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華
摘要: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是成功課堂的前提與基礎。有效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有效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有效導語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具有針對性,而是簡潔生動性。在日常教學中,課堂呈現出很多有效的導語設計。
關鍵詞:導入;有效導語;設計
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德國教育家弟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便是“導入”。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也是成功課堂的基礎;是將學生由非學習狀態轉入本堂課學習的準備階段,也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助推過程。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展與有效的導入是分不開的。
那么什么是“導入”呢? “導”者,引導、開導、疏通之意; “入”者,由外至內,進入也。課文的“導入”,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一定的引導、疏通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十分關鍵,必須充分重視。特級語文教師于漪也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含蓄的導語,要舍得在每堂新課的導語設計上下功夫。教師必須明確導語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預定的教學軌道,從而揭開本節課的教學序幕。而不是僅僅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加引導,與所學內容無任何關聯性。這樣的導語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進行導語的設計。要注意導語的設計要體現本課宗旨,成為有效導語。
有效導語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具有針對性。它有兩個“符合”:第一,要符合學科特性、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本堂課的內容。第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年齡特點、已有知識經驗,并具有時代性),脫離學生的認知層面,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導語也就成為了“花瓶”。
其次:簡潔生動性。因為導語是教師在講課之前為引入新課而設計的教學語言,它不能繁瑣冗長。否則本末倒置,就會影響教學進程。導語又必須生動,具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更好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索。
在實際的授課中,很多老師并不重視導語的設計,甚至有的教師習慣不設計導語。而從教師設計的導語來看,導語設計常見有這樣幾種不盡人意的情況:一是“隔靴抓癢”,有的甚至偏離教學主題;二是“蜿蜒曲折”,戰線拉的實在太長,三分鐘過去還沒進入主題;三是“好高騖遠”,學生不知所云,該課堂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了。
有效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語文教學過程中,常見有以下幾種導語設計類型。
一、模擬情境,點亮激情
一位老師執教《春江花月夜》時,播放了《春江花月夜》樂曲暖場,接下來老師是這樣導入的:這幾天本地持續高溫,烈日炎炎,所以,我想請同學們靜下心來,放松心情,和老師一起進入一個清涼、靜謐的世界,去聽一聽海潮,去看一看明月,去嗅一嗅春花。這節課的導入目的就是營造詩歌的意境,并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做準備。
情境渲染型的導語設計方法注重的是學生情感的挖掘,洋溢著人文情懷,通過極富感染力的導語使學生入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則是以“導”激“情”。
二、設置疑問,引發思考
一位老師執教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便是這樣導入的:“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水滸傳》的確是我國一部非常優秀的古典小說,但也有人認為《水滸傳》也是一部非常殘忍,甚至非常可怕的書。可怕是他寫武松血洗鴛鴦樓之后,用鮮血在墻壁上寫下:殺人者打虎英雄武松也!可怕的是我們把這種人叫做英雄!可怕的是元宵佳節,李逵沖進汴京城見人就砍,殺人無數;更可怕的是李逵一斧頭把一個小孩的頭劈作兩半,但是我們把這種人叫做英雄!同學們,難道殺人是件很爽的事情?難道殺人后就變成了神?我們今天學習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最后一段就是描寫殺人很爽的段落,我們今天就要通過它去探究,殺人是不是件很爽的事情?殺人后究竟會不會變成神?”
這位老師本課的導入開篇設置懸念,直到最后才點明授課教師的意圖,開篇的“殺人是不是件很爽的事情?殺人后究竟會不會變成神?”的質疑絕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揭示《水滸傳》中那些被人們譽為“好漢”的林沖們為什么會如此殘忍兇悍的社會原因。這節課的懸念激趣導入可謂巧妙而富有創意。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時也會覺得“新鮮”。在導語中設制懸念,造成疑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令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知識的好習慣。
三、溫故知新,聯系比較
一位教師在《丹柯》的導入時這樣說:這是一篇關于英雄的悲劇,“英雄”是小說一個重要的母題,大家熟悉的《老人與海》、中國的《西游記》等等都是。讀這類小說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樣的困境?有人與自然的矛盾,有英雄與普通人之間的矛盾,有英雄成長前后性格心理等矛盾……可以說沒有困境就沒有英雄。那么在這里英雄又遇到的困境是什么呢?
溫故知新法,就是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他們對新知的興趣。
四、展示背景,知人論世
中學語文不僅選編了一些現代作品,而且還選編了古代、當代作品,甚至還有外國作品。現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當代作品、外國作品就會給學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礙。為了消除這些障礙。就應該在導語中述說歷史知識、時代背景,讓學生理解文意,與作品產生共鳴。一位教師執教《禮拜二午睡時刻》一課時,這樣導入:“加西亞·馬爾克斯是20世紀哥倫比亞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一個中醫家庭,從小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母經常給他講一些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這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共30萬字,因為獨特的藝術成就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此,他就成為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另一個短篇小說《禮拜二午睡時刻》。”
其實,在實際課堂導入時,還有很多技巧方法可以學習、借鑒,比如:詩詞格言導入法、析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等。有效導入可謂“法無定法”,卻一定是對該課堂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出色的課堂導入,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興奮點,可以化平淡的課堂為神奇的世界,增加課堂的藝術魅力,營造寬松學習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課堂上來,可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引人渡水近青山”之妙境。所以說“導入”藝術是精彩別致、變化無窮的,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
總之,有效導語是一段橋梁,溝通了教師與學生,溝通了課內與課外,溝通了新知與舊識。靈活的運用各種技巧,并鋪以各種教具,采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并配以適當的姿勢語言,無疑會讓課堂活起來,猶如池塘引入一股活水而變得生機盎然了。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開闊視野,兼收并蓄,成為“雜家”,還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導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語文教學才能面向現代化。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對導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僅反映了教師是否領會每一課導語的編寫意圖,還反映了教師自身的知識深度和知識廣度,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導語的設計應成為每位教師備課時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我和語文教學》 于漪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學科素質教育藝術論》 王松泉 董百志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