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童元松
[摘要]教學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高職院校分層教學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教育理念偏頗,忽視教育公平性;資源缺乏層次,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靜態化分層管理,無法實時監測學情;教學評價不全面,無法推進學生發展等問題。對此,文章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了高職院校分層教學的創新路徑:貫徹生本教育理念,構建特色教育生態;打造個性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自我驅動;開展動態分層管理,精準教學助力成長;創新改革考核方式,撬動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分層教學;個性化教育;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丁潔(1988- ),女,江蘇常州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童元松(1973- ),男,江蘇無錫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一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分層教學創新路徑與實施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21CXJG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20年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1-0080-05
在全面深化教學改革之際,教育部等九部門頒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了“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要求,強調推動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了縱深,為提高教學效果、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發展學生潛能起到了政策引領作用,開啟了我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時代。傳統的教育教學強調整齊劃一、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考核評價機制,忽略了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發展變化,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水平因人而異,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實施分層教學,是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要順應生源結構的新常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分層教學模式,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院校分層教學的困境及因由分析
(一)教育理念偏頗,忽視教育公平性
對于分層教學,學界意見不同,有些認為分層教學會給學生貼上快慢、強弱的標簽,影響其學習信心。分層教學是否造成教育不公平是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一方面,從理論上看,“教育平等”與“教育公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平等”強調無差別教育,“教育公平”強調“無偏袒”“公正合理”。高職學生個體發展情況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同,由此可見,高職教育更需要教育的公平性,而不是教育平等性。另一方面,教師會對成績突出、能力強、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而對于資質平平的學生則放任自流,這看似因人而異,實則凸顯了教育的不公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層次不高、數量不足,分層教學的實施得不到學校的支持和足夠的人力資本依托,同時也會受教師“惰性”和原有教學“慣習”的影響。
(二)教學資源缺乏層次,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
職業院校課程資源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無論是在線開放課程的資源還是教材建設,均未充分考慮到生源的特點,而是為了促進所有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設計資源內容。這造成了現有教學資源適合同一水平層次的學生,卻不能適應每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資源建設多從教師角度出發,根據標準化的教學目標設計資源內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難以凸顯,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靜態化分層管理,無法實時監測學情
在目前的分層教學應用中,分層管理相對靜態,即對學生進行一次性分層后,基本不再變動,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情反饋給予個性化的精準指導。究其原因,一是教師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比較繁重,難以將工作的全部重心放在一門課的細化分層設計和管理上;二是缺乏智能化的教、學、管一體化平臺,無法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結果進行實時監測分析,無法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動態推進情況。
(四)教學評價不全面,無法推進學生發展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普遍采用量化評價方式,存在評價模式化、評價視域窄化、評價結果異化的問題。究其原因,將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職業素養水平等進行量化評分,看似科學合理,實則會致使學生發展趨同。而且量化評分著重強調評價的外在向度,忽略了個體發展的內在價值,評價視域趨向封閉窄化,不利于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無法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違背了教學評價的根本使命。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缺乏跟蹤調查和滾動式管理,評價結果不夠真實,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同時評價結果僅供橫向比較不同學生的發展差異,忽略了縱向比較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軌跡,無法深入探究學生的動態發展水平。
二、最近發展區視域下高職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一)最近發展區的內涵
1.診斷個體當前及潛在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又稱“潛在發展區”,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發展心理學的概念。該理論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發展水平,即由已經形成的發展水平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潛在發展水平,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小組協作互助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種發展水平之差即是最近發展區。該理論表明,學生的發展具有個性化、差異性的特點,合適的輔助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從現有發展水平成功過渡到潛在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由此,重塑教學與學生發展的關系,從而得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的著名論斷。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和創造學生的最新發展區,教學需要以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為立足點,預測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的可能,在進行教學設計前精準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發展需求發揮教學的促進功能,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2.動態評估學生發展。在學生發展的進程中,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作為最近發展區的兩極,始終是不斷動態向前的兩條平行線,并且發展水平因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維果茨基考慮個體發展的動態過程,關注學生的潛在發展,主張基于學生的發展進行動態評估。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局限于一次性的單一評價反饋,而是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推動學生的發展,重視教學所創造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是不斷交替、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只能代表某個階段的暫時性發展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挖掘和分析出學生在未來的可能發展水平,運用教法、學法引導學生達到潛在發展水平,并不斷推進向前。同時,最近發展區是因人而異的。因此,考評元素需個性化設計。
(二)最近發展區視域下高職分層教學的時代價值
1.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當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不僅包含普通高考、提前招生,還有中職免試直升、試點專業擴招,生源結構復雜,有的來自貧困偏遠地區,有的來自發達地區,學生的個體素質水平各異,若忽視這種差異,必然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提質培優行動”的落實,課堂深化改革已成為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個性化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尊重個體差異的獨特價值,關注生源多樣化特點和個體的不同潛在發展水平,提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制訂因人而異的發展方案,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核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量身定制個性化發展方案,是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2.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云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等新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地采集全面的多模態學習過程數據,融合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對其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和評估,為診斷出學生最近發展區提供了數據樣本。此外,大數據技術為精準處理提供了可能,將評價嵌入教學全過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跟蹤與精細化管理,確保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微小變化都可以記錄在檔,以供教師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行為,并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如此實現“評—學—教”一體。
三、最近發展區視域下高職分層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貫徹生本教育理念,構建特色教育生態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分層教學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在差異教學中確保學生的最佳發展區,在個性教育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最佳的特色教育生態,實現學生的個性成長,需要推動各主體協同共生。
1.學校的個性化建設。一方面,學校要厘清個性化教育的發展思路,明確制度規范,實行靈活的個性化教學制度。一是理論預設,確保各學科達成采用分層教學的共識;二是標準化引導,確保教學過程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規范性,因地制宜,合理推進。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推進“雙人”育人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保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是教育的直接承擔者和教育改革的實施者,一切教育改革和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傳統教育中教師主宰課堂,是師生關系中的“權威者”,這樣的固有角色嚴重限制了教師的發展,也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近發展區視域下的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向“引導者”轉變,教師不再以同一標尺為標準強制灌輸知識,而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一方面,要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和空間,賦予教師新的角色,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師的自我成長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走出教學舒適區,不斷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創新教育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學“慣性”。另外,在校企協同育人理念下,教師要積極調研企業用工需求,梳理企業崗位職業標準,以此確保分層教學精準對接企業崗位用工層次。
3.行業企業的支持。行業企業要深度執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行業標準,包含不同崗位的職業要求和針對同一崗位各層次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確保學生順利就業并取得社會認可。另外,企業要依據行業發展動態與人才需求,從學生職業能力掌握情況和崗位勝任能力情況兩個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標準界定、實訓支持和評估指導,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對分層教學各環節進行監管,以此保障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打造個性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自我驅動
分層教學強調以生為本,倡導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具體表現在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在眾多教學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需提供既符合學生當前發展狀況,又適用于潛在發展水平的教學資源。
1.教學資源層次化。精心設計分層教學目標,顆粒化梳理不同層次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制作相應的資源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發展水平,或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反復學習,或挑戰自身潛能,選擇難度系數進階的學習內容。這不僅可以解決分層教學中時間成本大的問題,還可確保分層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2.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具有及時性和便利性的特點,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場景、不同時間的教學和學習需求。首先,開發融媒體教學資源,融視頻、音頻、文檔等于一體,同步建設微課視頻、教學案例及試題庫、活頁教材等內容;其次,依托在線開放課程、虛擬現實仿真教學平臺,幫助解決教學內容難內化的問題,拓展教學資源的功能域,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可根據產業技術升級,及時更新數字化資源,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3.教學資源信息化。個性化資源建設不僅要關注數字資源,還要與各類信息化平臺融會貫通。目前,職業院校致力于打造智慧校園,教學資源應與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有機融合、一體推進,依托精準、實時的學情評價反饋,為不同發展層次的學生個性化推送適合的學習資源,智能設置學習任務難度。
(三)開展動態分層管理,精準教學助力成長
最近發展區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的交互,不斷轉化、不斷動態向前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發展,并推進學生的發展。
1.因人而異,同層同組。在實施分層策略時,找到最近發展區相近的學生,將其劃分到同一層次的合適小組。首先,教師可采用試卷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意愿等,并將這些因素作為分層的參考因素,明確分層依據,將學生分成兩個層次:一是基礎知識較好,學習主動性強,學習意愿強烈;二是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目的性不強,但反應靈活、動手能力強。其次,教師需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對現有發展水平高的學生制定難度較高的教學目標,避免出現“吃不飽”的問題,鼓勵其挑戰自我、不斷進步,著重培養其創新意識;而對現有發展水平低一點的學生,應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難度較低且人才培養“達標”的教學目標,在滿足學生自尊心、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基礎上,逐步正向推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后,組建合適的學習小組。既要將同一層次的學生分在同一組別,又要確保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與和諧性,以此確保各組成員在團隊協作、溝通良好的環境下,實現學習共同體整體最近發展區的前移,和個體最近發展區的推進。
2.因變制宜,動態調整。學生的發展是動態前進的,在前移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展潛力大,發展速度較快,同樣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在教學所創造的環境中發生著變化,這就造成了有些學生不再屬于原本劃分的層級。所以,要確保分層教學的精準實施,就要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管理。一方面,鼓勵原有發展水平較低的學生充分發揮自我內驅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然后通過最近發展區的監測,將潛在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調入更高層次,挑戰難度更高的分層任務。另一方面,隨著個體的差異化發展,原有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不再適應高層次的學習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干預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調整至低層次。如此,兩個層級的學生始終處于一個動態調整的狀態,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還可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
3.因勢利導,個性支持。在設計分層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變化。難度過大,會使學生產生學習挫敗感;難度太小,會誤導學生,使其產生自我滿足感。所以,在學生最佳發展區內科學合理地激發其潛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任務設計的關鍵。同時,還應注意其他設計要素,如教學內容要貼近崗位需求、教學場景要貼近職業場景、教學過程要實現多方協作等。另外,為了確保分層教學的有的放矢,實現個性化指導、精準教學,還應借助大數據平臺,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精準識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四)創新改革考核方式,撬動學生全面發展
只有不斷監測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預測其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評估其發展潛力,才能充分發揮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1.依托大數據,實現動態評價。大數據可以聚焦每個學生的微觀表現,并記錄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學生全面的多模態數據,精準診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二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動態分析學生的潛在發展可能,并幫助學生發現和甄別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分層策略,優化分層設計;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將評價嵌入教學過程,識別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指導,實現精準教學。
2.構建增值評價,賦能學生發展。增值評價是一種以學生整體學業成就的“增值”為依據的評價方法,其評價標準是學生個體的增值額度,這與動態分層教學中“關注學生個性化差異,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是組建增值評價主體。以教師、企業、學生為評價主體,教師層面依托分層評價,縱向深入比較,幫助學生進步和增值;企業層面發揮專業優勢,從崗位任職能力的角度客觀評價學生的增值水平;學生層面基于職業素養和認知水平的變化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估與反思改進。二是革新增值評價方法。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設計增值評價工具,實現數據的精準搜集與分析。三是探索增值發展評價指標。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關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教學評價指標重點評估學生個體的縱向能力成長程度。總之,在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層評價的同時,還要依托增值評價,滿足學生成長的獲得感,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最近發展區的不斷推進,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形成學生主動發展、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從而更好地實現個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阮志剛.最近發展區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分層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12):86-89.
[2]黃春梅.“最近發展區”的多重動態關系解讀與澄清[J].教育科學研究,2016(12):65-67.
[3]倪爾妍,趙鵬飛,李青,等.新時代高職個性化教育:現實訴求與未來建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79-83.
[4]劉寧,余勝泉.基于最近發展區的精準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7):77-85.
[5]聶強,聶蕊.基于類型特征的高職院校學生評價改革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8):13-18.
[6]孫建.高職院校基于SPOC的深度學習教學設計[J].教育與職業,2021(5):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