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
摘要:可以給出綜合性的考題,要求學生按照題目給出的歌詞自編一首歌曲,然后對這首原創歌曲進行和聲配寫,為主旋律編配伴奏,并分析曲式與和聲,給出歌唱指導,如果排練成多聲部合唱,還要給出合唱與指揮的建議。這種考試形式有利于學生最大比例的運用所學,而且實用性極強,對學生備考提出了更高更精準的要求。……入學后,不要過早的將學生劃分專業,而是全面學習各種技能課。所有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起碼應有兩至三年的時間是多方兼顧、不分主次的。這其中包括聲樂、鋼琴、舞蹈與一門民族器樂,都不可或缺。……學生們在實習時雖然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問題不再是因為不能彈琴、唱歌、跳舞,而是開始探討更深層次的教學問題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資格考試;中小學音樂教學
一、 問題與分析
持續性的音樂素質教育需要合格的教師。但是多年來,大部分剛畢業的師范專業的學生卻很難勝任中小學的音樂課。筆者在本校畢業生實習期間曾觀摩過多節課程。發現,聲樂專業的學生不能流暢地彈鋼琴伴奏,即便是面對非常簡單的歌曲也手足無措;舞蹈專業的學生對張嘴唱歌諱莫如深,只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聽音響進行學唱;鋼琴專業的學生不僅不能參與小型舞蹈作品的排練任務,而且針對舞蹈作品的欣賞教學也是勉強為之,等等。以上這些缺陷,造成大部分實習生都過多地依靠多媒體教學來填充課堂。
綜合分析以上現象,在排除了校際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教學能力的差異等因素外,可以發現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所學內容與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中小學音樂教師比大學音樂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雖然在專業深度上有所不及,但在范圍和種類上要廣泛的多。在高校教學中,師生似乎都忽視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繁雜程度,一致認為 “一招鮮,吃遍天”,只要專業好就行了,從而造成各專業學生只重視自己的專業,一味地追求專業的深度,堅定地向八大音樂學院靠攏,忽視了對未來工作的預備。對于師范生“一專多能”的培養目標,只關注了一專,而漠視了多能。
本課題主要針對就是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學上做出的改革與實踐將在第二部分提到。
二是學生的錄取沒有按照培養目標來確定規則。錄取時除了要考慮對學生音樂素質的考核,更應該考慮到工作需求。畢竟,人才的價值是要在工作中體現的。
關于師范生的錄取,筆者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出過幾點建議。比如,報考音樂教育專業,或報考了音樂學,但是未來有想當老師意向的學生在參加錄取考試時,應參加器樂、聲樂和舞蹈三個類別及其理論基礎課的考試。各考試科目不應再被分為主項和加試項,分數的高低自然會顯示出水平的高低,顯示出學生所擅長的專項。平等對待各項考試科目,會促使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考試準備階段就對師范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并達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從而杜絕了入學后發生一些不如人意的情況。比如老師們發現,有些學生從沒有彈過鋼琴,有些學生唱不下來一首完整的歌曲,有些學生不熟悉五線譜,等等。這些現象成為學生后續學習中的主要阻力,也影響了他們將來的工作質量。
三是教師資格證的考試內容過于全面,就失去了對重點的傾斜。現以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編著的2013年第一版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為例來進行說明。筆試考試內容涉及:樂理、和聲、曲式、歌曲創作、伴奏編配、聲樂基礎、合唱與指揮、中國音樂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西方音樂史、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名曲賞析、西方音樂名曲賞析、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名曲賞析、音樂美學基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與反思。考試內容幾乎囊括了本科學習過的所有理論課程內容。如此龐雜的內容,不僅使學生備考十分困難,而且使學生的學習重心自然偏向筆試,而忽視了其實更重要的面試。
在這些筆試科目中,筆者認為史論類和賞析類內容是可以省略的。比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名曲賞析、西方音樂名曲賞析和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名曲賞析。這類主要依靠記憶力的科目考試通過與否意義不大,因為在以后的使用中,學生必然還要借助網絡搜索或查詢資料來確定教學內容的準確性。也就是說,學生腦海中關于此類科目有個框架就足矣,細節可以通過查詢來補充,現階段根本用不著學生面面俱到的背過所有內容。
另外,基本樂理、基礎和聲、曲式分析、歌曲創作、伴奏編配、聲樂基礎與合唱與指揮可以進行綜合性的考試,而不是各考各的。比如可以給出綜合性的考題,要求學生按照題目給出的歌詞自編一首歌曲,然后對這首原創歌曲進行和聲配寫,為主旋律編配伴奏,并分析曲式與和聲,給出歌唱指導,如果排練成多聲部合唱,還要給出合唱與指揮的建議。這種考試形式有利于學生最大比例的運用所學,而且實用性極強,對學生備考提出了更高更精準的要求。
二、 改革與實踐
針對高校教學內容與中小學實際教學相差甚遠的情況,課題組的老師們認為:
入學后,不要過早的將學生劃分專業,而是全面學習各種技能課。所有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起碼應有兩至三年的時間是多方兼顧、不分主次的。這其中包括聲樂、鋼琴、舞蹈與一門民族器樂,都不可或缺。十八、九的年輕學子們正處于精力充沛、好奇心十足的學習黃金期,這種寬泛的涉獵必定會給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以很大的動力和拓寬。
從2015年開始,為了順利通過教育部的教學評估,我校幾乎每年都要對教學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目的就是盡量向培養目標靠攏,盡量多的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人才。雖然囿于學時的限制,變動并不大,多數變化仍局限于文字敘述、格式,但終歸是做出了一些改變。
2018年,我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停止招生,留下了音樂學與舞蹈學兩個本科專業。但這并不意味著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就要做出調整,因為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們被要求畢業時要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考試通過率被作為評估本科教學水平的重要參考值。在當下,調整教師資格考試手段的機會渺茫,這對老師們平時的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就普通老師來說,能夠做到的最大努力就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變化。在針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中,各科的教學內容要盡量圍繞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展開,建立健全實習制度,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中小學音樂教學演練教室等,這些都是增強持續性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2006年至2022年十五年間,筆者和同事們在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聲樂、舞蹈、鋼琴伴奏、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創作、配器、合唱與指揮、教法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針對如何將大中小學音樂素質教育鏈接起來,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陸續做了一系列或多或少的課堂教學改革。在這些課程改革中,聲樂、舞蹈、鋼琴伴奏、歌曲創作、配器、合唱與指揮、教法等課程的內容與形式較為容易貼近中小學音樂教育,而鋼琴課輔修課教學的改革力度較大。
我校鋼琴輔修課教學是針對非鋼琴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課程,后因為學生數量太多,由最初的一人一節課改為兩人一節課,然后又改為小組課,一般是五六個人上一節課。由于每位同學接受老師指導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教材的選擇就很重要。教材必須是鋼琴作品合集,因為非鋼琴專業的學生不愿意購入太多的鋼琴樂譜專集,畢業后的閑置率太高。教材選用的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一套四本的《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鋼琴基礎教程》。這套教材由淺入深,既有偏重鋼琴基礎訓練的練習曲、復調作品與樂曲等傳統訓練曲目,又有許多提升興趣的由中外名曲改編的鋼琴曲。為了達到貼近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目的,在這套經典教材的基礎上,我的同事們又選用了一些聲樂伴奏曲作為教學補充內容。《鋼琴基礎教程》與其他教材的使用比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意愿而定。
一年級學生一般選擇一些簡易的伴奏曲,如《小草》、《吹草哨》、《踏浪踏浪》、《賽船》、《快樂的節日》、《送別》、《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四季歌》、《搖籃曲》、《小夜曲》等。二年級學生開始選擇有一定難度的伴奏曲,如黃自的《春思曲》、《玫瑰三愿》、《大海啊故鄉》、《思鄉曲》、《青年友誼圓舞曲》、《故鄉的親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駝鈴》、《月朦朧鳥朦朧》、《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三、四年級學生可以選擇一些較深難度的中外鋼琴伴奏,比如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死神與少女》、《鱒魚》,舒曼的聲樂套曲《婦女的愛情與生活》和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歌曲等。他們的作品雖是為歌唱而作,但作曲家并沒有輕視鋼琴伴奏部分,甚至為了烘托聲樂部分難度更大。還可以選擇一些中國經典的伴奏曲目,如《我愛你中國》、《一杯美酒》、《故鄉的小路》、《啊!中國的土地》等。這樣既滿足了程度較高的學生的需求,也滿足了希望將來在中小學任教的學生的需求,既避免了學生購買過多以后用處不大的鋼琴樂譜,而且為他們提供了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相交接的訓練。
由此看來,在《鋼琴基礎教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編寫一套偏重于鋼琴伴奏曲目的教程十分必要。以難易程度不同,側重點不同的中外聲樂鋼琴伴奏作品消化必要的技術訓練項目,既讓枯燥的鋼琴訓練變得生動起來,也容易讓程度較淺的學生接受,還為他們今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打好了基礎。
鋼琴伴奏課與鋼琴輔修課有所不同,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而不是訓練手指技巧。老師們的課堂講解嘗試以中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為主要范例,課后作業的范圍適當擴大到經典歌曲以及原創歌曲,兼顧中外藝術歌曲與流行歌曲。
和聲課則逐漸偏重于鍵盤和聲的訓練,與同期開設的鋼琴伴奏課相輔相成。和聲學習一般都從四聲部寫作開始。根據我校實習生與畢業生的實際情況,發現非作曲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中,較少有從事四聲部創作的機會,但是音樂分析與鋼琴伴奏卻是各個專業的必備技能。因此,在和聲教學中嘗試通過抄寫譜例幫助學生熟悉五線譜以及和聲寫作的規則,通過和聲分析串聯和聲的各個教學環節,通過配寫鋼琴伴奏加強和聲的實踐,推動學生去熟悉鍵盤,同時減少四部和聲寫作的占比,降低四部和聲寫作的難度
與其它課程相比較,聲樂課上所能施行的教學改革力度較小,在向中小學教學內容靠近方面,主要體現在大量接觸中外優秀兒童聲樂作品以及如何訓練童聲與變聲期嗓音保護等。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應在中小學音樂課本基礎上去適當地拓寬瀏覽的教學內容。
舞蹈課老師則在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了少兒舞蹈編配的內容,以及欣賞經典國內外兒童舞蹈和少數民族傳統少兒舞蹈等。盡量達到使學生可以根據某段指定音樂或某個指定主題即興編配一段兒童舞的目的,并進行舞臺實踐。
配器課教師把如何實際運作小樂隊,包括西洋小樂隊和小型民樂隊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具體到每件樂器的基本奏法,讓每個學生都具備一定實際的操作能力。
教法課中去除了一些枯燥的理論說教,而多了實踐操練。讓學生根據中小學現行音樂教學內容設計出每節課的教案,并進行實際操練,然后由教師提出意見并講解。對于新穎的教案應集結成冊,作為以后教學中的備案和范例;
以上是針對持續性音樂教育開展的部分課程改革。
三、? 結論
持續性的音樂素質教育與高校的音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割裂的兩個部分。現在,國家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十分重視。雖然音樂類學生的就業率還可以,但質量堪憂。接受了良好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學生,在進入高校的專業學習后,會游刃有余,盡情揮灑天賦。而高校成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學習,又為立志于教師崗位的學生將來奔赴中小學音樂課堂開拓了陽光大道。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音樂學院的畢業生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們在實習時雖然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問題不再是因為不能彈琴、唱歌、跳舞,而是開始探討更深層次的教學問題,諸如:音樂課與時政的結合,本土音樂文化的滲透,與傳統音樂文化的結合,對流行音樂的適當關注,音樂內容對學生情緒的影響,中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差異,多媒體在音樂課堂的運用,開放式課堂教學實驗,等等。從這些點滴進步就可以看出,畢業生在音樂技能扎實的基礎上,才能有精力有能力有余力去思考的更多,做的更多。
高校的教學改革只要做到有的放矢,圍繞著為學生服務的主題進行運作,圍繞著目標去努力,畢業生的就業率才會逐步有所提高,才會真正為社會培養好的人才。
課題來源:河北省教育廳2011年十二五規劃項目《關于大中小學音樂教育銜接問題的研究》(100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