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權
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才有后勁。想象是創新的先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想象不只是客觀事物的復制,常常帶有不同度的獨創性,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突破。任何發明創造無一不始于想象。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前進,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
想象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善于延伸。對于一件事只要知道它的開始,便能想象出它的結果;對一物只要見其“一斑”,就能窺知“全豹”。第二,善于遷移。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第三,善于虛構,不拘于已知事物,能巧于構思,提出新的設想。第四,善于觸發。接受刺激后反應靈敏,迅速與潛意識溝通,產生靈感,點燃想象的火花。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這些能力,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必須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培養創新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只有真正實現教學民主化,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創新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人文情感的文學氛圍,創設無拘無束、自由表達的空間,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二、注意知識的積累和遷移,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基礎知識越扎實,知識面越廣,其創造性思維就越敏銳,創新能力就越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知識的積累,多途徑、廣采博集、一切有用知識,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當新舊知識矛盾激發時,教師應舍得花時間盡可能給學生一個思考的余地,探索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摸索出有關的聯系,完成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獨立通向知識的彼岸。如果我們能在舊知識的遷移處引導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獲取新知識,就能逐步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教學中以導讀為主,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之,而在相機誘導。”這里說的“相機誘導”就是“導讀”。一般情況,導讀的實現是憑借質疑的手段進行的。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映。有了這種反映,思維也就應運而生。抽疑--思考--領悟,這一思維過程,不僅反映了思維過程和規律,也是教師課堂導讀的基本活動程序。導讀的核心是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設疑要從學生理解教材的實際出發,針對一般學生自以為理解而沒有問題的字、詞、句、段巧妙設疑,放手讓學生思考,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在上新課時,教師可采取先學后教的方法,即根據所授內容,精心設疑,讓學生課前10至15分鐘帶著提出的問題仔細閱讀教材。設疑要有一定難度,且有助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發揮舉一反三的作用。對于學生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提示,不要包辦代替,以防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暗示性,而是讓學生討論,互相學習,運用現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如果一些問題仍不能解決,教師就作一些點撥予以啟發,力求教師講的正是學生所渴求的,這是學生就能聚精會神地聽,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想象文章中人或事的未盡之言、言外之意,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發揮。教師不應該把所有的內容都講深講透,而應該留有余地,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如《愚公移山》的愚公是移山好,還是繞山開道好,或者干脆搬家,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詩句表現詩人當時怎樣復雜的心境等等。這些問題耐人尋味,教師只能點撥、誘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他們創造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真正感受到創新的樂趣和魅力。教師要針對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允許學生提出各種與教材教師不相一致的意見,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
四、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解決老師提出的疑問,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創新精神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始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恩斯坦也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大膽質疑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它能使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學習活動總是在發現問題、產生疑問,進而通過學習解惑的過程發展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質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提出問題后,仍讓學生先想,相互討論、探討,相互啟發,相互幫助解決難題。對普遍感到困難或討論中有不同看法的問題,引導他們爭論、辯論,集思廣益,實現信息交換,培養比較思維、評價思維的能力。接著,教師再根據爭論中獲得的信息,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解疑,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有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課上不立即給出明確的答案,僅作啟發性指導,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與教師討論、探求,師生共同尋求答案。對個別學生的困惑通過個別輔導解決。這樣的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往老師是提出的主角,憑主觀意志“滿堂灌”,學生只按老師設計的提問來學習的被動局面。實踐證明,課堂上讓學生設疑問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必須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
求異思維是一種朝著許多不同的方向,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維,這種思維具有探索性、針對性和變通性。逆向思維也是求異思維。如:細菌可以在高溫下被殺死,在低溫下能否被殺死呢?食物可以用煮沸的辦法來保存,能不能用冷卻的辦法來保存呢?人們經過這番思考之后,都找到了新的途徑。求異思維不但可以使原來的事物更加完善,而且能開拓創新的路子。
教師在引導學生給文章劃分段落時,可以從主題思想的角度分析,可以追蹤中心句所涵蓋的內容去琢磨,也可從過渡段去考慮等等。這樣引導,就增強了學生思維的多維性,擺脫原先思維定勢的束縛,使其思維得到開發。
此外,培養創新能力要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延伸。如建立興趣小組、召開小論文答辯會、創辦學習園地、采用文藝形式展示等等,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而且容易點燃創新意識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