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珂 李文雅
衛鑠,是魏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世稱“衛夫人”,字茂漪。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曾經提到“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鐘法,王逸少之師。”[1]因此衛鑠在歷史上也因為“書圣之師”的身份,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傳為東晉衛夫人所作的《筆陣圖》,自唐代孫過庭《書譜》對其真偽提出異議后,在古代鮮少再受質疑。然而二十世紀以來,有關《筆陣圖》的辨偽工作增加,余紹宋、唐耕余、張天弓等學者均有考辨活動,都從不同角度對此文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因而此文及附之其后的王羲之所著《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恐怕都是偽作。不過,《筆陣圖》內容涉及書法審美、書學追求、書寫工具、書法技法等等,所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提出了許多對書法的要求,其中不乏作者的獨到見解,無怪孫過庭評價“尚可啟發童蒙”。因此在拋卻“書圣”以及“書圣之師”的高貴光環后,《筆陣圖》依舊是一篇珍貴的古代書論,自有其價值所在,值得我們繼續學習研究。
《筆陣圖》短小精悍,論述內容雖多,但對于筆力的強調卻貫穿始終。文章開篇點題“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并用李斯見周穆王書的典故,點出“患其無骨”來強調筋骨的重要價值,后文更是提出了“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這種高難度要求,繼而加以舉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肉微骨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2]反復強調筆力與筋骨。如此反復,很難不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無法否認的是,筆力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評價標準。然而何為書法藝術中的“力”,人體怎樣書寫、毛筆怎樣運動才能體現出這種“力”卻沒有一個科學而明確的標準。好在古人習慣以取象的手法來配合文章主題,《筆陣圖》中通過許多意象對用筆、筆力等概念進行了直覺化的描述,達到一種可以意會的效果。特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一條一種意象,每種意象都有各自的特點。
相比于其他筆畫統一用四字詞語來概括的情況,橫和點這前兩個筆畫的描述更加細致。一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云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特點是輕、柔、軟、綿,可以極大,可以極小,可以用肉眼看見具體的形體,卻摸不透它的邊界。云是“隱隱然其實有形”,橫畫也是如此,下筆時無論長短都要自然綿延生發出來,是有形與無疆的統一,發力就不能太過剛猛,應是用筆舒緩、線條柔潤。丶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是動態的描寫。下墜的石子,力量絕對不會分散,而是垂直集中于一點,那么高峰墜石更是速度快、力量大,灌注一點,這樣的沖勁足以穿透一切,甚至可以說尖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在書寫點時,運筆速度要快且不能分散,雖然我們無法做到磕然有聲,但那聲音也只是描寫筆勢和筆力時,運用的一種通感的表達方式。僅從這兩條來看,《筆陣圖》已對筆力提出了比較詳細的標準和要求,強調了書法線條的質感之美,只是這樣的標準和要求并非用量化的、嚴謹的方式來表述,而是用偏向具象和直覺的描述,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領域常用的手法。而后續的五條更是如此。丿陸斷犀象,撇畫須得像是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般,直把撇畫當作刀砍斧劈的招數,線條流暢且迅捷,速度、力度和準確度缺一不可;乚百鈞弩發,百鈞弓弩蓄勢待發必然緊結無比;丨萬歲枯藤,便是說豎畫不但要有力,更要老辣,趨于亙古不變的穩定性,能抵御歲月侵蝕;捺 崩浪雷奔,捺畫如錢塘江潮“怒濤卷霜雪”的氣勢,水雖無形,卻有無窮的力量,又與蔡邕《九勢》中提到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3]隱隱有所呼應;勁弩筋節,筋與骨既是力量的體現,也在用鋒、運筆等有一定約束。
《筆陣圖》所列出來的七行點畫用筆方式,包含了筆法、形態、發力、速度等等,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這些最基本的用筆方式來進行簡單的構想,推測這些筆畫組合在一起時不同筆畫之間運筆變化所構筑起來的線條和節奏變化。而作者在描述具備整體性的時候,同樣用了直覺取象的方法,“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飏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這樣的比喻和形容不僅是描述了書體的意境特色,也隱含了它們不同的發力特點,正符合書法那種形式抽象而表現內容極為豐富的表達。在《筆陣圖》結尾,作者寫“然心存委屈,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真正強調了書法“象形”的重要性。結合開頭對于用筆和筆力的強調,作者對于書法“象形”的要求也已經水落石出,即用書寫來表現自然意象所蘊含的力量而非追求表面上的象形。其實再回看開頭,作者早已在強調筆力之后點明了“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的個人感受。
我們常說“書道玄妙”,古代書論中的大量用詞都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相通,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述方式也會讓人感到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然而在《筆陣圖》中,作者用豐富的意象來為自己強調的“筆力”提供支撐,豐富其內涵,這內涵不但精煉、精準,而且活靈活現。《筆陣圖》撲朔迷離的出身讓我們無法探究它的真實作者是何許人也,更不必說深究其與當時文化背景、政治環境乃至作者的總體書學理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其文本本身依舊值得我們品味。
參考文獻:
[1]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歷代書法論文選》[M]. 1.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2]衛鑠《筆陣圖》. 《歷代書法論文選》[M]. 1.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3]蔡邕《九勢》. 《歷代書法論文選》[M]. 1.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作者簡介:1、劉曉珂(1996.7),女,漢族,山東濰坊人,湖北美術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書法史論。
李文雅(1998.3),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湖北美術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