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麗
摘要:通過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技術基礎方面的服務體系、應用的先進技術等方面的綜合介紹,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技術基礎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進而保證了退耕還林工程的成功進行。
關鍵詞:退耕還林;技術支撐;淺議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工程在組織開展中,要貫徹需求導向、突出重點、統籌協調、規范管理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工程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創新性,努力實現工程技術支撐的高含量,進一步凸顯技術的主導地位,積極提供工程項目建設需要的新科技、新成果,研究解決工程中出現的重大技術問題,才能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奠定扎實的技術物質基礎,進而保障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的成功開展。
一、科技支撐的服務體系
以縣市的種養業、牲畜、林業等科學技術宣傳站點為基礎,利用全縣乃至全省的各級科學技術支撐結構,建立健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等專項科學技術建設的科學技術宣傳與信息咨詢組織,建立科學技術保障的網絡構架,組織科學技術宣傳的技能引導與技術培訓行動,健全工程建設、信息服務體系與科學技術交換業務網絡系統,為全國各地方政府制訂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進行科學技術咨詢。同時,發揮項目區周圍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重要影響,針對項目建設地域特色,深入研究和發展在建設項目中優先應用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重大科學問題等。
二、推廣先進的適用技術
1. 全膜覆蓋雙壟面集雨溝播技術
全膜覆蓋雙壟面集雨溝播技術,是根據在干旱半干旱區域普遍出現的傳統地膜包覆模式納墑和保墑不完全問題所發明的工藝技術,是在中國傳統地膜包覆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來的一種集雨、保滴、抗旱新工藝技術。該工藝技術變傳統的半膜起壟或鋪攤包覆等方法為起壟全地面包覆,變傳統的作物壟上播種方法為壟溝內播種,減少了糧食作物收割期,從而增加了旱作小麥的適種海拔。該科技由于進行了全膜覆蓋和在壟溝內播種,使土壤溫度明顯地增加,也因此加速了種子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速率,同時減少和防止了霜凍等天災對莊稼的直接影響,所以和常規的全涂布膜技術栽培方法比較,能夠將農作物收獲期縮短十五天左右,使旱作小麥的適種海拔高增加三百米左右。
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工藝科學技術,是指依據土地試驗結果、田圃測試、土地種植作物需肥變化、耕地生產條件等,在掌握科學有效合理使用生物配方有機肥的科學技術理論基礎上,提出適當氮、磷、鉀等微量元素施肥的數量和搭配,并在適當時期,選擇最適當方式科學合理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法,考慮到了糧食作物、土地、施肥管理系統之間的交叉聯系,其理論依據主要有如下幾方面。作物增產曲線也證明了施肥報酬遞減律的出現。所以,對某一作物種類的施肥投入量有一定的限制。在缺肥的中低溫地帶,使用化肥的增產幅度較大,在高產品種地帶,使用化肥的技術條件則更為嚴苛?;实倪^度投放,無論哪類地帶,均會造成化肥效率降低,以至減產的結果。所以,確定最經濟的化肥劑量是配制土壤施肥的核心;生長發展中所必需的各類養分因素相互之間也有相應的配比。針對性地處理了影響地區生產率增加的較小營養素,通過協調了各營養元素間的配比關系,矯正了過去單純施肥的偏頗,從而實現了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與化肥相互之間的協同使用,從而實現諸營養素間的相互促進效果,是現代配方施肥的重要基礎;在現代養分歸還平衡(補償)理論的指引下,現代配方施肥主要體現著改善農業作物需肥和土地供肥的問題。糧食作物的成長,不僅耗費土地營養,同時耗費土地有機質。所以,準確處理好施肥(有機與無機肥料)投放與糧食作物生產、土地覆蓋面和養土品質的關聯,是既增加糧食作物生產和提升商品質量,又是維護和提升農業水土肥力的重要措施;測土配制施肥系統又是一個綜合型的技術管理體系。它盡管以確定各種養分的施肥數量為主要內容,但為了要發揮施肥技術的最大增產效果,施肥方法技術需要與選擇優質種子,肥水管理耕作制度,以及氣候變遷等影響肥效的諸多因素相結合,因此配方化施肥技術生產就需要有嚴密的管理組織和系統化的售后服務,以建立一個完整的施肥方法技術管理體系。實踐證明,通過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可增加肥料效率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增產率一般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最高的達到百分之二十以上。采用現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農業肥料效率,從而獲得穩產高產成果,還可以提高農業品牌競爭力質量,是一種增產節肥、節支增收的農業科技舉措。
3.推廣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
由于對傳統耕地的過量耕地,加重了旱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污染。因此怎樣合理地防治土壤侵蝕,增強土地蓄水能力,加大降雨使用率,是改善旱田農耕產出要求的關鍵。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是指以保持耕地表層土質良好為目的,通過農業機械化耕種手段,改善表土層的蓄水保墑能力,防治土壤侵蝕的各種農耕機械化作業方法。與傳統耕種方式比較,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能夠減少農業機器進地頻次和耕翻頻次,減少耕地對土壤表層的損傷,改善地層理化性質,進而實現了提升糧食產出的目的,是目前發展中國旱地農業最經濟、最合理、最現實的方式。
保護性耕地就是利用大量的秸稈利用殘茬、覆蓋在土壤地表上,使耕地小到只要還能保持種子正常萌發為止,并且主要使用農藥來防治雜草和病蟲害。也因為這可以保水、保土,所以叫做保護性耕地。保護性耕種的基礎是使用莖稈在土壤,對土地的水分加以管理。其目的:一是為了防止土地水分的破壞,二是要持續給予土地以水分與養份的補給。
結論:
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項目為依托,依靠科技支撐,以示范園、點為帶動,鼓勵退耕農戶積極參與,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第三產業等,有效增加退耕農戶收入,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光.關于退耕還林的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7,(2).173-173.
[2] 周常國.對退耕還林問題的幾點思考[J].現代農村科技,2019,(12):104.
[3] 時學慶.互助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辦法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8,(19):221-222.
[4] 左龍.退耕還林對土壤養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響探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9).166.
[5] 劉媛媛.退耕還林工程中數字林業技術的應用[J].現代農業.2019,(9).78-79.
[6] 曾祥久.淺析營造林技術在退耕還林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9,37(8).98.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