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佳
摘要:文章分別從疍家起源、民俗與稱謂三個方面介紹北海疍家的歷史文化。起源中介紹了目前可信度較高的三種說法,分別為苗蠻遺裔、林邑族以及漢人分支三種說法;民俗從外沙水上人家與地角漁民兩個分支上來介紹,涉及語言、服裝、宗教、婚嫁等方面;稱謂則簡單介紹了疍家稱謂來源、歧義以及其他稱謂。并且,文章提出以“印”傳文的說法,希望以篆刻為疍家文化新載體,用以傳播疍家文化,助力北海疍家文旅事業。
關鍵詞:北海疍家;起源;民俗風情;疍家稱謂
北海市居住著約四萬多的疍家人,他們以船為室,伴水而居,以漁為生。在封建社會,疍家人還未舍棄傳統的生產方式,被漢人們視為“賤民”,他們被禁止居住在大陸,禁止讀書、科舉考試,甚至禁止與漢人通婚。由于他們文化水平低下,他們的思想更加迷信,將生產活動的安危托付于神靈,將身體的疾病托付給巫者,用巫師代替醫者。因為他們不得陸居,且生產力低下 ,同時還負擔著苛刻的征稅,生活十分艱苦。這樣的狀態一直到辛亥革命乃至新中國建立后才有所改觀。
范大成在《桂海虞衡志》一書中提到疍家是居住在水面上的外族人,“其生如浮,而各以疆界役于官”。[1]周去非在《嶺外代劄》中說道“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疍也”。[2]充分印證了北海疍家人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以船上生活為生,經歷了千年的社會變遷,用自己獨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在我國的疆域內。疍家歷史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檔案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疍家的民俗習慣歷史傳承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產物。
一、北海疍家的起源
根據相關歷史典籍記載,疍家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然而,關于疍家的起源卻眾說紛紜,頗有爭議。目前認可度較高的說法有以下三種:
苗族遺裔說。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疍家人是我國古代南方周邊的民族。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弊書》中引用《晉書》中的“陶璜上書”有言,廣州南邊的六十多里,不服從和歸順的,就有五萬多口人家,都是疍家的野蠻外族。王桐齡先生的《中國民族史》中也提到疍民是三苗的后裔,但僅僅只是提到,并未加以論證。
林邑族說。據《古今圖書集成.廣州府部匯考》中記載:“俚俗有三、曰疍戶、以捕魚為業......本林邑蠻,隨馬援來者,始十戶,后發展至三百戶、皆姓馬”。[3]據《冊府元黽》中記載說,南蠻的林邑國接連交州九針郡,秦代改為林邑縣,漢代改為象林縣,直到伏波將軍出征交趾時,在林邑界建造銅碑設為漢界。有學者認為,在馬援交趾時,曾留一批隊伍戍邊,且疍民的長相與印支半島的居民相似,故推測疍家為馬援遺部的后裔。
漢人分支說。由于疍民的語言風俗與兩廣沿海居民相似,因此,不少學者認為疍家為原居住在陸地的漢人,其祖先為躲避戰爭而逃往海上居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疍家。白月恒在《最新民國地志》中說道:“疍家也為漢族一河”。其他的研究認為,疍家為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我國古代的航海家。
通過對北海疍家的起源探究,可以肯定北海疍家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疍家人民的地位與中華民族中其他各民族同等,都是國家的主人。
二、北海疍家的民俗風情
按照疍家宗族傳統的不同,北海疍家可分為“外沙水上居民”和“地角(含旁他漁村)漁民”兩部分。
(一)外沙水上人家
居民在外沙和市區傍海一帶搭建的棚戶是屬于廣東疍家的傳統,約從明朝開始就陸續流寓于此。由于語音屬于粵語系,常把“上”說成“爽”,把“香”說成“康”等,但疍家人并沒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這也是疍家并沒有被納入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的原因。
因為當地氣溫屬于亞熱帶氣溫,且船上操作需要衣著簡便,所以當地男女衣袖與褲子都偏短,男子著短筒中衣,女子衣著寬檔闊腿。還有個別婦女的頭包,多用紅、黃兩色相間的格紋花布,作夾層正方形斜罩于頭上,左右兩尖腳從耳鬢下垂,一尖腳從腦后下垂,一尖腳從前額突出,形狀如“豬咀”,因而得此俗名。
他們居住的是臨近水邊架設的棚戶,將舊船板當做棚樓墻和棚樓板,將油毛氈或竹瓦蓋棚頂,有的疍家棚內不分廳室,坐臥都在一室,所以地面干凈無塵,也有的棚內分室廳,客人未經允許不能進入臥室,此種棚戶得名“疍家棚”。疍家棚較為簡陋,安全性也不高,直至解放初期仍然存在,但在黨和國家的扶持下,如今已改建為排列在沙洲之上的新樓房了。
外沙水上人家的婚嫁風俗也很特別,女子出閣前十天不能拋頭露面,出閣時要例行哭嫁的習俗,即是新娘對母親哭或者對姐妹嘆,互相唱咸水歌的對答,表達對養育之恩的感激與出嫁的不舍,哀嘆不能盡孝之意。出閣前夕,新娘家要舉行“拜飯”的儀式,即是羅列牲口酒飯拜祭祖宗,次日出閣,夫家要劃小艇到門口“接親”,送親女伴則分乘小艇簇擁而行。喜宴上多為自產的海產品,有魚翅、鮑魚、海參等必備上品,岸上的漢民也會前來赴宴,主人家亦因此而榮。
外沙水上居民在解放前普遍迷信鬼神,因生產活動常年涉險,所以把自身安危托付給神靈。他們尤其信奉“三婆婆”(即天妃、海神),在家中船上均設有神龕。漁民、船民出海前都要向神前祈禱,日常生活中也有諸多忌諱,疍家人的語言禁忌為,“翻”“覆”“沉”等有關海上災難的字都要被禁止。并且,他們由于文化落后,思想迷信,居民生病時信巫而不信醫,這也是他們文化習俗的落后之處,但解放后,居民的思想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迷信的習俗也有所易移。
(二)地角漁民
另一部分疍家人是地角漁民,他們也是疍家的后裔,但是他們的傳統風格早已跟當地人同化,傳統風俗與市民大同小異,但是又與外沙水上人家有明顯的區別,市民便稱他們為“海佬”。
他們的船艇形式別具特色,大部分是呈三角形的艇,稱為“地角艇”或“三角艇”,有大中小三種型號。地角因體型寬展,甲板密封,船舷如鼓邊形,故耐風浪顛簸,且駕駛靈活。[4]地角漁民與外沙不同,他們沒有家口隨行的習慣。地角冒險耐勞,外沙有豐富的遠海生產經驗,兩者各有所長。
地角漁民所受壓迫與外沙各有異同,地角漁民雖被允許陸居,婦女卻不與外村通婚,在封建時代,他們同樣被官商剝削,被禁止讀書,故而愚昧落后,與外沙一樣迷信鬼神。特別是“校杯”的占卜風氣盛行,無論婚喪嫁娶,都要向菩薩禱告“校杯”而后定。解放后,這種習俗已逐漸被摒棄。
盡管北海疍家各宗族風俗傳統不同,但都有勇敢、耐勞、淳樸好客的美好品質,也都有富有民族風情的傳統風俗。但遺憾的是,北海疍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不廣為人知,甚至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逐漸成為了新的問題。
三、北海疍家的稱謂
疍家的“疍”字是音譯字,并無特別的漢語意義,因此,隨時轉化字形。疍家的名詞,可見于中國古籍,在晉書陶璜上疏及常璩的華陽國志中,原文中寫作“蜑”,大清一統志及王士正廣東竹枝詞中又書寫為“誕”,唯獨唐朝柳宗元書寫作“疍”。[5]這三處雖書寫不同,但均指“疍族”,故而“疍”、“蜑”、“蜒”三字于古語中同音,此三字可相互通用。
按照疍民的職業分工劃分,又有蠔疍、漁疍、珠疍三種稱謂。蠔疍者,以采蠔疍為生;漁疍者,以捕魚為生;珠疍者,以采珠為業。按照疍家人的性別劃分,女子稱疍家妹或咸水妹,男子則稱疍家佬。
近百年來,疍家又有艇家之稱,這是因為疍家以艇為家,視水如陸,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福建的疍家常被人稱呼為“科題”或“曲蹄”,這些名稱的意思和艇家是差不多的。
疍家曾經被認為是地位低下的賤民,但是在辛亥革命后,疍家人民的地位得到一定改善,在新中國建立后,疍家人民的地位一進一步得到提高,也在國家的幫扶下逐步擁有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曾經的疍家人民不得讀書,而現在,義務教育下,疍家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逐漸摒棄了以前的封建迷信思想。
四、小結
北海疍家民俗風情和疍家稱謂是北海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研究疍家人風俗習性的學術成果較少,由于北海疍家歷史文化的傳播的局限性,導致了疍家獨具特色的民俗歷史文化的傳承的問題。論文旨在通過對北海疍家起源以及民俗風情的探究,并以篆刻作為媒介與藝術表現形式,將北海疍家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進行轉化與表現。
篆刻是一門極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藝術,我們希望能夠把篆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疍家的民俗文化元素有機結合,將一個全新的視角開拓給疍家文化的游覽者、研究者。以“印”傳文,以“印”為傳播民族文化的載體,開拓北海歷史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從而借篆刻的東風送疍家歷史文化直上青云,推動北海疍家的文旅事業發展,在傳播疍家文化的同時拉動疍家文旅產業的經濟增長,為新時代疍家人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途徑。
參考文獻:
[1]范大成.桂海虞衡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2]周去非.嶺外代劄[M].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
[3]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廣州府部匯考[M]廣陵書社,2011
[4]黃家蕃.北海水上人家[J].文史春秋,2018,(8):3-3
[5]廣東民族概論[J].民俗,(63):23-23
項目基金:2020年國家級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印”傳文——重現北海歷史文化的新視角》(項目編號: 2020135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