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張映英,女,甘肅武威人,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項目名稱 ]
本文系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20年度輔導員隊伍建設專項校級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會建設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YFDY202009)。
[ 摘要 ]
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下,本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以更好地發揮學生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目標,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通過理論建設和隊伍建設推動學生會健康長遠發展。
[ 關鍵詞 ]
高職院校;學生會;理論建設;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1
當前,在國家、社會、高校等各層面高度重視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會組織以其獨特的地位和優勢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和陣地。但是目前在學生會建設的實際過程中,暴露出了學生會理論建設不足、學生干部隊伍建設不強、學生會成員成長發展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學生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得不充分。本文以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通過文獻研究,以及對四屆學生會成員進行調查問卷和個案訪談,了解學生會成員思想動態和工作實際,總結學生會建設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在加強學生會理論支撐和干部隊伍建設方面不斷探究可操作的解決對策。
1 加強學生會理論建設
長期以來,在高職院校學生會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重實踐、輕理論”“重使用、輕培養”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會工作更多地變成了行政事務性工作,成為所謂的“免費勞動力”,導致學生會組織和個體的角色和定位不清,工作職責和作風發生偏移,只知道“干什么”而不知道“怎么干”,使學生會在青年大學生中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因此,在建設和管理學生會的過程中,要先“教”后“育”,先“引”后“導”,先加強理論學習,后進行實踐鍛煉,形成“理論教育引導—實踐學習鍛煉—理論凝練升華”的良性循環。
1.1 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提升
學生會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會成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全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個人身心條件、教育背景、家庭經濟情況等主客觀因素,導致其理論學習和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學生會在自主開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期間,由于本身思想政治理論不足,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全面而只能照本宣科,使學生出現“不感興趣、聽不進去、看不懂、弄不通”的問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學習效果不顯著,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困難。在個體訪談中,某學生提到自己非常喜歡思想政治理論強的影視作品,但卻在追星愛美的朋友圈里成為所謂的“特例”,實際上他是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正面教育范例和典型榜樣。因此,學生會指導者應與時俱進,充分了解每屆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優秀骨干學生理論宣講團”“社會實踐分享交流會”“‘榜樣的力量’故事大賽”和第二課堂思政課等形式充分發掘政治理論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感染力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政治意識,向榜樣看齊。學生會只有自身將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才能當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小助手。
1.2 提升對學生會組織的整體認知
由于學生會成員負責單一的某部門工作,對學生會組織本身缺乏整體上的認知。對學生會的定位職責、制度機制、分工模式缺乏系統的認知,出現了單打獨斗、被動服從、單向命令、因循守舊、服務受眾不明、不明確工作職責、不了解工作步驟等問題,因此要對學生會進行長期的業務培訓,例如對辦公技能、活動策劃總結、辦公文體書寫、矛盾糾紛處理、突發應急事件處理,以及管理學、心理學相關知識等開展系統的培訓,樹立大局意識,以現實需求為導向,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
1.3 提升對自身的認知與定位
學生會成員對于自身缺乏準確的認知與定位,就會出現學習成績出類拔萃的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參與學生會工作、參與學生會工作的干部又無法很好地平衡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錯誤地處理自己與老師與同學的關系、無法正確看待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得與失”的關系、不明確工作導向是要服務群眾還是要鍛煉自我等矛盾。因此,學生會成員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困難、困惑、矛盾、挑戰的時候,需要指導老師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認知引導,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引導學生處理好老師與學生、學習與工作、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牢記初心、砥礪前行,在服務大家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工作業務能力,學以致用,鍛煉自我。
2 加強學生會隊伍建設
關于學生會建設,作為指導者和研究者更多地是以俯瞰的視角關注了“學生會組織”這一整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忽略了作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識的“學生會成員”這一個體的感受,對于他們個人的成長和成才疏于引導和關懷。因此,本文以“平等對話”的姿態換個思考角度,通過個體訪談聽取成員對學生會建設的想法,激發學生會成員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推動學生會健康發展。
2.1 優化培養模式,推動學生會隊伍建設多樣化
2.1.1 加強上層設計
目前,在校團委領導下學院分團委直接負責學生會工作,但學生會主要負責的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又歸屬于學生工作部工作范疇,校團委和學工部兩個部門之間在信息交流上還未形成完全的閉環。從學院層面上講,由此導致班級管理和團支部建設“兩張皮”、班長和團支書各管各的“兩張皮”,使學生會工作難以形成合力。因此校團委和學生會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溝通和上層設計,統一領導指揮。
2.1.2 創新培養方式
在學生會中存在三個顯著問題,一是副主席定位不清,不明確自身定位而導致容易被架空,既難以做好主席的左膀右臂,又不知如何領導和融入各部門工作。二是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常常出現年終換屆選舉時還不認識其他部門同學的情況,導致無法公正客觀地投選出優秀的學生干部。三是學生會成員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間隙,學生會應該是“來自于群眾、服務于群眾”,但由于學生會建設長期以來存在一些令人詬病的問題,導致普通學生對學生會存在誤解,心生間隙,配合度不高;而學生會工作則缺乏調查和溝通,沒有很好地站在普通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精準型服務”不到位。因此,可以通過“人有專職、事有專人”形成“主席團輪班制度”,通過“部門抽調、特事特辦”形成“各部門輪崗制度”,或者打破鐵飯碗實行“試用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會成員的潛能和積極性,使他們保持對工作的新鮮度和熱情度,真正從工作中有獲得感,這樣才能對學生會有歸屬感和責任感。
2.1.3 提升品牌意識
學生會的工作范疇涉及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各個方面,工作呈現“量大、瑣碎、繁雜”的特點,導致學生會工作趨于按部就班的工廠流水線作業模式,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出現厭工情緒,疲于應付,人員流失嚴重。因此,學生會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應該提升品牌營銷意識,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品牌活動,例如“外語歌曲大賽”“英語話劇表演”“英語配音比賽”等,將學生會工作當成自己為之付出心血的“產品”,通過“創意想法—產品設計—生產包裝—質量把關—推廣營銷到形成品牌”,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獲得滿足感和榮譽感。同時,不斷提升自身品牌意識,提高自身素養,在學習和工作上爭先創優,打破“小圈子”,嚴禁“打醬油”,杜絕“官僚氣”,樹立良好的學生干部形象,改變普通學生對學生會的固有印象。
2.1.4 暢通信息渠道
學生會是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和建設,充分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渠道,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會處于夾在學校和普通學生之間的關系,建言獻策、訴求收集等溝通渠道的不完全暢通,導致學生會在學校管理方面人微言輕,在普通學生面前威信不足。因此必須打通訴求渠道,通過“樹洞”、“建言獻策”、個別談心談話、學生會例會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學生的訴求和對學生會工作的意見建議,真正做到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難,悟思想、辦實事,把學生會工作做到廣大學生的心里去。
2.1.5 用好“老干部”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會干部在大二結束后卸任,卸任后就與學生會完全脫離關系,甚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二期間還需要在外實習一學期,導致學生干部不在崗、新生沒人帶等情況的出現,使學生會干部隊伍培養工作出現了短暫性斷層,不利于學生會長期健康發展。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優秀學生干部委員會”來發揮余熱,做好往屆學生干部的關心關愛工作,形成干部隊伍建設傳幫帶,同時彌補工作上的人員短時空缺,使優秀學生干部在校期間人退心不退,畢業之后也能為建立優秀畢業生數據庫奠定基礎。
2.1.6 落實獎勵機制
學生會的工作以急于完成一個又一個工作任務為目標,弱化甚至忽視了對于學生會成員個體本身的工作認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以被看到、被重視,但問題在于學生會的實際工作是由部員完成的,工作匯報則是由部長進行的,學生會指導者則將工作全部歸功于學生干部而忽略了學生會個體成員,個體成員沒有及時性的鼓勵則失去了動力和目標。因此,學生會應制定可操作的獎勵機制,通過口頭獎勵、競聘儀式、表彰獎勵、創意評選、網上投票、評優評先等多種形式,推選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的學生干部并進行廣泛的宣傳,在廣大青年大學生中立標桿、樹典型,“以點帶面”發揮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作用。
2.2 明確考核機制,推動學生會隊伍建設規范化
2.2.1 把好入口關
大一新生大批量涌入學生會隊伍,導致學生會組織臃腫,成員素養參差不齊,踏實肯學者有,渾水摸魚者亦有;學生干部中真心服務者有,想要撈好處者亦有。因此,把好入口關是學生會隊伍建設、確保后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第一步。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首先,在學生會納新時要“以德為先”,引導學生堅守初心,提高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其次,在干部選聘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和“民主集中”的原則,使用合理嚴格的競聘制度,杜絕“小團體”“德不配位”“學生官”等情況的出現,開展警示教育,加大監督力度,長此以往,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推動學生會健康發展。
2.2.2 優化過程考核
高職院校由于實行三年制,學生在大一加入學生會,大二擔任學生會干部,大三就退出學生會進入畢業實習階段。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會的培養時間短,指導者不愿意因為考核過于嚴格、煩瑣而導致學生流失,學生也容易視考核為負擔而失去工作信心,由此導致高職院校學生會過程化考核流于表面。因此,指導者應在學生會工作中“因人定崗,因人制宜”。目前學生會部門分工、職責制度等內容因循守舊,但“鐵打的學生會,流水的兵”,每年競聘的學生則是鮮活不同的個體,指導者應該思考如何根據學生干部自身優勢和特征對學生會工作重新進行“排兵布陣”,建立明確合理的退出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和優勢,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使工作更好地開展,達到共贏效果。
2.2.3 量化年終考核
學生會工作容易陷入“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學生納新競聘的時候信心滿滿、士氣高昂,任期快結束的時候則垂頭喪氣、銷聲匿跡。出現此類問題并非完全是學生本身的問題,通過與學生的個體訪談,部分學生認為是工作分工不合理、學不到東西、感覺沒意思、獎勵沒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等因素造成的,沒有考核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因此指導者應該通過“德能勤績”進行客觀的量化考核、民主測評、考核結果張榜公示等,用看得見的方式肯定和激勵學生,逐步使學生會建設規范化、精簡化。
在加強學生會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政策上的支持、思想上的引導、工作上的指導、個人成才上的關懷,構建黨委、團委、學生會指導者、學生會組織、成員個體“五位一體”的共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敢于審視自我,直面存在的問題,不斷自我革新,才能真正意義上發揮學生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郭廣春,周靜,馬曉瓊. 微案例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會組織改革創新策略[J]. 巢湖學院學報,2020,22(5):159-164.
[2]蔡穎蔚,陳浩,區直.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會組織深化改革路徑研究[J]. 高校共青團研究,2020(Z1):166-170.
[3]江海波. 新時期高校學生會干部隊伍現狀分析及建設思考[J]. 安徽農學通報,2007(14):184-186.
[4]趙磊磊.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對高校學生會組織的管理與指導[J]. 科教文匯,200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