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中更是蘊含了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探索與思考,有著極強的教育意義。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當中,古詩詞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夠領悟前人的思想境界,感受古人詩詞中表達的意趣。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詞往往處于被忽略的地位。學生認為古詩詞的學習是為了應付中考,只學習了古詩詞的表象,對于其中涵蓋的思想、情感等都沒有領會,失去了古詩詞學習的意義。在初中新課程改革工作當中,教師在展開古詩詞教學的時候,需要依據新課標的指導,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進,不斷創新古詩詞教育策略,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對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該如何改進做出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的策略。期望能夠為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進策略
引言
學習古詩詞是一項只有利,沒有弊的事情。學習古詩詞意味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傳承。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們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提高對于美的感受能力[1]。為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講,教師要注重古詩詞教學工作,通過改變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手段等方式,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的熱情被充分點燃,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在古詩詞學習上,最終實現古詩詞教學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首先,學生學習動力不明,缺乏學習興趣不足。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一定的比例,在中考中也是必考項,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古詩詞。在多數初中生的眼中,古詩詞是古人的作品,并沒有什么學習的意義,即使參與了古詩詞的學習,學到的也是表面知識,這種學習心態必然不能學好古詩詞。并且古詩詞的語言一般都晦澀難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小的阻礙。當遇到困難,學生很容易產生逃避心理,更加不愿意投入精力在古詩詞的學習當中[2]。
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片面。初中語文老師沒有認識到教學形式轉變,給課堂教學成果帶來的積極作用,在現代教育體制下仍舊使用陳舊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這就使得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被遏制,導致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效果不如人意。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進策略
(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與現代文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展開古詩詞的教學工作之前,教師要注重教學準備工作的開展,將古人作者的生活背景、生平事跡等進行充分的了解。同時也要確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更深層次的了解古詩詞創作的意圖。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古詩詞教學情境,提升課堂教學效率[3]。以《觀滄海》這首詩的學習為例,教師要在課前提前收集和整理關于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資料,結合這些內容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來進行古詩內容的理解。其次,教師也要對這首詩學習的目的進行明確。這首詩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學習韻律知識,掌握故事的情感表達方法。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這首詩,為深入的學習做好鋪墊。充分的課前教學準備,可以將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能夠通過古詩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個人情感,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
(二)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進各種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力,調動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一些古詩詞時,教師單從詩的字面意思進行分析,學生無法準確的把握詩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為學生播放這首詩或詞詩人創作時的時代背景,為學生營造和創設生動學習環境以及氛圍,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當前,線上教學也逐漸在初中教學當中得到了普及和應用,因此教師就可以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進行結合,促進語文教學的課堂活力。例如在曹操的《龜雖壽》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三國時期的時代氛圍,讓學生感受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中曹操的雄心壯志。通過對當時情境的直觀感受,學生更能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達到跨越時空的共情。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使得課堂更加具有活力,也使得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當中,提升了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組織教學活動,增進學生感知
對詩詞整體內容的把握,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人和詞人的情感表達。不論是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風格還是詞風中的婉約派、豪放派,都需要對其作品從整體上有一個全新的感知,在誦讀和學習相關的詩詞中,教師應該帶動學生融入到詩詞當中,以第一視角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作者所處的位置以及所蘊含的情感。在古詩詞教學當中,相比教學成果,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不僅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風花雪月,更要培養學生在大江東去中尋找那落日余暉,真正掌握分析鑒賞詩詞的能力。例如,組織一些古詩詞鑒賞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可以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古詩詞,包括古詩詞的創作者、內容、情感和其寫作的背景等,并且讓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及感悟和體會。這樣的活動和實踐既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在活動中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還為今后開展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結束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中更是蘊含了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的探索與思考,有著極強的文化教育意義。古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歷史傳承的重要作用。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初中生可以在古詩詞中徜徉,領悟前人的思想境界,感受古人詩詞中表達的意趣。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工作當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形成文化素養為目標,不但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成績,也要注重學生情感的變化和發展,關注學生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古詩詞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羊璐. 在人文關懷中優化 在多元互動中引領——人文教育關懷下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的策略性構建[J]. 教育界, 2021(49):3.
[2]朱燕霞. "雙減"政策背景下提高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 讀與寫:上旬, 2022(7):3.
[3]居利峰. 千古詩文傳美德-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價值與策略[J]. 語文教學通訊, 20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