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新聞直播節目展現出藝術化的呈現與表達新趨勢,讓人們越來越關注“大事”,弱化“小事”,由“遠”到“近”的新聞直播節目正在通過多元化的節目呈現與表達形式深入人心,探索新聞直播節目呈現與表達的創新之處,在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為受眾帶去更優質的新聞視聽感受,也是新聞直播節目的時代責任。文章以央視新聞頻道《時空特稿——中國故事》特別節目為例,從新聞與傳播學、節目的藝術化建構等融合性角度出發,探析新聞直播節目在藝術呈現的具象化、藝術表達的一致性和藝術內容的故事化方面的創新之處,為新聞直播節目的藝術化呈現與表達及新聞直播節目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新聞直播節目;藝術化呈現;藝術化表達;《中國故事》;特別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72-03
融媒體時代于新聞直播節目而言,結合新媒體傳播技術、傳播媒介、傳播環境等變化條件調整新聞直播節目的呈現與表達,是融媒體時代新聞節目尋求新的語言空間以維護自身的媒體地位的重要方式。
一、藝術呈現的具象化
新聞直播節目的內容沒有限定的范圍,通常是以人們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為新聞內容的主體。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新聞直播節目運用藝術呈現的具象化的表達手法能夠更加有效、直觀、全面地傳播新聞信息,表現在時空融合、視聽風格、多元敘事等方面。
(一)時空融合:聚焦多元時空,建構傳播空間
近年來,新聞直播節目在時間和空間上踐行了多元融合的節目創新理念,在節目創作中使當下的新聞內容、此時直播節目的演播室空間與新聞發生時的新聞時間和空間形成呼應,通過多重空間建構,打造出獨屬于此新聞直播節目的傳播空間。
新聞直播節目《時空特稿——中國故事》為實現具體、直觀的新聞內容表達建構了一個具象化的空間,通過回顧和追溯的形式報道新聞內容,在節目中聚焦多元時空,形成了新聞直播節目獨有的傳播空間,為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表達提供了一個特定場所。
例如,在第一期節目中通過從接孟晚舟回家“當下的那抹中國紅”引入1998年國慶天安門廣場升起的“無縫國旗”的新聞采訪報道、東京殘奧會三面五星紅旗同時升起的新聞,繼而回到2008年9月27日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的采訪等六段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發生的新聞,同時聚焦在“那抹中國紅”這一新聞節目主題中,以“那抹中國紅”為主線,連接多條新聞報道的傳播空間,最終建構了《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的整體傳播空間。
(二)視聽語言:豐富視聽體驗,實現意義建構
新聞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媒體的視聽語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新聞消息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語言傳播。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沒有一種媒介具有孤立的意義和存在,任何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自己的意義和存在”[1]。
《時空特稿——中國故事》節目探索新聞內容語言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提升新聞的整體表達能力,以新聞和科技相融合的方式推動新聞節目內容與傳播形式之間的創造性轉化,打破了以往新聞直播節目直觀真實的視聽狀態,在直播中適時加入與畫面相適應的背景音樂、同期聲以及跨時空鏈接的新聞內容,豐富了新聞節目整體表達的主題故事。例如,主持人沙晨在演播室串聯講述中國故事時加入與內容貼合的背景音樂,在渲染節目氛圍的同時建構起新聞故事意義的傳達,引發受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例如,在《001的見證》節目中,主持人首先借助演播室大屏畫面講述“001的見證”名稱的由來和含義,同時選取《東方之珠》作為節目的背景音樂,運用藝術化的視聽語言豐富新聞直播節目的話語表達和視聽體驗,其次,通過回顧《感動中國》節目中伍淑清的頒獎詞,動態講述“讓香港青年找到中國人的歸屬感”的創業故事,實現了新聞直播節目講述中國故事的意義建構。
(三)多元敘事:強調新聞在場,形成敘事節奏
丹尼爾·里夫曾說,“由于傳播活動是持續不斷進行的,并且經常是有規律地定期發生的,不去考察不同時間段的內容,就很難理解塑造內容的力量以及內容的效果”[2]。
《時空特稿——中國故事》第六期節目運用不同時段的報道內容組合講述,增強新聞故事的傳播力量,強調新聞在場,形成敘事節奏,增強新聞節目受眾的在場感受,以當下的新聞報道使受眾回到中國航天第20發的新聞現場,以“畫面+主持人講述”的形式呈現第19發神舟十二號刷新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的故事,運用“天、地”通話所記錄下來的實時畫面進一步強調“新聞在場”,從“曙光”代號引入“曙光一號”與載人航天的時空關聯,在節目中同時呈現1970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首顆航天器“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的資料畫面,以照片的形式呈現中國最早的載人航天夢“曙光”“921工程”新聞故事的由來,從載人航天夢第一發神舟一號到2003年神舟五號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第一人楊利偉的新聞報道,到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天宮一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神舟十二號等航天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發射前的現場畫面,以實時新聞畫面的形式呈現中國載人航天“從0到1”的突破,運用“采訪+講述+同期聲+立體演播室”講述從神舟一號到天舟三號、從楊利偉到湯洪波“萬人一桿槍”的中國航天事業,傳遞了“20發20捷”的中國故事。
二、藝術表達的一致性
“傳播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人們接觸信息,分享價值,獲得秩序感和意義感,形成精神共同體”[3]。《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在藝術表達方面呈現了一致性的特征,藝術表達的一致性體現在主體共在、符號表意以及情感建構上。
(一)主體共在:把握社會熱點,引發受眾共鳴
新聞內容以其時效性、真實性等特點成為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聞節目中選擇什么樣的新聞故事能夠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最早由人類學家貝特森提出框架概念。1974年,戈夫曼認為框架是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知識建構。
《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通過對社會熱點的集中表達形成多元主體共在的節目風格,通過主持人對社會熱點的講述,在引發受眾共鳴的同時提升節目的關注度和豐富節目內容的討論點。例如,在《百年樹人路》其中一期節目中,圍繞教育熱點講述“百年樹人路,教育向未來”的主題,以教育為這期節目內容的切入點。通過主持人的直播現場串聯講述+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的講述+實時體育老師的采訪+校園“市民”與“農民”活動中采訪學生,從“一張80多年前的老照片——一年以上不缺課者”對培養“健全而優秀的人格”教育的思考與啟發,詮釋“教育的終極價值是促進人的幸福”,以責任和智慧平衡好終極價值與分數的關系,在多元主體共在中講述“雙減”之下教育走向新未來的故事,在故事中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啟發人們從更多角度思考中國教育的發展,從而在節目中真正形成如尼葛洛龐帝所說的“讓弱小孤獨者也能發出他們的聲音”的場域[4]。
(二)符號表意:集體記憶建構,實現文化轉譯
多樣化的傳播符號匯聚在一起建構了一種集體記憶,在集體記憶的建構中推動人們對新聞故事的理解。《時空特稿——中國故事》以七個不同主題策劃形成七期節目,每期節目以不同符號主線串聯新聞故事,建構人們的集體記憶,實現不同時期文化之間的轉譯表達。探索新聞主體內容與集體記憶相融合,推動新聞直播節目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節目中運用五星紅旗、書信、奧運、航天夢等特定的視覺符號,通過這些視覺符號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實現集體記憶在新聞直播節目中意義的建構,最終實現新聞直播節目對時代文化的轉換表達。在第二期節目“千里共同途”中,以書信為傳播符號,50年前的一封信與50年后呼應,從“千里共同途”到“有生應感國恩宏”,以及在“同途”路上寫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黃大年,從1971年到2021年,以書信這一視覺傳播符號講述代代傳承的“同途人”,在節目中通過呈現跨越50年的書信,傳遞“同途人”踐行的50年初心。
(三)情感建構:訴諸核心情感,打造“軟”新聞語態
在新聞直播節目中,節目的形式和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受眾對故事是否感興趣的基礎,良好的情感建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受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度。費爾克拉夫曾說:“話語不僅反映和描述,還‘構建’或‘構成’社會實體與社會關系,不同話語以不同方式構建各種至關重要的實體,并以不同方式將人們置于社會主體地位。”[5]《時空特稿——中國故事》節目采用備受人們關注的新聞內容,以“與星辰大海同步跳動的中國航天”“我們和這個國家共同的自信的故事”“教育好聲音和隨之落地的行動讓均衡和優質離我們更近”“以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幸福”等“軟”新聞語態展現了新聞內容背后的人文關懷與人民情懷,推動新聞報道內容從說服到認同的接收轉變。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主動將電視節目文本所傳達的意義建構納入自己所理解和詮釋的框架之內,通過一系列思維定式使新聞故事符合自己的最初期待,在故事框架搭建中使受眾訴諸核心情感。
三、藝術敘事的故事化
“故事曾經是人類了解歷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構成了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原型文化,在人類的血脈中播下了講故事、愛故事、迷故事的基因”[6]。節目通過講故事讓受眾在看故事、聽故事的同時了解新聞故事的歷史淵源,表現在傳播內容、傳播視角以及傳播模式的變化上。
(一)傳播內容:融合新聞故事,創新話語表達
伯納德·貝雷爾森對內容分析作出了系統的定義:“一種對傳播的顯性內容,展開客觀、全面以及量化呈現的方法。”[7]《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以人物、事件、情節為主體,以發生在主要新聞事件之前一段時間與主要事件有間接因果關系的新聞故事為延伸,融合多樣化的新聞元素,創新新聞話語表達。在第二期節目中,以書信為主線講述鄧稼先、楊振寧、黃大年、錢學森、路遠九等戰略家、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千里共同途”的故事。第三期節目以“百米勇爭先”為主題,融合在追逐奧運夢過程中多樣化的中國故事,從蘇炳添的打破亞洲男子100米田徑紀錄到89年前“奧運苦難”,從“一個人的國家隊”到如今“雙奧之城北京”,以創新性的話語表達呈現節目主題。
(二)傳播視角:獨特傳播視角,實現內容“破圈”
“故事在不斷地設法整治人生的混亂,挖掘人生的真諦,我們對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類對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層的需求,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而且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非常情感化的體驗”[8]。《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運用內容之間的關聯性豐富內容的聯想表達。例如,在“001的見證”一期節目中,以“一個編號”的由來講述40年前與40年后中國企業的發展故事,引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等形式,詮釋故事內容的深層含義,使新聞中所表現的事物呈現“可感可知”,將新聞內容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此提升新聞直播節目內容的魅力,在獨特的傳播視角下,實現新聞內容在傳播過程中的“破圈”,最終實現新聞內容的傳播力度。
(三)傳播模式:超越敘事模式,多維呈現細節
《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打破新聞按時間順序傳播信息的慣例,超越新聞固有的敘事模式,實現多維度呈現新聞內容的細節。新聞框架客體的新聞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主體觀念對認識這種客觀存在具有突出作用[9]。
例如,在節目中講述“重裝守和平”的故事時,首先呈現的是殲-20飛行表演的畫面,運用“現場書寫”的形式還原“一首詩”,近距離的畫面能夠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節目突破常理性的敘事模式,通過顯文本呈現新聞故事背后的細節,進一步推動實現新聞直播節目內容的深層次含義表達。
四、結語
央視《時空特稿——中國故事》新聞直播節目創新了傳統的新聞直播呈現與表達方式,節目中藝術呈現的具象化、藝術表達的一致性和藝術敘事的故事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均指向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新聞直播節目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運用新技術表達獲得新聞直播節目傳播的新優勢,在新聞節目中踐行描繪時代的精神譜系、聆聽時代聲音的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 [美]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68.
[2] [美]丹尼爾·里夫,斯蒂文·賴斯,弗雷德克·G.菲克.內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8.
[3] [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8.
[4]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23.
[5] [英]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8.
[6] 高鑫,賈秀清. 21世紀電視文化生存[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6.
[7] 周翔.傳播學內容分析研究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8.
[8] [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料、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14.
[9] 肖偉.新聞框架論:傳播主體的架構與被架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4.
作者簡介 張毅,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