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要:平衡能力是人在身體運動或靜止狀態時可以保持身體穩定的一種能力,也是人能站力、行走、保持動作協調的重要基礎。故而,培養人的平衡能力一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幼兒園教學中,體育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和內容,通過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對提升幼兒機體抵抗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體育活動也是培養幼兒平衡能力的有效途徑。幼兒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雖然較弱,但具有很強的模仿性,此時期是培養其平衡能力的關鍵階段。《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體育活動應加強對幼兒平衡能力、動作協調能力、靈敏度培養的重視,通過多種體育活動培養和發展幼兒的平衡力、協調能力。這也凸顯了平衡能力培養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的體育活動中,幼師必須注重充分利用幼兒園內的各種資源進行平衡訓練,以促進幼兒平衡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關鍵詞:平衡能力;體育自由活動;策略
引言
健康既是幼兒發展的根本,也是保障幼兒順利成長的關鍵,而體育活動則是促進幼兒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與方式。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必須加強對體育活動教學的重視,在體育活動中體育基本動作教學是其教學重點。通過體育基本動作的學習可以幫助幼兒掌握走、跳、跑、攀爬、投擲等基本技能,同時還可以通過體育基本動作的學習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這對幼兒身體素質的提升、意志品質的培養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運動心理學家指出:“良好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對人體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這也就給幼兒園體育基本動作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指導幼兒掌握基本體育動作的基礎上,還應重視對幼兒平衡能力、協調能力的培養,為此,本文就體育基本動作教學中平衡能力培養的意義入手展開分析,對影響幼兒平衡能力的因素進行探討,并提出培養幼兒平衡能力的有效策略。
1創設安全、開放的游戲場所,保證戶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戶外體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物質環境下進行的,以自選活動為主,因此對活動場地的開發與利用直接影響到幼兒游戲的質量。首先,教師要對幼兒園現有的活動場地進行全面規劃和布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應合理地對場地進行布局,鉆爬區、跑跳區、器械區等都要符合幼兒運動的特性,并確保幼兒活動的安全性。例如,將地面平坦、面積稍大的操場作為奔跑區、騎行區、冒險島等多功能運動區域;在操場邊緣設置平衡區、投擲區域等。戶外體育游戲由于其開放的時間、開放的環境、開放的人際關系,能夠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愿的狀態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的內容、材料和伙伴。這種“分區式體育游戲”在綜合了幼兒年齡特征等情況的大框架下,設置難度略不相同,動作練習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幼兒可以由此自由選擇區域活動,也可循環游戲,這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幼兒的體育活動需要。
2科學訓練出成效
通過3-4歲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根據12個動作的要求,在幼兒原有的平衡能力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體育課上課形式,結合場地的實際情況及各種情境,形成游戲式的體育活動,以此提高幼兒參與訓練的興趣,除此之外,在內容和要求方面不斷的進行拓寬與發展,把每周1節體育課增加到每周3節體育課的強度來進行平衡能力的訓練,同時在干預訓練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個案跟蹤,并根據反饋的情況進行分析,有目的地調整教學內容,改進訓練方法。通過科學的干預訓練,幼兒除了在體質和平衡能力方面得到了發展,他們的膽量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3精準示范體育基本動作,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
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幼師要進行正確的講解示范、集體指導和評價,幫助幼兒達到預先制定的活動目標。因此,在戶外體育活動中,為了實現幼兒體育基本動作的良好發展,幼師必須做好對體育基本動作的講解,示范要點的備課,保證幼兒在幼師的專業指導下,獲得正確的體育基本動作知識,掌握基本動作的要領,為幼兒后續的體育基本動作學習及運用奠定基礎。例如,幼師在講解跑步動作時,先提煉要點,確保語言的規范性:一是上肢,上體稍前傾,眼向前看,兩手輕握拳,兩臂屈肘于腰側前后自然擺動。二是下肢,腿向后用力蹬地,向前擺腿方向正,幅度大,膝放松。三是腳,用前腳掌先著地,腳尖朝前,落地輕,呼吸自然有節奏。再根據由上到下的順序進行精準的示范。為了便于幼兒理解,幼師也可以將動作要領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配以精準的動作示范。
4“善指導”持續推進幼兒平衡能力的提升
在幼兒進行戶外體育自由活動時,幼師因為對開展體育自由活動不正確的解讀,很容易忽略對幼兒鍛煉活動的指導,這對提升幼兒平衡能力的鍛煉活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幼師在組織戶外體育自由活動時,仍需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觀察為先導、適時介入幼兒的鍛煉,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體育動作或運動技能指導。以戶外自由活動中的“走輪胎”為例,幼師觀察到在幼兒自主選擇進行“走輪胎”時,出現了“我站在輪胎上沒有辦法行走”“為什么輪胎滾動的時候總是直著的?我很難讓輪胎轉彎”“我沒有辦法站穩!”“我一個人不能走!”等諸多問題。持續觀察后,幼師發現幼兒自身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當幼兒想要放棄的時候,幼師針對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差異,及時進行了相應的介入指導,如:①對平衡能力發展較好的幼兒,幼師需輕輕地牽著幼兒的手,讓幼兒先爬上輪胎,然后引導幼兒慢慢挪動步子,逐漸使輪胎滾動起來,最終掌握利用走動使輪胎滾動起來的技巧。②對膽小、不自信的幼兒,幼師先引導其能站立在輪胎上,保持獨立平穩即可,不要強迫幼兒進行輪胎上行走的動作練習。經過一個星期的不斷嘗試,到第二周的時候,幼兒已經可以初步獨立地嘗試走輪胎。實施建議:幼師要幫助幼兒通過活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初步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幼兒身體素質以及平衡能力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階段是培養幼兒平衡能力的關鍵階段,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應充分加強對幼兒平衡能力培養的重視,充分了解、認識平衡能力對幼兒今后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日常體育活動教學中以幼兒的興趣點、認知規律等基本情況為出發點,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從而將體育基本動作學習作為培養幼兒平衡能力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為幼兒平衡能力的發展、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效助益。
參考文獻:
[1]曹曉霞.3~6歲幼兒靜態直立平衡能力研究[J].運動,2014(91).
[2]吳建方.幼兒園體育運動對幼兒平衡能力的作用淺析[J].幼兒教育,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