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劉丹桐
[摘要]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務,更是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推動大學生學好黨史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引領青年在學思踐悟中汲取奮進力量。目前,高校黨史教育面臨教育場域“缺場”、教育反饋“缺失”、教育形式“一次性”等困境。上海師范大學依托紅色尋訪活動,充分發揮上海本土紅色教育資源優勢,遵循“知、情、信、意、行"五步驟,構建“沉浸式”“體驗式”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模式。以“紅色尋訪+線路研學”“紅色尋訪+金課開發”“紅色尋訪+接力授課”三階段實踐路徑,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內生動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關鍵詞]大學生;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D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28X(2022)02-007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要抓好青年黨史學習教育,著力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黨史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涵養雙重作用,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是要立足學校、學段、學生實際,把握學生特點,創新青年黨史學習教育方式方法,確保學習效果入腦入心。本文將從新時代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和困境入手,以上海師范大學“紅色大尋訪”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模式為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模式。
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淺析
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過程。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促進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開展,高校思政課程也是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在歷史上經歷的每個事件都能給人以深刻啟迪,黨史中傳達的精神和信念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在塑造青年品質和促進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合性。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歷史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統一,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動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基石,也是促進立德樹人任務高效開展的重要途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一方面能引導大學生弄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另一方面可引領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要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道路上所積累的寶貴財富,寓于革命歷史文物、文藝作品、建筑遺址之中,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整合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可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黨史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有助于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的保護傳承。
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然困境
為了解當前上海各高校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現狀,本次調研面向上海36所高校的大學生,共采集993份有效數據。整理發現,目前黨史學習教育方式多以校內思政課程、專題講座、主題閱讀活動、實踐活動為主。93%的學生對本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情況表示滿意,認為形成了良好的校園風氣,但在形式方面仍有可優化之處。經分析梳理,本文將從教育場域、反饋、形式等三方面,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模式探索尋找著力點。
(一)教育場域“缺場”,青年與黨史學習產生距離感。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是吸收了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概念,引入思政教育課程形成的復合名詞,可理解為圍繞思政教育實踐而存在的關系空間。而場域主體、文化資源和時間要素構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場域。大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要考慮到其與文化資源間的時差因素。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具有時間久遠、空間廣泛、區域差異、內涵崇高等特點。由此客觀上造成,當代青年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容易與黨史學習教育資源間產生時間差、空間差、理論差等隔閡問題。大學生因缺少對過往歷史的真實體驗感,容易造成教育場域“缺場”,從而減少精神共鳴。78%的大學生希望未來在黨史學習中,有更多新技術、新形式方面的探索。
(二)教育反饋“缺失”,大學生缺乏黨史學習動力。在黨史學習教育系統中,反饋是一個重要環節,它對教育過程各環節起調控作用。為保證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操性、及時性,目前大中小學校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多以調研報告、征文、觀課感想、新媒體作品等形式呈現。多數學校僅以評選出優秀作品為終點,結束本階段的黨史學習教育,并未對成果進行深入挖掘,未對學生黨史學習的知識獲取程度、個人認知差異、態度指向做充分調研和反饋工作。37%的學生認為,過分強調撰寫學習報告,會存在“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式”現象;16%的學生認為,相關實踐活動安排較少,導致學生將黨史學習教育簡單理解為配合教師完成學校思政教學任務。
(三)教育形式“一次性”,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機制有待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強調,上海要把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生動教材,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勇擔在肩。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擁有得天獨厚的黨史學習條件,其紅色資源具有豐富內涵性、歷史植根性、地理接近性的特點,為上海高校黨史學習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調研了解到,各校組織的尋訪實踐活動多為一次性外出,局限于游覽參觀的單一形式,未呈現出學習的連貫性,從而造成學生獲得感較低。43%的學生愿意在團隊中充當安逸的游客角色,將紅色尋訪視為外出放松的春游。事實上,處在學歷教育階段的青年由于平時所要學習、考核的學科科目本身較多,黨史學習僅被壓縮在思想政治課程或講座中。此外,大學生紅色尋訪還存在缺乏專業教師指導、教育內容“碎片化”等問題,常態化機制還有待完善。
三、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路徑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上海黨史學習教育中強調,黨史學習要做“實”做“活”。百年黨史內容豐富且厚重,要使大學生能夠從黨的百年征程中充分汲取力量,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尤為關鍵。上海師范大學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項目將紅色資源特點和受眾需求加以充分考慮,提出“紅色尋訪+”理念。其要義即按照黨中央學習黨史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上海本土紅色教育資源優勢,遵循“知、情、信、意、行"五步驟,以“沉浸式”“體驗式”的創新模式,不斷提升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和主動性。基于“紅色尋訪+”理念,上海師范大學構建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黨史學習的一體化邏輯體系,形成“橫向跨學科,縱向跨學段”的大中小學黨史學習教育“共同合作”的外部框架,實現大中小學的聯動;以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紅色教育形成內部框架,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紅色尋訪+線路研學:整合資源,化點為線構建立體化教育場域。“紅色尋訪+線路研學”是指,組建“百支紅色尋訪隊伍”,按照制定的10條任務線路前往上海百余個紅色地標或場館開展“沉浸式”學習,構建“嵌入式”黨史學習教育第二課堂活動模式。以抗戰精神與探尋初心作為貫穿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精神主線,上海師范大學將《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一書作為關鍵學術支撐和理論依據,圍繞建黨時期的重大會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設計推出“建黨的旅途”“共青團的足跡”“榮耀的召喚”“思想的光輝”“隱蔽的戰線”“永恒的凝望”“文學的繁榮”“創刊的歷程”“奮進的歌聲”“工人的力量”等10條學習體驗線路和精品紅色旅游線路,給予大學生組團實地研學的選擇性。“線路研學”路徑聚焦教育場域“缺場”問題,針對大學生主體與黨史事件間存在的時間差,有效整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鼓勵大學生跳出課本、走出課堂,自主深入城市空間,真正用腳去丈量紅色土地,用心去體會革命氣息。
首先,在實施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要利用好黨史上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特別是要利用好上海作為“初心之地,紅色之城”的資源集聚性,貼近青年需求,尊重青年主體地位,提升教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其次,積極與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地政府開展理論研究方面的合作,專門開設“主題化”實踐路線以供學生組團前往現場進行實地考察,使大學生對黨史的認識從不連續的點狀學習達到串成一條主線的集中學習,促進青年知行合一。最后,在大學生群體中營造濃厚的“黨的盛典、人民的節日”氛圍。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將紅色記憶、國家記憶轉化為個人感受,建立個體與群體、公共空間以及群體空間的共情關系,打造立體化教育場域。
(二)紅色尋訪+金課開發:深度學習,持續加熱催生鮮活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紅色尋訪+金課開發”是指,“百支紅色尋訪隊伍”依托上海師范大學成立27年的品牌社會實踐項目“愛心學校”(包括寒暑托班在內的校社合作公益第二課堂),發揮尋訪團隊成員的學科專業特長,將尋訪過程中的所學所思所感轉化為“百堂紅色黨史微課”,自聘師資、自設課程、自編教材,輔以兒童繪本、紅色模型搭建、原創音視頻等多元形式,構建新媒體時代下的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傳播鏈。“金課開發”直指教育反饋的“缺失”問題,為此上海師范大學充分聽取“00后”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建議,在滿足學生樂于“走出課堂式”黨史學習的心理,發揮青年主體作用讓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持續加熱、深化。“紅色金課”以“集聚”方式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首先,在實施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充分調研群體特點,消除傳統模式下由于教育成果轉化形式“死板”而導致青年內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其次,引導大學生發揮專業特長,運用現代化技術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多學科“跨界聯動”。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闡釋、情感體驗、價值引領進行統一思考,深入學習感悟革命先輩的光輝歷程,在思考創作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深度融合紅色文化資源,以情感體驗代替機械化、口號式的學習方式。鼓勵青年在創新成果形式中將有“歷”可依、有“理”可循的黨史故事、黨史人物作切入點,靈活運用教育手段,有效傳承紅色文化。
(三)紅色尋訪+接力授課:成果輸出,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教育模式。“紅色尋訪+接力授課”是指,“00后”大學生將“百堂紅色黨史微課”帶到“百所愛心學校”,為“10后”學生講黨史故事。在寒暑假期間建立系統性、常態化授課機制,覆蓋上海各區寒暑托班、愛心學校,用最鮮活的紅色資源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紅色微黨課”,促進青年和少年的良性互動,加強黨史學習的感召力和滲透力。同時,為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開展,上海師范大學利用新媒體宣傳主陣地拓展傳播力度,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開設了“研學一條紅色路線”專欄,下設“紅色線路回顧”“紅色場館簡介”“帶著問題去尋訪”“青年回音”“講一堂紅色故事黨課”等5個專欄,吸引大學生參與,以交互性特征將黨史學習教育推進縱深。
“接力授課”路徑關注教育形式“一次性”的痛點,以“接力”形式使大學生與中小學生接軌,讓學習成果“不停留”,輸出黨史微課中的紅色力量,使大學生在提升個人政治素養的同時促進紅色教育資源代代相傳。從成果產出到接力授課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自覺接受、內化、外化,充分落實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科學構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體系的重要要求。
首先,在實施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重點關注大中小學青少年黨史學習“斷層”現象,引導大學生黨史學習的成果進入中小學校園,實現“跨學段”聯動。其次,鼓勵大學生在成果傳輸中既要客觀準確地講述黨史故事,又要融入青年主體尋訪的感悟,使課程更加生動、更有溫度,進一步達到情感認同與輸出。最后,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方式,以多樣化的媒介手段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容的傳播途徑,以傳播行為的個性增強紅色文化的靈活性。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常學常新的工作,需要黨史學習教育工作者把握青年發展規律,對之常抓不懈。當前看來,高校黨史學習“線路研學、金課開發、接力授課”教育三階段實踐模式的實施有聲有色有實效,使大學生融行于知,讓黨史教學不拘泥于傳統講座式、課堂式的傳統形式,開啟了邊走邊看、邊學邊講的學黨史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