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淑君 余曉霞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緊緊抓住了學生的認知需求,抓住數學知識的核心問題,建構良好的認知框架,才能充分的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質的思考,引導學生沿著核心問題的方向去自主探究學習,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著名學者楊振寧說過“問題提得好,等于創造完成了一半”,這無疑說明,提出一個有價值的、有關教學內容核心本質的好問題的重要性。數學問題化,是以學生課堂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學習為目的,既是教學設計建構的思考重點,也是以數學問題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為實現學生課堂的自主探究搭建橋梁。
一、喚醒認知的問題設計
需要是學習新知的最大動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知識的本質,設計讓學生產生認知需要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去,參與到數學的創造活動中去。
如教學《負數》一課,一開課,老師不經意的談話到:同學們,剛才一上課班長喊了什么?(起立、坐下。)那么起立、坐下是兩個怎樣的詞?(意思相反的)在上課之前老師先和同學們做個游戲:我先說一句話,你們就說出和我意思相反的一句話,看誰反應最快。(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公交車站上來9人,生:…… 我去銀行存入2000元,生:…… 龍橋湖水上升0.6米,生:…… 小明的爸爸今天西瓜盈利200元,生:……
盈利和虧損是兩個意思怎樣的量?你能用數據簡潔清楚的記錄像“盈利200元,虧損200元”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嗎?由“相反意義的量”展開——理解負數的意義。
這樣的問題設計,以現實生活素材為教學切入口,創設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展開教學,凸現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時,喚醒學生強烈的認知需要,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讓學生因為需要而思考,因為思考而創造,自覺應用符號化思想,去嘗試創造怎樣簡潔清楚的表示相反意思的量——正、負數。
二、基于支架的問題設計
數學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尋找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思考的框架,指明自主學習探究的方向,在框架中尋找新知的知識支點,以便使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活動。這樣的支點一般以問題提示的形式出現較為適宜,它以“問題情境”等為起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去“觀察思考”,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借助問題情景點燃學生探究的愿望,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悅。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互動中思辨,總結中提升。
例如,用基于支架的問題設計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筆者設計的學習問題是: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面積來計算嗎?即以“轉化思想”為新知的支點,搭建以學習活動提示為框架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件出示學習活動提示:
(1)小組分工合作,利用三角尺、剪刀,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想辦法轉變成一個長方形。完成后和小組的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學生展示,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方法。(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直角梯形,或一個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再移拼成一個長方形。)
(3)觀察并思考:
①拼成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較,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②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③平行四邊形面積怎么計算?
在操作活動中,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把握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
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是探究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核心,也是后續學習多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基礎。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提供支架性的問題設計,給學生一個有力的“腳手架”,根據教師所給的“把手”,學生就可以有目的、有方向、有層次的自主探究問題。
三、指向核心的問題設計
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建構時,必須明晰本節課的知識較之前面的內容是“新在何處”,找準一節課的“新知點”及新知的切入點和生長點,然后將數學知識問題化,提出基于知識內容本質的核心問題,引發學生圍繞這一核心問題的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建構新知。
西師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筆算除法》一課,老師教學時將例題重組為:有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根小棒?讓學生先思考怎樣列式?你能借助小棒分一分,擺一擺算出結果嗎?學生邊擺邊敘述分、擺的過程及結果:先分整捆的,4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1捆,還剩1捆,剩下的1捆和散的2根合起來是12根,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所以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14根小棒;教師進而引發質疑,如果要分的小棒很多很多,還能用分小棒的方法來得出結果嗎?從而引出筆算除法。
怎么筆算呢?在學生躍躍欲試卻又無從下手時,老師拋出了“你能把兩次分小棒的過程,用豎式表示出來嗎?”的數學核心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剛才兩次分小棒的過程,嘗試著用豎式表示出來。
學生嘗試時,教師巡視中找幾種有代表性的豎式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出來,讓學生一一講自己怎么想的,老師則引導學生緊扣核心問題“是否表示出了兩次分的過程?”讓學生去思考評判,該怎樣寫除法豎式才既簡潔,又能看出每次分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規范筆算除法的書寫格式。
正如一個數學專家所說:教師要用核心問題去支持學生的自學、互學的實施。本節課正因有了這一核心數學問題,通過上述的“問題建模”,將知識問題化,才有效的搭建了數形結合與知算法、明算理的橋梁,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想分法,寫豎式的建模過程。E4A5341D-5141-4FAE-8EFE-B2C60D95CF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