與思想政治課的融合,借助歷史與現實的勾連,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信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代性和親和力,實現學理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歷史觀與“三觀”的一致,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最終達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目標。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四史”十分重要,且具有較大的迫切性,高校應當以“四史”為載體,對思想政治教學體系進行重構,提煉國家各個發展階段的精髓,為學生傳輸正能量和有價值的理論,幫助學生提升愛國情懷,深入學習黨的精神。
1 “四史”學習融入高校思政的必要性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在時代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發展,跟隨潮流,實現長遠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且不會過時的話題。習近平主席說過“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教育價值,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豐富的教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且生動的教科書,要引導學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合起來,與“四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深化認識過程中不斷提升對國家的了解,不斷提升行動自覺性和思想自覺性。這要比單純學習思想政治教材內容更有價值和意義,更能夠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信心,真正做到與國家同命運、共呼吸。
1.1 是增強學生使命意識的有力武器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能夠使學生通過對國家各個時期發展歷程的分析,更好地認識自身的使命,對中國的發展大勢進行把握,不斷提升使命意識,自覺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融合起來,推動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的統一。雖然“四史”教育是從我國歷史入手進行教育,但其又不僅僅是歷史教育,與中國政治存在十分緊密的關系,其目標在于透過歷史服務現實,使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不斷提升對自身對國家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等。學生只有對國家發展提升自信心,增強民族認同感,才會有更強烈的愛國情懷、服務國家之動力,從而推動使命意識的提升,更好地貢獻于國家。
1.2 是幫助學生端正歷史觀的重要需要
黨的歷史充滿坎坷,卻也充滿教育韻味,是中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范本和案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時就注重對歷史的總結與吸收,將歷史當作創新發展的養料。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說過:“如果不搞清楚歷史上所走的路,不對歷史進行分析與探究,就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學習黨的歷史,了解過去,能夠展望未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歷史之經驗借鑒更為注重,從黨與國家的歷史寶庫中尋求發展之路,吸取智慧和經驗,并在探索與思考中提出“中國夢”之理念,這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通過對“四史”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對中國發展脈絡有清晰的了解,明白為什么中國要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為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提升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而歷史觀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學生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更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健康發展。
1.3 是解決新時代學生思想問題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的教育,是從思想層面對學生加強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而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和民族,推動思想與行動的統一,為國家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當前,國際形勢更為復雜,國內外兩個大局不斷交織與激蕩,加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信息傳遞效率的提升,高校學生深受信息化、全球化的影響,自我意識、權利意識不斷提升,思維更為活躍。他們雖然具備了完善的思考能力,但價值觀并沒有完全定型,辨別能力并不高,容易在各種思潮的涌動下、學習壓力下以及多元化的社會中失去自我。另外,一些人員對“四史”的不良解讀,也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最終影響大學生對國家的信仰,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提示著高校必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而通過有效開展“四史”教育,正確解讀“四史”,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則能夠推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穩定,促進意識形態安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家與歷史,擁護共產黨,并樹立堅定的愛國信念。與此同時,通過“四史”的引領,還能夠解決學生的疑惑,使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不被各種國外思潮所迷惑,更堅定地走好未來的路。
2 “四史”學習融入高校思政的對策
“四史”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相融合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要想提升雙方融合的有效性,增強教育價值,就必須設定科學的融合路徑,提煉各個歷史階段中黨和國家的發展關鍵思想與做法。并從各個時期入手,逐一開展系列教學,使學生在詳細而深入的學習中更好地把握國家歷程,將各時期領導人的精神真正內化為自身前進的動力。
2.1 融入黨史,培養學生“明初心、知使命”之魂
黨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案例,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黨的歷史進行回顧與學習,以“明初心、知使命”為核心,不斷提升學生的使命感。黨史是一部曲折史、患難史,更是教育史,從長征精神到愛國情懷,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擁護人民,保衛人民,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接班人,也應當樹立良好的愛國情懷,敢于奮斗與拼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前行。
為了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黨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梢匀∥覈伯a黨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來教學,以真實的案例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深刻體會“明初心、知使命”的內涵。從近年來國家的發展歷程來說,汶川地震,我國各個地區集中力量抗震救災,盡最大努力降低損失,保衛汶川、保衛國家,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各地區人民眾志成城的決心。新冠疫情,我國政府快速了解形勢,快速做決定,切斷了疫情蔓延的步伐;各地區支援武漢,涌現出一批批志愿者,他們不顧生死直奔戰場,為人民奮斗,搶占時間,體現出的是我國人民奉獻自身保衛國家的毅力,也是愛國精神的最好證明。洪澇災害,王家壩群眾連夜撤離,舍小家保大家,為的是一方安寧,這是中國共產黨正確引領的結果,也深刻印證了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內容的引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黨史,樹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核心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三觀。
2.2 融入新中國史,引導學生“堅定信念、砥礪前行”
將新中國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要圍繞新中國的建立、發展歷程為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堅定信念、砥礪前行的心理,使學生通過對新中國的了解,更清楚地認識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并堅定信念,與中國共產黨一同開拓新未來。
對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直觀地為學生呈現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努力的場景,以這些生動的場景直擊學生的內心。還可以采用新媒體教學、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等形式,講活歷史故事,將抽象化為具體,真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堅強扛起使命。例如,可以借助互聯網構建微課,并運用新媒體對微課內容進行傳播或者擴散,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知識和內容,在對新中國進行了解的同時,感悟國家的創新之舉,樹立與國家同發展、共命運的決心。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入與新中國有關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從新中國有關事件中為學生提煉精髓,使學生透過新中國這個大的范本看清楚中國共產黨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為之動容和驕傲,并主動融入共產黨,為國家發展而奮斗。
2.3 融入改革開放史,深入認識“繼往開來,邁向復興”
改革開放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天地,帶領國家邁向復興,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能夠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聯系起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習改革開放之歷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為國家未來發展帶來創新元素。
改革開放的提出者鄧小平同志,他的創新思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長期總結與摸索中形成的,也是敢于思考、敢于行動的重要體現,教師要以鄧小平的創新思維為引領,鼓勵學生加強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這對于學生未來從事工作、踏入社會是有利的。同時,也可以引入我國的一系列成就,使學生深刻認識創新的重要性,例如北斗三號發射成功,完美展示了中國人民創新的力量,擺脫了過去航天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不僅為我國導航系統更為精準做好了鋪墊,而且向西方國家展示了我國技術水平的強大。同時“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雜交水稻研發成功等都代表著創新能力的提升與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都可以以這些案例來啟示學生創新。
新時代國家發展雖然較為穩定,但是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將改革開放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起來,能夠為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師以改革開放為引領,深化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習我國先人“繼往開來、邁向復興”的思想理念。
2.4 融入社會主義發展史,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是一個探索和摸索的過程,更是嘗試與總結的過程。在這個摸索過程中,我們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收獲了諸多經驗和教訓,但是也經歷了艱辛,受到了諸多挫折,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的經驗進行總結,并進行了深入思考,最終決定實施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改革開放到當前,四十多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多種考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黨帶領人民在各種困境與考驗中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迎來新的黎明,這些艱辛的發展歷程、堅持不懈的精神、理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教師要帶領學生梳理和分析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使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為其他國家更好地探索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方案。
3 結束語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屬于思想層面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道德與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現有思想政治教學面臨著嚴重的內容老化、關注度低下等問題,通過“四史”與該課程的融合,不僅能夠推動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豐富,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國家發展歷程,樹立正確的三觀,而且也與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相符合。通過深入學習黨史,有助于培養學生“明初心、知使命”的情懷,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忘初心,勇于擔負使命;學習新中國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更好地前行;學習改革開放史,能夠以國為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制度,科學地管控和約束自身行為。
參考文獻
[1]張倩. “四史”學習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128-131.
[2]楊彬,劉小龍. 高校思政課實施黨史教育的歷史演進及經驗啟示[J]. 探求,2022(1):22-28.
[3]韓振峰,張悅. “四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析[J]. 北京社會科學,2022(1):4-12.
[4]王鑫宏,柳溜溜. 中國共產黨百年應災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若干思考[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2):186-188
[5]許俊杰. “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路徑探析[J]. 甘肅教育研究,2021(8):8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