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躍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教育教學領域的信息化技術使用程度不斷加深。對農村小學教學而言,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予以優化是創新開展農村基礎教育的關鍵所在,不斷提升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同時,應同步縮小與城市小學教育的差距??v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在傳統教學思想的桎梏下,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落后,教學思想尚未更新,因此難以有效地改革與創新課堂教學活動。憑借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期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應用
在小學教育時期,數學是一門占比極大的基礎課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幫助學生自主完成數學學習目標。文章對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探究,從而打造智慧型數學課堂,優化單一的數學教學模式,激發農村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增設探究實操空間,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感
傳統課堂中,農村教師的口述筆授占比極大,而數學不同于其他語言類學科,知識點抽象而枯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信息技術的加入很好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將由板書和口授組成的傳統教學手段與圖像和聲樂等相結合的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可以讓教師乏味抽象的講解變得生動有趣,使數學知識樂趣化、生活化、簡單化。同時大大增加了學生參與探究、觀察操作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接觸面,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信息化課堂不僅能大幅降低教師的授課難度,又讓學生得以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全身心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當課堂學習變成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學生才能真正地愛上數學。
(二)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生正處于愛玩、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年齡,對他們而言,數學知識和理論本就是艱澀難懂的天書一般,倘若課堂氛圍也壓抑枯燥,整個數學課堂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監牢。在數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則可以將數學符號變成跳躍的音符,將數學理論變成趣味的動畫,當死板教條的抽象知識和他們喜愛的動畫人物和趣味童謠出現在一起,他們的眼球就會被不自覺吸引,從而減輕對知識和理論的抗拒。同時當課堂出現了學生所喜歡的動畫人物,采納了學生所愛好的交流和游戲方式,也會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增加生生間的互動,讓師生間配合更加默契,課堂氣氛更加積極活躍。
二、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已經引入校園多年,從最初的卷簾幕布、投影展示到如今的電子黑板、手觸感應。設備一直在更新換代,但一部分年長的老教師卻仍舊保持著陳舊的觀念,堅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對多媒體設備束之高閣,視為無用的裝飾,只有公開課上才勉強使用幾次。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部分初涉教育行業的新教師,他們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福利已久,在教學和備課時也依賴于與板書相較更快捷的電腦操作。備課使用電腦收集資源,授課直接選擇網絡上的模板,應有的板書和講授都通過PPT和動畫來代替,課后作業通過釘釘等軟件布置,信息技術被他們充分運用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像極了教師這個“機床操作者”操縱下的流水線上的商品,違背了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初衷。小學數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這一目的,所以信息化課堂的新型教育方式才應運而生。教師應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讓它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具,依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合理使用,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地學習。
三、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由于自身的實際特點,對知識的感知需要借助直觀的形式,而數學知識相比其他內容較為抽象,要求教師需要和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信息技術營造生動的教學環境,實現教學氛圍的趣味化、童真化,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和激發,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的感受,真切的了解,這對其思維活力的激發及探究性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在教學“平移”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回想其比較喜歡的滑梯游戲,體驗農村孩子從小山坡向下滑的經歷,在此基礎上將平移的概念拋出。然后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將生活中常見的平移現象向學生展示,如購物中心的直梯,火車軌道,甚至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等,這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很多農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但是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的求知欲大幅提升。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予以觀察并深入思考,平移運動的特征有哪些,生活中是否還存在其他的平移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能夠實現真實情境的營造,直觀、生動地展示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感官,讓學生可以快速理解知識點,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幅提升。對比以往的教學形式,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通過信息化的教學形式,營造出與學生思維、認知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因此備受學生的喜愛,轉變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提升了對數學課堂的興趣度,全面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二)營造歡樂和諧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積極開朗品格
小學生剛脫離父母的懷抱,還保有天真爛漫的頑童天性,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困難等問題,所以小學教學必須要遵循“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理念。小學生每天在課堂上的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想要寓教于樂,就要立足于課堂,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菰锓ξ?、極具壓迫感的氣氛不僅會導致學生的專注度下降,阻礙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營造歡樂和諧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養成積極開朗的品行。教師可以在實踐中,利用多媒體設備主觀把學生帶入一種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氛圍;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造聲音、圖像的優勢,帶給學生一種新鮮感與好奇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與樂趣。
例如,學習“統計”時,教師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集錦和歡樂音樂,帶大家重溫歡樂的運動會場景,之后再展示記錄大家運動項目的表格,讓大家進行分類和統計。之后再依據大家統計出的表格提出相應的統計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既能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能激勵學生采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只是新課導入,信息技術也可以作用于知識鞏固環節。教師通過網絡可以更好地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的習題,從而進一步加大課堂容量,豐富題型變化,增進了學生技能的鍛煉,將課堂變得更為精煉有效。
(三)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唾液橫飛,學生在課桌旁昏昏欲睡、一頭霧水的場面。哪怕教師已經竭盡全力地進行引導和描述,小學生的思路也總會無故偏離,無法有效汲取知識。其中教學面對的最大阻礙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缺乏主觀能動性。傳統課堂中,在學習很多知識時要全憑聯想,例如,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想要靈活應用該部分知識就需要學生在腦海里構造出完整的圖形結構。而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還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中被迫掉隊。而通過多媒體等設備進行三維圖像、動圖演示等教學方法,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培育出空間構造思維能力,更好地開展圖像方面知識的學習。借助圖像和動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識何為長、寬、高,何為表面積、體積,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動圖,自主變更數據,開展計算。
(四)開發互聯網資源,豐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
小學生接受系統化數學教育的時間還比較短,對于陌生而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習興趣普遍較低,教師必須致力于多元化教學內容的運用,幫助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多樣性特點,從而促進發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豐富整體教學模式。然而根據當前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分析,大多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欠缺多樣性,他們普遍局限在數學教材之內,鮮少引入拓展性教學資源,不僅導致數學課堂教學取向片面化,也無法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根本目標,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效果。信息技術除了擁有強大的教學功能外,其附帶的優渥互聯網資源也是全面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數學教師只有全面開發和落實新穎完善的教育方案,才能成功打造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因此,數學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的教案時,應當著眼于教學內容的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大力開發互聯網教育資源,以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呈現數學知識,以拓展性資源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活力元素,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植學生的拓展性學習思維,從而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
(五)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導圖
數學知識模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非常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將一課的知識點全部羅列在黑板上,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欠缺科學性和條理性,也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壓力,進而影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思維導圖是一種創新型數學教學模式,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還能消除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诖耍處熢趯⑿W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的知識梳理功能,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為學生構建數學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彰顯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六)借助信息技術,輔助課后練習強化記憶
目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應致力于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平臺及其中的資源,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并力主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要想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積極預習、集中學習、做好總結,這樣才能實現新知識內容的有效吸收和內化,切實實現運用知識能力的提升。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后復習習慣,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及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教師完成教學后,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有效整合、梳理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復習活動,切實保障學生知識點的牢固掌握。
比如,在課堂上教學“”長度單位”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依照教材制作電子課件,在班級群中發布課件,學生下載后對課件進行自主學習,課件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不同物體的長度,如鉛筆、桌子、課本、練習冊等,這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很大的好處。借助這樣的方式,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更加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七)設計信息化作業,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課后作業的設計是全面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技能需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內化運用,才能使數學知識基礎得到鞏固。以往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作業形式比較單一,作業內容比較固化,這是影響學生作業完成積極性的重要阻礙,造成很多學生對數學作業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吸收。針對這種不良局面,教師可以延展數學作業設計思路,積極為學生設計信息化隨堂作業,這樣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另一方面也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作業體驗,實現有效的復習鞏固目標,幫助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效果。
四、結語
總之,根據上文的論述,在小學農村數學教學進程中,通過強化運用信息技術措施,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夠極大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成效。對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強化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漆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J].新課程,2020(07).
[2]劉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J].中小學教育,2021(03):32-33.
[3]吳麗芬.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15):54-55.
[4]張水金.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20(2).
[5]蔡美玉.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