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穎麗
摘要:雙減政策主張教師在授課時要切實關注解放學生的思想,要堅持以緩解學生內心學習負擔,真正落實減負高效戰略理念為導向,并就具體的授課模式做出合理的改進與優化處理。在該政策的有效引導下,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善于滲透讀法,指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閱讀。授人以漁,實現學生知識增長、能力生長、精神成長的良好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研究,并提出幾點淺薄的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雙減;“三長”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前提下,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和預計達成的效果都有大幅度提高。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要獨立完成文章的閱讀,還要在閱讀之后可以發散思維,切身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境界,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難之處,積極與同學們探討文章的美妙甚至不足的方面。所以,本文主要致力于鉆研小學生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做到“減負提質”。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我國現在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們核心素質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則在核心素質中占著重要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們的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們對閱讀書籍的興趣。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會鍛煉他們的閱讀速度,以后在面對大量要讀的信息文件時,如果閱讀速度很快時,就可以很快地完成任務。其次也鍛煉了在閱讀時可以迅速掌握重點信息的能力。小學階段的教育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因此,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們一些閱讀時間,讓學生們在童年可以感受通過書籍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最后教師也應該多多布置一些閱讀任務,督促學生們將閱讀作為一種習慣,讓學生們真正愛上閱讀,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發揮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面對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要求的時候,他們其實并不能馬上就改變自身已有的教學方式,所以現階段很多教學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各項思維其實應該得以發散和延伸,但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沒有創新,所以使得學生依舊處于一種較為被動的狀態,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展現,最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會讓學生后續的創新閱讀實踐受到影響,不利于他們閱讀效率的提升。
(二)教師忽視了文章的整體性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其實并不注重整個文章的整體性分析,只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文章的詞句和結構,沒有注重整體性,這樣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更為有效的閱讀方法,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體驗。這樣一來,其實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此外,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的解題能力,所以會讓學生展開課外閱讀題的訓練,這種為了學習而學習,會讓學生陷入一種“題海模式”,這樣就讓整個教學有著比較明顯的目的性,學生并不能獲得真正的閱讀體驗,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發掘閃光點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書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獲獎的朗誦視頻,讓學生受到震撼;其次,給學生介紹梁啟超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音樂的引導下自行朗讀,分角色朗讀,帶入自身的情感。以此,就能夠加深他們的閱讀理解,讓他們愛上閱讀。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一曲深情的《媽媽的味道》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詞,聯系生活實際,暢談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時激活了學生親近母愛的情感,學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們流下了感恩的淚珠;為母親獻上了祝福;理解了母愛的偉大無私,陷入深深的反思....
(二)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人文主題的特點,指導學生以此為基礎發現相關的素材。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讓學生逐步體會到文本中營造出來的意境。同時還要根據內容有針對地、合理地提出學生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對應的答案加以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最終總結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閱讀、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只有語文教師明確了語文教材提出的教學任務與要求,才能夠更好地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落實編寫教材的意義。教師要明確書本基礎知識、教學目標與閱讀策略之間的關系,學會整合教材內容,最終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活動。
(四)讓學生追本溯源,全面地解析文章
“窮原竟委”四個字出自《禮記·學記》的“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比喻要徹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這句話應用于高年級的閱讀中也是十分恰當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追本溯源,咬文嚼字,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字詞句的關系和作用,全面地解析文章。這樣才能扎實學生的課內基礎,掌握文章分析的基本方法,然后運用于課外閱讀,整體提高閱讀實效。例如,教師在教學《慈母情深》時,里面有許多值得探究的點,如一些十分注重細節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都能夠展現出母親對作者無私的愛。其中的環境描寫十分生動,如“周圍幾只燈泡烤著我的臉”。其中的“烤”字就十分生動形象,它反映了燈光的熱以及天氣的熱,進而展現了母親工作地方的艱難。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句,借助對這些詞句的分析探究文章的主旨大意,感知作者謀篇布局的寫作手法,進而深化他們的認知和體會,領會正確的閱讀方法。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閱讀指導,并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培養與提高,不能忽視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加全面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要讓學生逐漸喜歡上閱讀這一項學習活動,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要讓閱讀變成學生真正感興趣的一項活動。
參考文獻:
[1]葉祺.整本書閱讀指導方略——以小學高年級語文為例[J].教師博覽,2020(27):52-53.
[2]陳秀玉.小學高年級小說閱讀指導的策略——以《狼王夢》閱讀指導為例[J].教師,2020(16):49-50.
[3]施奕貝.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淺談高年級課外閱讀指導[J].考試周刊,2020(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