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配置布局和專業設置有較大影響。為了促使廣東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文章對廣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的適配性進行了分析,發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錯位,各區域內部特征差異明顯。因此,建議提高人才供給總量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匹配度,確保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對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鞏固提升重點專業,對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設置新專業集群。通過調總量、調結構、“雙對標”等改革措施來提高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配性,助力廣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廣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產業結構;適配性
[作者簡介]林少蕓(1982- ),女,廣東汕頭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廣東? 廣州? 5109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粵港粵大灣區戰略的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動態均衡路徑分析”(項目編號:2020GXJK298,項目主持人:林少蕓)和2021年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廣東民辦高職產教聯盟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Y-2021KYYB-16,項目主持人:林少蕓)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1-0046-05
人才鏈是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而教育鏈是優質人才鏈形成的基礎。當前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高職院校只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專業結構,緊密對接戰略性產業集群,形成與產業集群發展相匹配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支撐體系,才能助力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研究選取廣東省為案例省份,先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匹配角度分析,宏觀把握廣東省三次產業的人才結構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問題,并提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優化措施,旨在更好地發揮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產業經濟的推動作用。
一、廣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態勢
(一)區域產業的發展定位
2020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發布,隨后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科技廳等部門發布了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包括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行動計劃。戰略性產業集群政策文件明確了廣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產業由集聚發展向集群發展,細化了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內容和行動計劃。廣東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緊緊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進行。
(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分析
1.理論依據。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兩者關系的研究中,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認為,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三次產業部門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變化趨勢相近,后起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與發達國家的情況基本相同,不同國家三次產業在總產值和總勞動力所占份額的分布規律大致相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對廣東省各地市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差異程度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比發現了三次產業的人才匹配程度。具體的計算公式為:產業結構偏離度=各產業的產值比重/各產業的就業比重-1。計算結果的絕對值越小,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差越小,兩者之間的匹配度越高,關系越協調,能較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計算結果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者的偏差越大,相互之間的匹配度就越低,關系越不協調,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當計算結果出現正偏離絕對值大時,表示就業的吸納空間大;當結果出現負偏離絕對值大時,則表示對人才的吸納能力比較有限。
2.具體分析。本研究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21年》中的數據,計算出了三次產業整體的偏離值。結果顯示,2020年廣東省內除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潮州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外,其他各城市內部的產業結構基本呈現“三、二、一”的高級發展態勢。各城市之間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差距較大,其中,深圳三次產業的偏離度絕對值最小,說明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最佳;廣州、珠海、佛山、惠州、汕頭、陽江、江門、潮州表現次之,偏離度絕對值相對較小;韶關、河源、湛江、茂名、肇慶、湛江、揭陽和云浮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狀況不太理想,偏離度較大。各市第一產業的偏離度全部為負值,而且絕對值最大,屬于負偏離。這說明其就業結構的比重明顯大于產業結構的比重,人才出現超負荷狀態,這部分人才急需向其他產業轉移。同時,除深圳、東莞、中山外,其他城市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均屬于正偏離,說明這些城市的就業結構小于產業結構,尚存在人才吸納的空間,可引導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二、廣東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及其專業結構現狀
(一)近五年廣東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分析
《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中的數據顯示,從2016開始,廣東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逐年遞增。2016—2018年,每年增加人數總量在1萬~2萬人,增加幅度較小。而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從2019年開始,廣東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實現了大幅提升,較2018年增加了14.51萬人,增幅達19.11%。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為117.80萬人,較2019年的89.40萬人增加了28.40萬人,增幅達31.8%(不含2019年擴招2020年春季入學學生)。2020年,高職招生53.30萬人,其中擴招18萬人,完成擴招任務的2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高素質農民錄取數占2020年擴招專項錄取數的58.4%,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二)廣東高職院校在校生專業結構分析
廣東省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特點,在教育部的高職專業設置中選擇部分進行招生。《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中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高職院校共開設了覆蓋19個專業大類的430個專業,專業布點數3210個,平均專業布點數7.47個。本研究依照專業與產業的相關度對19個專大類進行對接歸類劃分:第一產業的專業大類1個,即農林牧漁專業大類,該專業大類所屬專業學生總數占比為0.86%;第二產業所涵蓋的專業大類8個,包括裝備制造、土木建筑、食品藥品與糧食、輕工紡織、資源環境與安全、生物與化工、能源動力與材料、水利專業,在校生規模占比為22.66%;第三產業所涵蓋的專業大類10個,包括財經商貿、電子信息、教育與體育、文化藝術、醫藥衛生、交通運輸、旅游、公共管理與服務、新聞傳播、公安與司法專業,在校生規模占比為76.48%。從專業布局看,理工類專業在校生規模占43.9%,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電子信息大類占17.86%,是在校生規模第二的專業大類;財經商貿大類占比是22.53%,排名第一;教育體育類專業占比12.95%,位居第三。位居前三的專業大類都屬第三產業,排名第四是第二產業的裝備制造大類專業,占比9.82%。
三、廣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分析
(一)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匹配分析
產業結構是衡量區域產業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指標,而專業結構是衡量區域高職專業設置科學合理與否的關鍵指標,專業結構影響就業結構,就業結構影響產業的發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高職人才的培養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定位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力求做到有效對接,精準培育。
1.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匹配情況。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21年》中的數據統計得出,第一產業的就業結構比重為11.8%,產業結構比重為4.00%,兩者的偏離度計算結果為-0.66,說明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總量出現過剩,需要向其他產業轉移調整。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中提出,廣東要發展現代化農業,推進農業向特色化、平臺化和數字化發展。可見,雖然第一產業的整體就業總量出現冗余,但其能夠支撐農業數字轉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卻是缺乏的,因此第一產業的人才內部結構仍有待調整。而農業的數字化發展僅靠對在校生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高職院校需利用自身的條件和資源,發揮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力求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積極對現有第一產業就業人員、職業農民開展在職或業余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職業素質,更好地滿足第一產業對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助力農村農業產業的發展。
2.第二、第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匹配情況。從統計結果來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比產業結構都要小,偏離度計算結果分別為0.11、0.07,第二產業的偏離度絕對值更大一些,說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尚有人才缺口,第二產業的人才缺口更大些。未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向這兩個產業傾斜,尤其要重點對標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培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動力與先進、前沿材料、現代輕工紡織、安全應急與環保、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第二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從三個產業的在校生規模占比看,第三產業的在校生規模占比達到了76.48%,占到了所有學生的2/3。如果依舊大量培養第三產業的人才,不做出及時調整的話,將會導致新一輪的人才結構性錯位。
(二)專業大類布局與產業戰略定位的匹配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產業經濟發展走在國家前列,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形成了強大的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但在發展中也存在關鍵核心技術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
1.前十專業布點與產業匹配情況。把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開設前十的專業布點數與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包含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產業)進行匹配發現,廣東的產業戰略定位主要傾向于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汽車產業、先進材料、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數字創意等現代產業,專業布點能較好地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但是高端制造業、先進和前沿材料相關的專業布點在廣東高職院校前十專業布點中并沒有太多的體現。同時,財經商貿專業不管是原有布點數或是新開設布點數雖與現代服務業能實現對接,但是人才培養的數量已經大大超出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相關部門應嚴格控制該類專業的招生數量和新增布點,并根據現代服務業對此類人才的素質要求,合理調整該類人才的培養規格。
2.新增專業點與產業匹配情況。研讀《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發現,2020年廣東省新增372個專業點,對應了18個專業大類,停招336個專業點。第一、二、三產業的新增專業布點占比分別為2.94%、39.7%、57.36%,第三產業的新增專業布點較原來比重下降了,并適當增加了第一、二產業的新增布點。同時,新增專業布點占比最高的是電子信息專業大類,為12.5%;財經商貿專業大類占比11.03%,排名第二;裝備制造專業大類占比11.03%,并列第二。新增專業對接廣東省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群,說明專業設置有了整體的優化調整。但是,將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三大產業專業在校生規模的結構比重(0.86%、22.66%、76.48%)與三大產業結構比重(4%、40.2%、55.8%)比較,發現廣東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仍然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專業優化調整應持續貫穿于專業招生與專業布點審批中,對重點領域給予傾斜,以更好地助力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促進產業邁向全國價值鏈中高端。
四、廣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匹配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調總量,提高人才供給總量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匹配度
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和速度,要與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數量和速度相匹配。首先,在貫徹落實擴招政策的同時,注意從總量上把握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人才需求。加強整體統籌規劃,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規劃高職的招生數量,確保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其次,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人才供給超負荷的專業及時做出預警,對人才供給短缺的專業進行提示,制訂專業減停、并轉、增設調整方案。最后,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供需交互平臺,實時更新人才供需數據,幫助高職院校和企業方實時了解人才需求狀態,合理制定招生規劃和企業人力資源計劃,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提高人才供給能力和匹配度,使廣東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協調發展。
(二)調結構,確保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
緊扣產業發展需求,根據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定位與發展特色,規劃設置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新專業。一般而言,一個產業集群必然會衍生多條產業鏈條,從產業鏈條所派生出來的需求去倒推每個學校專業集群的主攻方向,進而確定專業資源的流動方向,區域高職院校要形成優勢互補、互通有無。以湖南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為例,軌道交通產業涵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及運作產業鏈、軌道交通運輸服務產業鏈、土建工程產業鏈三條產業鏈。湖南省的三大鐵道高職院校對接千億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發展各有側重的專業群,如湖南鐵路科技職業學院重點對接軌道運營管理與服務產業,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對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對接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產業,三所院校圍繞軌道交通產業的總要求培養人才卻有著不同的細化和分工,從而更好布局和優化專業群結構。為了使廣東高等職業教育能更加緊密地對接產業集群,可借鑒和參考此種做法。
(三)對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鞏固提升重點專業
明確優先級,聚焦區域支柱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借力數字化,推動原有專業的升級改造。在專業方向上,一方面要服務制造強國建設,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優先發展制造業相關專業;另一方面要服務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民生領域,擴大招生規模,優先納入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等省項目支持范圍,優先開展招生改革,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在專業改造上,應重點體現“五新”,即有新定位、新名稱、新內涵、新結構、新體系;做到“五個對接”,即對接時代發展、對接數字經濟、對接科技進步、對接市場需求、對接新職業崗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符合廣東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廣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有力的支撐。
(四)對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設置新專業集群
如果說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是廣東經濟的基礎,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則對廣東經濟起到重大的引領作用。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要緊跟產業經濟發展步伐,契合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結合院校實際及所在區域產業優勢,適時調整或增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精密儀器設備等新專業集群。新興產業專業集群的建設需要高新技術人才、高新設備設施,高新技術技能型師資的引進和數字化實訓場所的建設成為制約高職院校新專業建設的絆腳石。此外,在工業4.0智能制造要求下,數字化企業、數字化工廠、數字化車間、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成為常態,這意味著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環節,而需具備從設計、開發、執行到優化的全局意識和上下游的融合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在學校內是難以完成的,需要校企雙方共同發力,以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或現代學徒制等育人模式將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政府層面,應加快落實新職教法的要求,并制定細則,完善企業參與辦學的激勵措施,提高校企合作靈活性,給予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建設新專業更加切實和具體的指導,確保國家給予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及扶持措施得到有效施行,讓企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合作辦學的好處。在學校層面,應基于區域產業鏈經濟發展需求,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對標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申報、增設緊缺專業;積極拓展行業企業資源,借助企業的設備和人才技術資源,在企業或產業園共建公共實訓中心,實現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雙向流動,把專業嵌進產業鏈,打造新專業集群,實現產教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基純.供給側改革下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38-44.
[2]張等菊,江洧.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切性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高教探索,2017(3):96-101.
[3]陶紅,單麗娜.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9(9):126-131.
[4]尤明珍,沈路,李瑩.“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0):47-51.
[5]谷中秀,華平.“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的策略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1(8):34-38.
[6]楊璐,鄧華.“十四五”時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發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