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易俊彬,男,河南鄭州人,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德育、就業。
[ 項目名稱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中晚唐“四維不張”現象對當代教育治理體系的啟示(編號:2022-ZDJH-001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 ]
當前階段,應試教育給我國人才培養帶來了諸多問題,本文通過研究中晚唐科舉制度引發儒學式微進而導致“四維不張”的現象,印證歷史上“國之四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研究“國之四維”的內涵、起源與發展,闡明“國之四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對精神文明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指出該現象對當代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考試體制的警示并提出相關對策。
[ 關鍵詞 ]
中晚唐;四維不張;當代教育;警示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8
春秋時期,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發展了管子的“國之四維”學說,建立了新的儒學體系,被封建統治者奉為安邦治國的綱領,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用禮樂制度規范人,用仁德情懷教育人,用君子品格去升華人,用德行底限警醒人,為教化民眾、治理國家提供精神與道德支撐,因此,“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1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中晚唐的印證
唐玄宗登基以后,為了選才取才,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對官吏的考察和遷調制度進行了改革。同時推崇儒學,廣開學庠,出現了暫時性的文教復興。但總體上來看,這種繁榮僅限于科舉的繁榮,并非儒學本身的繁榮。
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表現不出真才實學,于是從此加試一詩一賦,形成了以詩賦取士的格局。在科舉這根指揮棒下,學生雖然習經,卻只會刻板地背誦經義條目,不知儒家精神旨歸。這些人先讀書后當官,“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故當官少稱職之吏”。拋離了儒學精神的科舉制,就出現了一批不諳儒家經典,只會吟詠詩歌的學淺德薄之人。儒學衰落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被丟棄了,唐朝也逐漸走向衰落。結結實實地印證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句話。
李唐王朝由極盛轉極衰的重要原因就是儒家精神的全面缺失。從現今的眼光來看,恰恰是應試教育導致了儒家精神的缺失。反觀我們現今的教育,在一定的時期,有不少方面的表現的確顯露出了重蹈晚唐應試教育覆轍的苗頭,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我們教育的未來就顯得前景堪憂了。
2 “國之四維”的基本內涵
2.1 “國之四維”論的基本內涵
2.1.1 古代“國之四維”的基本內涵
管仲認為,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通過施行“國之四維”綱領,就能達到使民眾行為得當、思想穩定、社會安定等目的。其中,禮是為了強化社會等級的區別,禮制施行了,民眾就會安守本分、不思僭越。社會就會安定,統治者的政權就會得到長久有效的穩固。義是教給民眾行為處事的操守和方法,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廉是教誨民眾要取之有道,為政之本在于廉,廉才能政通人和、邪事不生。恥是教給民眾要知恥知辱,要常懷羞惡之心,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2.1.2 現代“國之四維”的基本內涵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文明的興起,“國之四維”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從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禮一般是指符合現代文明社會公序良俗的良好禮儀規范、行為習慣、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義一般是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含正能量的品德修養和言行舉止;廉一般指為人為官要品行端正,清白高尚,嚴于律己,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恥一般指因違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而感到恥辱羞愧等,恥是四維的底線,人知恥才知君子有所不為,才會自覺約束自己的德與行。
2.2 “國之四維”論的起源和發展
古人認為禮可以界定階級身份,義為德行之標準,廉可使人清正廉潔,恥可使人永持知恥之心。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國之四維”論。提出“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張”則“上位安”“民無巧詐”“行自全”“邪事不生”,“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下,管子“國之四維”論的提出符合當時社會貴族階層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的穩定的需求,也符合底層士族階級求仕的需求。
管仲將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其本意是要以禮、義、廉、恥這四種綱目治理國家、維護政權、穩定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政權的穩固和人民的長治久安已經不能單純靠禮、義、廉、恥去維系。禮、義、廉、恥的文化內涵被不斷吸收、借鑒和創新,在原有的基礎上被賦予更多的道德建設領域的內涵。它作為政治統治工具的作用逐漸衰弱,約束人們道德行為的內涵不斷被擴大。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道德問題越來越突出,“國之四維”作為道德建設領域中的重要內容被再次提了出來,它飽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在價值觀領域的精神追求,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對精神文明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
3 “國之四維”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對于現代教育而言,我國教育的本質是要立德樹人。我們要通過教育培育什么樣的公民,倡導什么樣的風氣,是當代教育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
3.1 對德育教育的啟示
從現行教育體制造成的影響來看,我們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加強道德教育。在教育體制、人才選拔體制等諸多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應試教育大行其道。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將應試學科列為重中之重,擠占了學生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造成道德教育的缺位。可想而知,由于缺乏良好的道德滋養,就會造成培養出來的人才“德不配位”,久而久之,道德觀念淡薄就成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典型標簽。而根據我國教育發展的本質要求,道德教育本應該是我們現代教育體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還要督促他們認真按照道德標準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因此,加強德育教育,就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學生良好的道德水平。
3.2 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啟示
3.2.1 要引導青年學生找準歷史定位,明確歷史責任,樹立遠大理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科學論斷。并從五個方面對新時代的內涵進行了解讀,闡明了指導思想和路線、歷史任務和戰略、發展思想和目的、精神狀態和目標、國際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是我國各行各業開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當今時代,教育工作者應該教育青年學生以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為志向,積極投身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去。青年人只有胸懷大志,才會有承擔歷史重任的自覺和行動,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揚帆遠航,奮發圖強,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要經常提醒青年學子不要生活在狹隘與自私的個人主義中,不要貪圖享受,不能見利忘義,要教育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方向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和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聯系起來。推廣普及立志教育,源源不斷地培養擁有遠大志向的青年一代,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根基所在。
3.2.2 要鼓勵青年學生堅定人生志向,發揚拼搏精神,錘煉堅強意志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青年學生不但要立大志、立長志、立遠志,還要敢于發揚拼搏精神,經受艱苦磨煉,錘煉堅強意志。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擼起袖子加油干,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習的偉大事業奮斗終生。然而,從當前青年學生的成長環境來看,形勢并不容樂觀。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青年學生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舒適,很多人成了溫室中的花朵。他們缺乏堅定不移的信念,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缺乏自我超越的勇氣,缺乏推倒重來的果斷,缺乏勇挑大梁的擔當,缺乏策略應對的智慧,面對這種境況,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設法為青年學生創造鍛煉條件,營造鍛煉環境,創新鍛煉形式,增強鍛煉效果,打造試金石、磨刀石,磨礪其品行,錘煉其意志,鍛造其品質,鼓勵青年學生勇于迎接各種挑戰,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抗挫能力,鼓勵青年學生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打造中國品質,走出中國速度。同時,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看待人生得失,堅定人生方向,矢志不渝地為實現人生志向奮斗終身。
3.3 對現行教育考試體制的啟示
3.3.1 在現有體制下全面、理性地看待現行考試體制的本質和作用
就現行考試體制的本質而言,它只是我國在現行社會體制下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長期以來,為我國選拔、培養和任用人才提供了較為公平、公正、公開的平臺,其公平性和權威性也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因為它牽涉升學與就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教育教學體制的指揮棒。考試制度的指揮棒指向哪里,教育教學制度就會跟向哪里。從國家發展的大局來看,考試制度不僅會影響每一名學子、每一個家庭,更會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是關系到社會公平、穩定等民生事業的全局性問題,也是關系到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的戰略性問題。雖然現行的考試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它仍然是當前條件下選拔、培養、任用人才較為科學、公平、公正的方式,在更加科學、合理、可行性強的考試制度出臺之前,現行的考試制度仍將繼續為選拔、培養、任用人才服務,為我國的各項社會事業和建設事業服務。當然,當前的考試制度要適應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必須做出一定的改變,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努力改善教育考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適應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3.3.2 科學合理地對現行考試制度進行改革
考試制度改革要與國情、民意相結合。從我國考試制度的改革進程來看,各個時期各個版本的考試制度無不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每一個版本都與當時所處的國情和社會綜合情況息息相關。因此,考試制度的改革要符合當下的基本國情,符合社會發展需求,要充分反映當前及預期社會發展狀態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考生在德行、智商、情商、心理、體質、審美等各方面做出綜合、客觀的評估并擇優錄取。同時,加強考試公平、公正、公開的法制建設和社會監督機制建設,努力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因素,最大限度地體現考試公平、機會公平,讓人民滿意,讓社會滿意。
3.3.3 考試改革應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
長期以來,當前的考試制度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平臺,其權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為國家和社會選拔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同時,當前的考試制度也一直因為教育公平問題和效率問題飽受社會各界的詬病,如高考指揮棒問題、各地錄取分差問題、學生減負問題、高分低能問題、高分低德問題、考試移民問題、考試加分問題、道德品質如何評判問題等等。從我國教育考試制度的演變過程來看,其演變過程也是教育考試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考試制度也應該與時俱進、銳意改革,站在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不斷促進教育考試制度的公平和效率,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并在具體的教育考試制度上進行大膽的改革,不斷改善和豐富教育考試的考核形式、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手段,形成形式多元、內容客觀、標準科學、手段豐富多元化的人才水平評價體系,不斷提升教育考試公平和效率。
3.3.4 考試改革應圍繞人才選拔這個中心
考試的根本目的是選拔人才,考試只是選拔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考試改革要牢牢把握“人才選拔”這個中心和基本點,從“人才選拔”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對現行教育考試制度進行綜合改革。不但要考核學習得分能力,也要考核技能應用能力、職業發展能力、持續發展能力,更要考核基本道德品質、綜合素質,對人才進行綜合考評、客觀評判、合理選拔、科學任用,減少人為主觀因素在人才選拔過程中的影響,這樣才能發揮人才的特點和長處,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才能體現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的原則,才能確保教育考試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規范性,才能更好地樹立其權威性,發揮其導向性,引導社會各界形成一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考核、選拔、任用機制,形成一個人人皆可成才、行行皆出狀元的人才觀,真正做到在宏觀指導和具體操作層面均實現以人才選拔為中心,拋棄固有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以人為本創新方式方法,為選拔各類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于雪彤. 我國古代書院制度的演變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 文學教育(下),2016(2):89.
[2]王思文. 管子“四維”道德思想的現實價值[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