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讓人遵循社會生活和學習的根本法則并以此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于培養改造精神世界的意義。“雙減”不僅在于它擁有體現教育見律的正義目標和得當策略,也源自大時代背景下的理論機遇和實踐突破。以具化問題抓手,協調教育改革;實現知識融合,創新研究范式;強化治理效能,夯實課后服務,使“雙減”改革決策升級為成功的教育改革典范。
關鍵詞:教育;改革;知識融合
一、教育的本意和目的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按照類別分也可以分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等,本義指的是“教”和“育”。“教”的含義在于使受教育者明白道理,目的是讓人合于道,也就是讓人的行為活動和生產勞動符合道理,“教”的根本目的是讓人遵循社會生活和學習的根本法則并以此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育”的引申含義在于孕育和培養人的德行和素質。在這里,“育”的意義并不是生育的意思,而且更深層次的培養改造精神世界的意義。
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二、“雙減”的價值成效
“雙減”之所以是正確恰當的教育改革決策,不僅在于它擁有體現教育規律的正義目標和得當策略,也源自大時代背景下的理論機遇和實踐突破。“雙減”的本質目的是要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教育教學“減負、增效、提質”。“雙減”是糾正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舉措。所以,在目前教育現狀下,嘗試通過“雙減”破解教育的短時功利,就是要通過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且在一定意義上和教育關系中的多方簽下的“和平協議”,以期助力教育回歸初心,糾其價值意義。其一,堅守教育的公益屬性。“雙減”就是從教育的公益屬性出發,緊密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回歸學校教育主陣地,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體系,力求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焦慮。其二,為教育簽下“和平協議”。教育的進步不應訴諸于種種不計成本的競爭或者攀比,而應著力改善教育的文化和環境,讓學生不斷探索新的可能,進而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開啟新的現實圖景。因此,“雙減”助力教育回歸初心的更大目標在于,通過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進行必要約束和治理,進而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簽署有利于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和平協議”,為學生留下更多健康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三、如何做好雙減工作
中央的“雙減”政策特別強調學校教育和教學服務要滿足學生多樣化需要,努力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回歸校園。“雙減”工作要從“課堂改革”“作業革命”“延時服務”“校外減負”四個方面綜合來做,來實現知識融合,更好地平衡“課上”與“課后”服務。
1.實現知識融合。從“雙減”的策略設計不難看出,它的理論機遇在于,除了可以吸引教育學者的關注之外,更歡迎其他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觀念化、概念化和理論化;一方面,只有學者具備實現知識融合的意識和責任,才能構成“雙減”在理論上突破的希望,才能圍繞“雙減”進行知識融合以建構共同的解釋基礎,并據此“構建新的教學秩序,而不是混沌一團”;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將知識進行合理的組合,合理的設計,將“‘雙減與社會建設的關系”“‘雙減與治理現代化的關系”“‘雙減與技術進步的關系”等跨學科命題進行比較、論證、批判和擴展,能夠在“雙減”上凝練出更有解釋力的概念網絡、理論譜系、方法體系及案例集合。
2.靈活“分層”。這些年作業分層總落不到實處,原因有三:其一,作業分層就要把學生也分成三六九等,這不符合新時期教育公平的要求;其二,分層作業內容不好把握,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其三,分層作業評價煩瑣,學生、教師難以堅持執行。為了高效解決此類問題,建議一是可以設計星級作業,即一星級為基礎類作業,二星級為提高類作業,三星級為拓展類作業,學生結合自身學情,自主選擇完成某一星級的作業;二是可以年級組教師輪流布置作業,同學科每人一天,做到精心設計,科學合理;三是為此設計“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模式,正確率高、書寫規范、作業整潔分別對應三張笑臉,由學生涂色完成評價,簡單易做。這樣,就能通過合理分層設計,讓作業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也讓學生完成更高效。
3.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一線教師是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只有從基層一線的教師充分熟悉雙減政策和要求,以及需要具體的操作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優化作業設計的要求、標準、環節、步驟等,才能更好地將政策落到實效。因此,建議加大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力度,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課后作業設計水平。同時,鼓勵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增設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素質拓展課程開發和研學實踐設計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基礎教育需要的專業人才。
教育是一種多元化的社會行為,只有將“減”的措施和手段多元化和實效化,將“減”背后的“提”與“增”融合,“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學生實際獲得感,才能讓教育更有效度、教育改革更有深度。
參考文獻:
[1]孫倫軒,唐晶晶.課外補習的有效性——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估計[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9,(1):123-141.
[2]陶蕾,楊欣.“雙減”的價值證成與時代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2,(3):7-15.
[3]崔保師,鄧友超等.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J].教育研究,2020,(8):4-17.625999EE-8D37-4725-98D0-11428855CA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