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金黃的油菜花田、嫩綠的茶園、茂密的森林、寬闊的水泥路、漂亮的村居、整潔的村容村貌,像畫一般讓人心情舒暢。春意盎然的村子洋溢著勃勃生機,引得人們流連忘返……這個美麗的村莊就是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
20多年前的哪嘎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滯后,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
“致富離不開鐘世秀。”在哪嘎村,鐘世秀是人人口中致富的“領頭羊”。如今村里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她的努力與堅持。
今年63歲的鐘世秀是百花湖鎮哪嘎村的原黨支部副書記,從小就在村里長大的她深知貧困帶來的無助。“讀完書后一定要留在家鄉發展!”年少的鐘世秀在心里埋下建設家鄉的種子。
1998年,鐘世秀如愿回到家鄉,并當選為哪嘎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90年代末的哪嘎村沒有大公路,沒有自來水。交通不便是限制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出行的最大障礙。
“要想富,先修路。”說干就干,而施工隊報價50萬元的修路資金難住了這位剛履新職的村支書。
“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資金、沒勞力、沒土地,鐘世秀就帶領村委會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帶頭四處籌措資金;沒有炸藥開山炸石,她就帶領村民從山頂撬石頭……用時3個多月,鐘世秀和村民們硬生生將一條3.5公里的進組公路在山間“刨”了出來。
1998年至1999年,鐘世秀又為村里爭取了近10公里通組公路項目,泥巴路一點點被硬化公路代替。自此,哪嘎村終于告別了下雨就是黃泥坑的“土路”,寬闊的水泥馬路讓整個村煥發著新生,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路通了水也得通。為讓村民們用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2003年,鐘世秀帶領村民修建了3000多米長的水渠,鋪設管道,將山上甘甜的泉水直接引入各家各戶,讓村民們吃上放心、干凈自來水的同時,也解決了基本農田的灌溉。
路通了,水通了。鐘世秀這個當家人又在思考如何讓村民們吃得飽、穿得暖。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富”。哪嘎村雖然地勢偏遠,但森林覆蓋率達90%,林地開闊,生態良好,是個天然“氧吧”,發展林下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04年,扛起發展“大旗”的鐘世秀,向市里爭取到了“雙帶致富”項目的名額,并結合本村樹林茂密的特點,探索出本村“林下養雞”的養殖路子,讓真正的“跑山雞”銷往市場。
2015年,鐘世秀牽頭打造的林下萬羽綠殼蛋雞養殖項目順利落地,2C戶村民加入到綠殼蛋雞養殖中。當年,全村創收5C余萬元。之后,鐘世秀又帶領大家增品質、擴銷路,2021年,該村有15戶群眾養殖綠殼蛋雞,平均每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
“全生態養殖‘跑山雞雞肉胴體豐滿,切面光亮,有彈性。肉風味獨特,肉質細嫩,鮮香味濃郁,富有濃厚的野味特點。雞蛋黃紅潤黃亮,輕
松夾起而不破,深受市場青睞,經濟價值非常可觀。現在,村民們除了流轉土地每年每畝得到600元收入外,還可以到茶園上班,每個月也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養雞的村民每戶每天可實現300元穩定收入。”鐘世秀介紹。
2016年,為盤活村里閑置土地資源,讓資源“活起來,轉起來。”鐘世秀發起成立了觀山湖區森林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集體經營、多元入股的方式,盤活村里閑置的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享受分紅。在她的帶領下,全村發展了西紅柿、香菇、魚腥草、林下雞、茶葉等十多個特色產業,先后建成了12.3畝食用菌種植基地、110魔芋種植基地、1200畝有機茶園等產業,哪嘎村從原來的貧困村變成了“特產”村,并在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讓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走上了致富路。
多年的努力,鐘世秀先后被授予貴州省三八紅旗手、貴州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并建立了自己的勞模創新工作室。
“喊破了嗓子.不如做出個樣子。總結成功經驗,探索新發展思路,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發揮好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作用,讓哪嘎村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讓大家的荷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最大的心愿。”鐘世秀說。FBDD2495-F02A-42DC-A720-54E58ACCF7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