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翔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健康殺手”,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然而,很多老年朋友對帕金森病的了解并不多,容易忽視早期預警信號,延誤治療。其實,只要破解帕金森病的“小秘密”,我們就能在抗“帕”路上占據更多主動權,取得更好“戰果”。
出現類似“小動作”要警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羅巍表示,帕金森病起病隱蔽,發展一般比較緩慢。患者最初感到的不適是肢體的抖動、不靈活。癥狀常從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
帕金森病的核心癥狀是運動遲緩,表現為日常活動中出現動作變慢、不靈活。而抖動,也就是震顫,是帕金森病廣為人知的癥狀,但帕金森病的震顫有它的特點,即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靜止時明顯,精神緊張時加重,做隨意運動時減輕,睡眠時消失。
多數癥狀從一側上肢開始,表現為“搓藥丸”一樣抖動,隨病情加重,腿、下巴、頭部均可能發生抖動。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抖動都是帕金森病,有一些情況如生理性震顫、特發性震顫等,它們的發生率遠高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還有一個重要的運動癥狀是肌肉僵硬,不但會累及四肢還會累及面部表情肌肉,所以帕金森病患者會出現面部表情減少,常稱之為“面具臉”。
此外,還有很多運動癥狀,如步態的異常,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現為走路時“小碎步”,身體前傾,缺少手臂的前后擺動,停止困難。隨著病情加重,患者感覺雙腳如同粘在地板上難以抬起,這種癥狀被稱之為“凍結步態”,這時患者常因不穩而跌倒。
帕金森病的四個非運動癥狀
頻繁失眠或早醒,尿急尿頻尿不盡,這些可能都是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表現。專家表示,遇見以下四個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時要警惕起來。
一是“鼻子不靈了”。90%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嗅覺減退的癥狀,很多患者在就診時就已發現嗅覺減退多年。
二是“睡得不香了”。據了解,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入睡困難、頻繁覺醒或早醒、日間過度嗜睡,在睡夢中可能會出現尖叫、吵鬧、亂踢人、打人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
三是便秘。患者往往在發病前10年,甚至20年前就出現便秘癥狀。
四是焦慮、抑郁。焦慮主要表現為廣泛性焦慮、驚恐障礙;抑郁的發生率最高,可貫穿帕金森病的全病程。
部分患者由遺傳因素致病
“5%至10%的帕金森病患者是由遺傳因素致病。”羅巍說,很多時候他總會習慣性地問患者一句:“您父母有血緣關系嗎?”
羅巍解釋說,“有血緣關系的夫妻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突變的可能性較大,后代遺傳病的發病率也就比一般人群要高。所以我會咨詢患者父母是否有血緣關系,這也是查找根本病因的一條重要線索。”
目前,國際上共發現數十個帕金森病相關基因,可以常染色體顯性、常染色體隱性或X連鎖方式遺傳,其中部分基因的致病性仍存在爭議。羅巍建議,如果父母是近親結婚,或兄弟姐妹中出現多位帕金森病患者,建議去醫院做基因檢測,查找致病原因。
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DBS療法
截至目前,全球還沒有根治帕金森病的療法,手術也只是一個有益的補充治療。DBS療法(腦深部電刺激,俗稱“腦起搏器”)是外科首選的治療手段,內外科醫生協作,手術和藥物相結合,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這種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沖刺激腦深部的特定核團,進而達到控制患者運動癥狀的目的,是外科治療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
DBS療法適合哪些患者呢?羅巍表示,以下這些情況可以嘗試DBS療法:診斷為原發性帕金森病,藥物的療效已經顯著減退,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出現不能忍受的藥物副作用,影響到藥物療效,或者存在藥物無法控制的震顫。同時,采用DBS療法治療的病人,病程一般大于5年,年齡通常小于75歲,但根據實際情況和病人身體狀態,可以放寬病程時間和病人年齡限制。
有嚴重的共存疾病,有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有嚴重的抑郁、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類疾病,這些人不適合做腦深部電刺激。
羅巍補充說,腦深部電刺激術前,醫生會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系統評估,包括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生活能力等方面。明確該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是否有其他疾病,并預測手術效果,是手術成功的基本保障。(來源:《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