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張好,男,河北張家口人,湖北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國家的社會經濟背景與所面臨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立足實際,做出調整和創新。既要正確分析目前這個時期的社會背景,也要從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歷史中尋找經驗,以理論結合實際,讓過去指導未來,從而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 關鍵詞 ]
新時代;理論創新;歷史經驗;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9
1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背景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因此,想要實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就必須立足于當前的社會實際,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從實際出發,對癥下藥,根據社會新形勢來確定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策略。
1.1 大數據時代到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媒體沖擊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新媒體對于大眾的影響愈發深遠,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書本和實體教學,而是逐漸擴展到互聯網平臺。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傳統教材和課堂之上,沒有很好地在新媒體上找到自己的發聲渠道,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大眾傳媒上一定程度的“失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不足,內容單一,無法有效地與時事結合,終究只能停留在高校的“象牙塔”,而無法深入群眾。
1.2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形勢變化較快
在現在這個信息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社會形勢瞬息萬變,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慢節奏的時代。因此,思政教育時刻面臨著形勢變化的挑戰,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理論,與時俱進,若無法跟上社會發展,便會失去其自身的優秀特性,也就無法發揮其引領時代思想、提升民眾政治素養的作用。
1.3 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與主導權遭到挑戰
由于信息時代自媒體的興盛,官方話語已經不再是社會思想的唯一來源。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記錄者,人人都是親歷者,因此,社會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不同視角和立場的觀點層出不窮,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匯集,其中既包括一些合理有益的思想,也含有許多非主流的乃至落后的思想。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人民大眾的思想容易受到干擾與誤導,就連許多干部都可能受其影響。魚龍混雜的思想充斥于社會之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與主導權也就被沖淡了。如何在這多元思想的環境中掌握平衡,既吸收其中先進的有益的思想,又不受其中混亂乃至別有用心的思想的影響,就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
1.4 思政教育團隊存在問題
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團隊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許多思政教育工作者水平有限,又缺乏開拓與創新精神,只拘泥于理論而無法聯系實際,不關注當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對于新媒體的發展也持漠視甚至否定的態度,這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還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立場與原則性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這類人是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并加以指正的,只有提高思政教育團隊成員的素質,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2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寶貴歷史經驗
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在我國有著較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隨著時代背景和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也在不斷根據社會形勢調整著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給我們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2.1 民國時期
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我們就開始了理論結合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初,其理論帶有很多俄國革命的色彩,而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對理論進行了創新。同時,這一時期的社會上同樣存在著多元復雜的思想,但是通過與這些思想的論戰,我們不僅使“真理越辯越明”,而且也完善了我們自身的思想。而在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開始萌芽。
2.2 新中國建立初期
新中國初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先進經驗,也有我們引以為戒的失敗教訓。我們應該辯證看待這一時期,接受經驗,吸取教訓,將經驗應用于我們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這一時期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舊延續了貼近群眾的優秀傳統。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很快就從革命根據地中走了出來,開始在全國開展。我們一方面運用矛盾的普遍性,根據新中國建立后百廢待興的情況,開展提高全體人民科學文化素養與社會政治素養的“掃盲”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分析知識分子、工商業者、個體農民等不同階層的具體問題,從各個階層的思想境界與文化水平出發對癥下藥,提升了教育的精準性。
在這一時期,我們就開始懂得以多種形式和載體,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道理了。學習經典名著、開展社會實踐、樹立先進典型,我們利用多種形式讓大眾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知識。如今互聯網發達,媒體形式更加多樣,這種方式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2.3 改革開放新時期
在這一時期,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新時代一脈相承,是我們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最重要的理論源泉和現實依據,值得我們重點研究。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方針,這也正式成為我們日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原則。在這樣的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如今我們面對紛亂復雜的輿論形勢,更應該相信“真理越辯越明”,不可用壓服、禁言的方式強行壓制言論,應該廣開言路,在討論中去除落后錯誤的思想,在實踐中進行理論創新,這也是我們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注意的。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這一時期的寶貴財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國家抓住了時代的潮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出了我們自己的理論創新的道路。
多元文化的傳入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多種多樣的思想也傳入了國內,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多元文化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過度自由化的思想的出現,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多元文化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新鮮血液,也改變了之前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革命教育”“集體教育”的單一形式,更加注重個人的價值,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針對性。多元開放的文化帶來了文化創新,在文化創新中,社會主義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扎根社會、服務群眾仍是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在這一時期,我們先后開展了精神文明建設、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及今日的核心價值觀建設,公民的整體素質在建國之后“掃盲”的基礎上實現了飛躍。但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思政教育也逐漸出現了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傾向。
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走向了科學化。隨著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它的學術化進程,成為高校中的專業。這不但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規范化、理論化、體系化,而且使思政教育逐漸被“供上”高臺,進入象牙塔,開始遠離社會、遠離群眾。所以,這一時期社會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不斷提高,但是社會政治素養卻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這一現象一直持續至今,也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這些歷史中,我們也可窺見一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經驗。下面,我們就要具體討論在新時代,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3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式
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我們既要以史為鑒,繼承我們在革命建設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也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根據新時代的新形勢推動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更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讓歷史上留下的寶貴經驗成為我們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源泉。這樣,在繼承和發展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前進。
3.1 密切聯系社會實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作為一門密切結合現實的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F如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人民群眾的訴求變得更為豐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就目前國家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新的理論內容,從社會多元的思想中提取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有益補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始終反映時代訴求,走在時代的前列。
3.2 合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形式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并且結合群眾的實際情況來擴大群眾基礎。當前,互聯網新媒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應該提高信息化程度,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爭取利用互聯網來整合教育資源,做到以形式創新推動內容創新,提升大眾的參與度,培養大眾的興趣,以新媒體為平臺,促進黨員干部、高校學生、社會大眾充分交流互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借著“互聯網+”的東風,擴大受眾群體,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3.3 通過文化創新的方式,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大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愈發強烈,中國傳統文化也在新時代迎來了一次大規模“回暖”。鑒于此種情況,傳統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也應該轉變輸出方式,以文化創新的方式“舊酒裝新瓶”,順應大眾的文化情結;以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利用“文化”這一載體,做好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3.4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順應時代潮流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都頗為教條、僵化。教育過程中存在著照本宣科的現象,對于龐雜的知識體系,也時常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創新教育理念,利用“零存整取”“項鏈式”等多種新型教育理念,將龐雜的知識化整為零;與此同時,改變“教育者主體”“灌輸教育”等陳舊的傳統理念,更多地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通過雙方互動、開展實踐等新型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教育效果。
3.5 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創新,健全教育機制
目前,在實踐中,許多高校和工作單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問題,使得教育出現脫節的現象,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和總體質量。例如,目標不明確、管理分散、人員培養存在問題等。各大高校和工作單位應完善體制機制,明確權責,建立高效率的績效統計以及人才培養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在上層建筑方面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 結論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蘊含著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智慧源泉,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結合實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進入新時代,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新形勢,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創新,結合實際,貼近群眾,在繼承與發展中,在與時俱進的創新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進。
參考文獻
[1]李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大數據的困境與對策[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0.
[2]馬存勇.“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向[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9.
[3]潘強,唐曉偉,邵光輝.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 高教學刊,2020(16):4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