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機械制造工藝》課程難學的特點和學生厭學的原因,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機械制造工藝》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學生由于知識面窄,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雖懂得零件的加工方法,卻無法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加工,對知識一知半解,出現厭學或恐懼的心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教學內容滯后,脫離實際,理論知識多,技術環節少;二、教師對培養目標認識不清,教學方法單一落后,課堂缺乏競爭機制;三、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不能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原則;四、對學生缺乏心理指導,無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上述原因,本人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實現課堂效率最大化。
一、課前準備充分,內容提煉得法、教案編寫得當
首先,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根據專業和企業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整理,選擇教材內容時要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把握關鍵。要將課程內容濃縮為若干要點和模塊,由少變精展開教學。對于重復和意義不大的內容要刪除,對于重點內容要列出條目提綱,使教學清晰合理。其次,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以市場為導向,緊密結合本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發展新動向,以生產一線所需的知識、技能為依據,合理取舍教材內容,盡量減少繁瑣高深的理論推導,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使所教的內容真正做到“實際、實用、實效”。最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四懂”方法進行課前學習,即“懂看”—課前會預學;“懂想”—會分析思考;“懂說”—會表達;“懂做”—會學以致用。
此外,教案的編寫也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在編寫時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具體素材的邏輯體系及選取和處理方法,既要考慮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又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精心設計講授順序,梳理知識結構,歸納知識要點。以本課程的零件加工為例,教師在教學時要圍繞“零件的工藝方法的制定”為主線,引導學生從零件圖入手,分析其組成表面、形狀特征、位置精度等要求,在確定零件加工藝時熟練掌握相應的機床、刀具、夾具和量具的選擇,熟練掌握零件的工序尺寸等計算方法,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二、堅持改革創新,力求方法多樣化,信息化手段常態化
由于本課程概念多且抽象,實際操作能力要求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選擇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講授概念、要點時采用“注入式”;分析問題時用“啟發式”;強調重點、難點時用課堂喜練習式;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時采用提問式。同時不排除各種方式方法交叉使用。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把課堂教學重點從學生死記硬背現成結論為主轉移到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本身來,讓學生掌握學習規律,知道應該“學什么”?“怎樣學”?“怎樣用”?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課堂教學發生重大改革,信息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已成為教學常態化。這些課堂教學模式有MOOC、雨課堂、藍墨云等,這些課堂模式有較完善的課程結構,包括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協調人、討論話題、課程進度、時間安排、課后作業和考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及時反饋系統,可以說是翻轉課堂、課外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課內完成作業討論交流,打破傳統教學先教后練、課內講授課外練習的學習模式、增加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學生通過這些平臺可以自主學習,保證學習的連續性。
優質資源可以不受區域限制進行共享,可以實現高效學習。這些教學方法的共同特點是三步教學法,即“課前獨立學習—課中合作討論—課外鞏固拓展”,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識,強化記憶效果,密切教與學的配合,促進教學相長。因此,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以學生為中心,熟練運用各種平臺的使用方法,確保課堂效率最大化。
三、消除心理障礙,強化思維訓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復雜的心理信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針對學生中的基礎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興趣、情緒遷移;學習動機不明等課堂心理障礙,教師首先要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整,即要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高度的責任感,理解、尊重、信任學生,保持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不埋怨、不嘲笑、不壓制,努力提高自岙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跳出條條框框的束縛,引導他們不圍繞書本轉,不死套模式,陷入題海之中,學會多角度、多方面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捕捉有用信息,建立聯系,提示規律。例如同一零件,有多種加工方法,但只有一種最佳的方法,如何正確選用零件的加工方法,需要學生開闊思路,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實現多層次多方位的產體性思考。
本課程的實操部分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職業能力,強化實踐教學,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使學生一學就能用,并把傳授知識與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講授理論、校內實訓、校企合作實踐等環節,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為導向,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凌.高職高專“項目課程”的開發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07,28(20):23-24+26+94.
[2]吳衛東.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44.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40.
作者簡介:黃偉群(1969.02-),女,漢族,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機械理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