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
摘要:文章圍繞“三全育人”教育目標,明晰了做好學業困難學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學業預警機制存在的問題,并從幫扶角度出發,探索構建多主體多方位全過程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對學業困難學生實行預警機制,以幫助教育者和管理者、學生家庭等形成多員教育合力,重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學管理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三全育人;學業困難;學業預警
一、引言
學業困難學生是指不能完成學校規定的培養計劃內容的學生,這些學生智力正常,但是由于學習能力不足,導致自身出現學業危機甚至畢業困難。學業困難不僅對其本人和家庭造成不利影響,也會給學校教育管理帶來挑戰,甚至影響學校聲譽和社會穩定和諧。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構建科學學業預警機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學生基本學習情況,是做好學生安全穩定工作的基礎,是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有利于維護高校安全穩定校園氛圍。從 “三全育人”理念的視角出發,以幫扶為目標,研究學業困難學生識別及預警機制,能為高校提升教育質量提供有益借鑒。
二、學業預警機制存在問題
學業預警是指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對學業困難學生給予警示和幫扶,以此來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順利完成學業的一種機制。學業警示不只是對學生發出“警告”,更是一種提醒,重在幫扶。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學業預警機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學業預警標準較為單一,難以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
當前形勢下,部分高校學生只是簡單地通過學分績點來獲取自己的學習狀態,學校也主要依靠學生不及格課程數目作為是否進行預警和預警級別的判斷依據,家長往往也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狀態。通過梳理部分高校學籍管理規定相關條例,發現高校學業預警標準以不及格課程門數和不及格課程學分數為主,但是較少考慮學生學生生源、大學生活適應性、上課考勤情況、選課情況、學習態度、學習風貌、學習狀態、轉專業和學籍變動、心理狀況等前置性指標,不綜合考量這些前置性指標,難以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提供預見性幫扶[1]。
2.學業幫扶效果不佳,缺少多元主體協同參與
學生受到學業警示后,高校一般會安排教學辦、輔導員、班主任、家長對其進行談話,這些主體發揮了各自作用,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教學辦一般僅告知不及格課程和成績,告知學生警示結果;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不一定熟悉學生的專業領域,對其專業課指導能力有限;班主任、學生干部和朋輩有專業優勢,但是輔導時間有限;學生家長受限于空間距離和專業水平,開展幫扶存在困難。
3.學業預警以考試結果為導向,缺乏分階段分等級開展科學預警管理
通常高校是學期末或開學初,根據學生學習成績,來進行預警。部分高校的預警沒有設置等級,學生一旦收到學業預警或警示,就意味著可能存在畢業困難。這樣觸發預警,容易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學業不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應付了事。大學生學業困難的成因是復雜的,如果僅以結果為導向,忽視造成學生學業困難的過程,不分階段不分等級來觸發預警,可能會適得其反,也不利于在學生有學業困惑初期,對其進行預見性幫扶,扭轉不良學風,防止最終產生學業預警后果。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學業預警及幫扶機制構建
“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統籌協調。 “全員”重在突出思想引領,應當統籌“教師、學生、校內外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全過程”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把握學生各階段的學習特點;“全方位”要求注重學生學業情況的同時,也要關注其綜合素質培養和可持續發展。高校應以幫扶學業困難學生,促進學風建設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協同,全程管理,全方位指導。
1.多主體協同,精準識別和幫扶學業困難學生
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是開展前置性幫扶的基礎。教學口可以通過招生生源數據、入學教育、學情分析等,進行學生學業信息收集與分析[2],對可能存在學業困難的學生進行超前預警,開展針對性學業幫扶,預防和減少學生學業困難的發生。任課教師、學生干部、朋輩力量通過統計學生上課出勤情況,關注上課狀態和身心情況。輔導員走訪學生宿舍,查看學生是否存在逃課、玩游戲等情況,識別學生學習風貌和態度,一旦出現異常,可及時幫助學生扭轉不良學風,解決學業困惑,防止出現警示結果。學校要多維度地通過學校各平臺的學生數據,及時收集學業困難學生學分、學分績點、曠課學時、不及格課程等學業信息等數據,增加多元化的預警因子。總之,多元主體要協同,將收集客觀的學業信息和主觀的身心狀態相結合,將學業預警工作常態化,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幫扶、早脫困[3]。
2.分階段做好大學規劃,提供全程育人支持
高校學生學習具有階段性特點,低年級出現學業困難多與生源、大學適應性相關,高年級出現學業困難多與缺乏大學階段目標規劃,學習動力不足、長期的壓力下引起學習倦怠、不良的學風班風有關[4]。因此,高校在入學初就應關注學生的生源地、高考志愿和成績,宣貫培養方案,讓學生了解畢業要求和學位要求,利用年級會、專業導論課等平臺,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的學習目標,做好個人學業規劃。其次,高校要利用關鍵時間節點做好學業跟蹤。在開學初要讓學生設立學期目標,期中階段要做好學習記錄檢查,學業水平監測,學期末要了解學生難點痛點,做好幫扶。分階段性進行檢查和考核,才能較為客觀和完整地把握學生學習水平,適時調整教學方法、管理辦法,提供個性化指導與幫扶[5]。簡言之,學業預警要貫徹人才培養全過程,分階段分標準設立預警級別,合理運用談話、書面通知等多種預警方法。
3.學業發展與綜素質培養相結合,開展全方位幫扶
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高校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業困難學生雖然受困于學習,但不僅僅受困于學習。學校不應僅僅著眼于解決學生的學業困難問題,更要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學業困難最直接的表象是不參加考試、考試通不過、延遲畢業等,但這些表象下往往會伴隨著心理問題的產生,如焦慮抑郁情緒、人際交往困難與障礙,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等。因此,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不僅要從學業輔導出發,更要通過開展專業認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心理輔導等多方位對學生開展教育疏導與幫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問題,增強改變自身困境的內驅力,使之順利完成學業,堅定個人遠大理想與目標并為之奮斗,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本文圍繞“三全育人”教育目標,多主體多方位全過程來精準識別學業困難學生,并從幫扶角度出發,探索構建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學業預警及幫扶機制,幫助教育者和管理者、家校等形成多員教育合力,重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學管理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陳玨,丁志山.“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學業預警幫扶工作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12):46-47.
[2]邢飛,曹佳佳,李浚.新工科背景下學業困難學生精準預警幫扶體系的構建-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45):133-135.
[3]路影,路賓.“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學業困難學生的支持路徑探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23):55-58.
[4]王煒,許云燕.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與引導【J】.學工視窗,2020(3):60-61.
[5]盧茜.“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困生群體有效幫扶路徑探究【J】.高等教育,2021(29):73-74.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