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利敏
傳統的語文作業一般是“應試”作業,為鞏固考試的知識點,反復抄寫、重復訓練,不是死記硬背,就是刷題訓練。家長和老師認為題目做得多,自然就提高了語文成績。在傳統的語文測試中,這急功近利的做法確實也有一點效果。但是,長期的繁瑣單調的語文作業會沖淡學生對文本本身的閱讀感知,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實踐與語感的培養。當然,審美情趣、品德修養也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特別是統編教材的使用,新語文課程標準和培養目標的界定,猶如在語文教育界掀起了“颶風”,如還是固步自封,不學習,不創新,依照舊有的語文作業評價模式,必定在語文學習中受到“重創”,累卻無結果,如無頭蒼蠅亂撞。比如,這兩年的中招考試,出題方式就緊緊圍繞著統編教材的培養目標,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閱讀能力、創新思維等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學生發現,平時刷了很多題,現在語文試題卻不會做了,然后埋怨出題太偏了,太奇葩了。其實是語文學習的觀念該改變了,作為課堂延伸的語文作業也勢必面臨著改革。
和統編教材同步的是教育部提出的“雙減”政策,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要求減掉課外輔導班,減掉大量的重復的、無效的作業,要求老師優化課堂,使課堂高效,作業布置少而精,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著對統編教材語文課程目標的總體認識和對“雙減”政策的落實,語文作業的訓練目標也應重新界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作業設計要根據統編教材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型作業、創新型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挖掘出自己的語文創造性的潛力。作業要少而精,去掉繁瑣重復的訓練,改為趣味性強的高效作業。另外,當今網絡社會信息豐富,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作業中尤為重要。這些都要求語文老師在作業設計評價時要把握時代特征,結合統編教材單元整體目標,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及整合知識的能力。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課題組在作業設計與評價方面有一些創新思考與實踐,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我們依據統編教材語文新課程目標給語文主要的作業分了四類:字詞積累,課外閱讀賞析,綜合性學習,作文。從這四類語文作業入手來進行作業設計與評價的研究實踐。我先來談談這幾方面的作業設計。
第一,字詞積累方面的作業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對整單元群文閱讀后,搜集文中的生字、新詞,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并選用其中2--5個詞造句。造句的時候至少用到一種修辭方法。積累的詞語用楷書書寫,以書法的形式呈現。這是預習作業,學生在正式進入課堂學習之前就自己解決了對整單元文本的字詞積累。當然,如果整單元的詞語積累一下子解決不完,還可以兩課合一起積累。學生先個人積累然后再小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補充。最后在課上展示評價,通過小組交流展示評出“積累小能手”和“最佳小組”。
這樣的作業設計體現了統編教材單元整體設計教學的特點,能讓學生在整體把握單元文本的基礎上理解詞義,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而把詞語放在語境中來理解,更能讓學生熟練地辨析詞語的運用。用其中的詞語來造句,訓練了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造句使用修辭方法也是訓練學生的詞語運用表達能力,而用楷書展示詞語積累是讓學生學會規范寫字,寫漂亮字,在日常作業中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這樣的字詞積累作業避免了脫離文本的重復抄寫和機械記憶,以多樣化的形式訓練了學生詞語運用的能力。做作業的過程中有自主積累有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方式多樣化,展示評價的過程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累字詞的作業效果。
第二,課外閱讀賞析的作業我們是這樣設計的:每天晚上讀名著一章節并寫出心得體會,還可以自選角度賞析,或對人物形象進行賞析或賞析美句。每周五開讀書交流分享會,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準備,對本周所讀書籍交流分享。每組推選一名同學給大家分享。這名同學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寫一份稿件,稿件字數不限。稿件必須是經過全組同學共同討論商議完成的。每位同學都要為他們所分享的稿件做努力,要確定分享的主題、背景、印象最深刻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悟和啟發。周末給家長講一個書中的故事,家長來評價反饋給老師。
這些舉措不僅調動學生讀書分享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降低了他們閱讀的心理壓力。根據學生的分享完整性給小組相應的獎勵,例如給優秀的組加相應的分數、給予“讀書最佳小組”的光榮稱號以及拍照上本班光榮榜;家長的參與評價更增添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學生真正的喜歡閱讀,真正的享受閱讀……
這樣的作業設計哪個同學不喜歡呢?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自主閱讀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分享作業結果給同學們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和榮譽感。統編語文教材每個學期給學生推薦四本名著,我們半個學期就完成了。閱讀興趣就是這樣培養的。
第三,綜合性學習的作業我們這樣設計的:根據單元目標和綜合性學習的主題,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詩詞名句做積累或是對聯、俗語、故事等。如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名人交友的故事,關于交友的名言俗語等一起交流分享,擴充學生知識面,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交友的品德。
這類作業需要周末完成,周末回家可以上網查相關資料,向長輩請教,參加社會實踐等,用多種方式搜集需要的主題資料并寫出小感悟,回學校小組分享交流,然后在課上展示,由老師、組長和課代表評價,評出作業優秀組,給予獎勵。
這樣的作業設計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積累、思考、融合、吸收的過程,是思維的發展和創造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統編教材語文的培養目標。
第四,作文訓練作業我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提供優秀作文及教材文本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悟寫作方法并總結交流可借鑒的寫作方法,然后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或書面練筆。如“成長”類的作文訓練,我給學生發放此類優秀作文的活頁或指定教材文本,布置作業:自主閱讀之后總結出你可以借鑒的寫法,每篇文章至少寫兩點,準備在課上交流。課上小組交流后,組代表把小組交流后的共同看法寫到黑板上。同學們根據本次作文題目和要求進行口頭作文或書面作文,要用到自己學習到的作文寫法。作文完成之后小組內交流評價,然后再班級內交流評價,選出優秀作文,獎勵加分。
這樣的作文訓練的設計是分三步的:先學習別人的文章----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再練習----自主練習;最后是評價----分享互評,彼此點評,老師總評。前兩步是作業設計,第三步是作業評價。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作文不再害怕,在寫作文之前就有可依據的范文,有好的寫法可以借鑒,通過互相交流,胸有成竹了,作文就好寫了。寫完再次分享交流,在交流中獲得了成就感。所以說這是一次快樂的有收獲的“作文之旅”。
以上是語文作業設計的幾點探索,作業設計和作業評價是一體化的,有多樣化的設計,必然有多樣化的評價,學生作業成就感的獲得離不開有效的評價方法。
我們在作業評價方面的探索研究有以下這些:
第一,采取多主體評價方式: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如字詞積累作業及作文作業可以采取此類評價;家長督評,家長參與督查家庭作業并得出肯定性評價結果。如名著閱讀類的作業可采取此類評價;教師查評。教師對學生評、家長評之后再進行查評。
第二,采取多載體評價方式:口頭評價,如書法比賽就可以口頭評價公布結果;書面評價,如作文評改就要寫評語進行書面評價;符號評價和獎勵性評價可以輔助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
第三,采取多維度評價方式:可以評價正確率、優秀率,可以評價學生的實際水平,還可以評價學生的做作業態度。
第四,采取多層次評價方式:優秀生的評價標準高,樹立榜樣;一般生的評價標準一般,鼓勵優秀;學困生的評價標準降低,鼓勵進步。
好的作業設計和有效的作業評價才是解決學生作業問題的根源。作業設計是“因”,作業評價是“果”,“因果良性循環”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作業效果。
“學而時習之,不易說乎?”古人早就提出了練習的必要性,幾千年的實踐證明,訓練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越快樂地練習,學習效果就越好。所以語文老師在作業設計與評價時,要多采取趣味性、多樣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新時代的語文老師,更要結合時代特點,及時更新觀念,把統編教材的理念和“雙減”的要求落實到作業設計與評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