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鵬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為基礎教育的落腳點。高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理應與時俱進,打造個性化課堂。現以閱讀這一重點教學模塊為切入點,針對落實個性化教學的有效路徑展開探討,以期推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向著開放化、人性化、高效化發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
閱讀向來被視為語文學科的學習基礎,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高中學生自我意志及審美情趣日趨完善,是實現閱讀素養本質飛躍的關鍵時期。但是,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呈現以高考目標導向的片面化發展趨勢,造成教學目標狹窄,學生的認知淺薄等一系列問題,如何突破的傳統束縛成為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高中語文以此為出發點,探尋個性化閱讀教學實踐路徑,為閱讀課堂注入鮮活動力。
1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意義
個性化閱讀是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踐行,展現主體性、開放性、互動性的優勢,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第一,從教學角度而言,豐富教學形式。高中語文實施個性化閱讀促使教師從學生多維發展,閱讀篇章的多元解讀著手,重新審視閱讀目標定位,選擇相契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認知支點。突破了講讀單一化教學的桎梏,由以知識為核心向關注學生主體轉變,由以教師為絕對主導向師生平等對話轉變,賦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更多可能性。以此,將以學定教做到實處,支持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閱讀思維,提升閱讀能力。第二,從學習角度而言,激發閱讀興趣。高中語文個性化教學架起了師生、生生、生本深度對話的橋梁,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主動思考與切身感悟,將文本材料與學生主體思想情感向結合,完成對文字表征的深入剖析與多樣解讀,有助于改善學生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刻板印象,豐富課堂體驗,增強閱讀成就感。以此,轉變以高考為唯一目標的閱讀動機,樂享閱讀過程,形成穩定持久的內在學習驅動。
2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2.1啟發式教讀,滲透閱讀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需要秉持授人以漁的育人原則,構建啟發性課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學生滲透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促進閱讀素養的長遠發展。以《拿來主義》閱讀教學為例,此篇課文是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雜文,具有相當深刻的思想力量與精湛的藝術美感。同時,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理解難度,單憑自讀自悟難以實現深度學習,這就對教師的教讀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以導向性問題支持學生完成課前預習,打造良好的閱讀開端。如文章中為什么要先批判“送去主義”?以此讓學生思考文章謀篇布局,并歸納每個部分的主旨大意。再者,勾畫出文章中犀利、幽默的關鍵詞語和比喻論證的語段,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其含義。借由問題引導學生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初讀課文,建立初步感知的同時,讓學生掌握預習之法。其次,以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例如,在講解之前布置朗讀任務,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字韻律之美,促進語感的形成。又如,在課文解讀環節,教師布置問題解答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跳讀課文,鍛煉學生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又或是,設計賞析任務,讓學生展開精讀、默讀,揣摩語言的語意內涵,體會文章寫作手法。在任務的指引下,促使學生學會有的放矢的選擇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效。
2.2互動式自讀,建立個性感悟
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素質教育新時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將主體歸還給學生,教師發揮隱性指導作用,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自由閱讀空間,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實現必要的啟發與糾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以《我與地壇》閱讀教學為例,此篇課文節選自通篇散文,主旨思想圍繞人應該怎樣對待生命中的苦難展開探討。采用學生自讀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首先,構建學習共同體。閱讀并非是一個人的埋頭苦讀,而是在對方對話中實現認知的疊加與拓展。教師充分發揮同伴之間的平行思維優勢,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促成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教師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興趣、閱讀基礎與學習需求等因素,以組內異質的原則構建學習共同體,引發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提升自主閱讀的有效性。其次,合作交流與探討。教師提出探討話題,如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整合文章談一談你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與互動探討一系列活動,得出最終結論。最后,組織分享與點撥。各小組派出代表闡述結論,組間針對分歧展開進一步辯論與探討。教師作為觀察者與輔助者,收集有效信息,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出共性與個性點評,并做最后的總結,升華學生的解讀。通過采取互動式自讀教學,為學生提供表達想法的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所感悟。
2.3開放式拓展,提升涉獵廣度
閱讀應是一項伴隨終身的學習活動,教師需要轉變學生的以考高作為目標導向的狹窄認知,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形成終身閱讀意識,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基于此,教師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與融合,打造開放性、延展性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閱讀廣度與深度。首先,從課外閱讀書目的選擇而言,教師要尋找學生興趣與能力發展的制衡點,在吸引學生主動展開課外閱讀的同時,保證閱讀材料是有價值的。例如,以教材為藍本向課外延伸。在講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活動,輔助課文理解的同時,提升閱讀層次。在講解《促織》一文時,向學生推薦《聊齋志異》,以主題鮮明的民間深化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從課外閱讀指導而言,教師要做到張弛有度,既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又要及時獲取閱讀反饋。教師可以采取“長作業”模式,以一周或是半個月為周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課外讀物進行閱讀。并設計課外閱讀分享課,組織學生針對近期的課外閱讀收獲展開交流,保證課外閱讀的有效性。
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實施個性化閱讀是順應教育新時期發展趨勢的必然,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素養大有裨益。教師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個性化閱讀方案,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全面貫徹落實,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豐富閱讀課堂體驗。
參考文獻:
[1]宋林社.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芻議[J].讀寫算,2022(05):189-191.
[2]年小菊.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