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知識的學習有較高的復雜性,對于高校物理課程來說,物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驗室的實踐研究。物理實驗室內各種器材是開展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提,對保障物理研究的準確性、有效性十分關鍵,對此必須要重視實驗室器材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基于此在本文中便圍繞高校物理實驗室器材的日常管理與維護措施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高校物理;實驗室;管理
一、確立合理有效的實驗室器材管理方式
當前,垂直管理法、雙重管理法以及多重管理法是最常用的三種實驗室器材管理方式,且每種方式的效果不同,給實驗室器材進行更好的養護。首先是垂直管理法,主要是由學校領導管理,再加上實驗室主任的幫助,使日常的采購、驗收以及保管養護工作有序開展,并且還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明確的責任制度,讓校領導和實驗室主任清楚自己所需承擔的責任,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以便能夠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其次是雙重管理法,主要是由實驗室的主管部門來進行,同時院校的行政部門也給予相應的幫助,讓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另外,雖然該方式具備許多優勢,能夠結合實驗室的器材管理與教學實際,但是卻會極易出現器材損壞情況,大大降低了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的效率,阻礙了工作進度[1]。最后是多重管理法,主要是由學校的領導、教務處以及各室主任來分別進行管理,雖然這種方式讓管理人員數量增多,但是卻很難調動所有力量,無法實現器材管理的統一,甚至也難以明確責任制度,給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造成了影響。
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
在高校物理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中,學校還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因為實驗技術隊伍是每個高校物理學科的組成部分,可以發揮出自身性能,更好地開展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為物理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學校可以引進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讓其來帶領實驗室的教師承擔科研任務,給物理教學提供一個高效的教學場所與科研基地,提升教學質量。另外,學校還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因為教師作為班級的教育者和實驗室的后備軍,能夠創新教學方式和器材,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教學。但是根據目前情況看,大部分青年教師的知識面比較窄,教學經驗也不足,導致物理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且實驗室器材的管理維護工作也受到了影響,給教學造成了干擾。所以,學校必須定期給青年教師開展培訓工作,讓其學習更多先進經驗,快速掌握實驗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使其在科研中成為中堅力量,將知識全面、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培養出更多創新型人才。此外,教師也要發揮出老年教師的骨干力量,因為老年教師即將退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發揮出自身的骨干作用,更好的使用實驗室器材來教學。所以,學校必須充分調動老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讓其發揮出自身作用,這樣一來,既能提高教學效率,也能為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2]。
三、建立配套制度,強化管理力度
現階段,在開展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時,不僅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還應當加強各種規章制度的建設力度,即安全環保制度和儀器設備管理等等,能夠讓相關人員根據專業特點來制定不同器材的操作規則,加快教學進度。另外,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給教學提供明確的參考依據,以此來讓物理器材教學計劃與理論課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相結合,使教師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做好對實驗室器材的檢查維護工作。與此同時,對于所有物理器材應當給予詳細的檔案資料。在對實驗室檔案資料建設過程中,學校必須將器材的安全使用和維護當做基礎,及時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并在原來基礎上做好器材的維修養護工作,把學生的實驗過程詳細記錄,收集器材的各種信息,確保實驗教學有效開展。此外,建立健全的各項規章制度也是學校必須關注的重點,根據實驗室的實際運行情況制定出具體的器材管理細則,讓管理人員做到有據可依,按照細則來開展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必須建立起輔助管理制度與實驗室器材安全管理保障系統,如常規的教學檢查制度與班主任聽課制度等等,讓實驗室器材管理工作更為高效開展,并提高實驗室的安全性,及時處理問題,從而還給學生一個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
結語:
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物理已經成為了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物理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識,讓學生形成動手能力,那么學校和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樹立其新型教學思想,采取先進教學模式來給學生傳授知識,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展現出高校物理的重要地位。但前提是學校必須具備高質量的實驗室器材,并定期進行管理和維護,因為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讓物理教學更加高效地開展,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波波. 西藏山南地區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調查以及改善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吳國成.生活用品在初中物理實驗開發中的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3):84-85.
作者簡介:翟良辰,女,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