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29日,黑龍江黑河市,翻轉犁在黑土地上勞作。圖/視覺中國
新冠疫情在全國各地散發的背景下,有些地方傳來了春耕和復播受到影響的消息,這讓很多人重新關注中國的耕地問題和糧食安全。
中國的耕地到底存在哪些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耕地面積的減少。“三調”的耕地面積比“二調”減少了1.13億畝,主要流向了林地和園地,這種農地內部的暗流涌動,由于缺少監管,構成了對耕地的巨大挑戰。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耕地的質量問題,在過去的這些年不僅沒有改善,還在繼續惡化,并且很可能會陷入耕地質量下降——為了提高產量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耕地質量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
耕地的第三個問題,是基于非常明顯的收益對比,農民沒有種糧的積極性。種植西紅柿、黃瓜、茄子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收益指數,是種糧的近40倍。如果不改變種糧在收益上的劣勢地位,種糧只靠強制,很難長時間保持可持續性。
所以,耕地之于糧食安全,是一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但不解決會有很大隱患、而解決起來又非常棘手的問題。這里面涉及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等多種利益博弈,需要多重目標的統籌協調。
而作為占全國糧食四分之一產量、三分之一調出量的東北黑土地,面臨的形勢尤為嚴峻。在經過幾十年的高強度利用后,東北黑土地正在變薄、變瘦、變硬,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區下降了50%。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梨樹縣視察,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今年6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在黑龍江檢查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并就黑土地保護立法進行調研。他說,保護好黑土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確保黑土地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質量有提升、產能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