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華

摘要:數字化人本化的迅速發展,為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本文從數字化人文環境下的文獻知識服務的研究視角,闡述數字化人文環境下檔案知識服務的價值,分析數字人文背景下檔案知識服務的運作邏輯。
關鍵詞:數字;人文檔案館;知識服務
一、檔案館知識服務價值闡釋
(一)創新知識服務理念
數字化人本的現代信息化技術為檔案館的知識服務觀念帶來了新的變革,實現了檔案資源的整合、價值的雙向創造、開放上的共享,打破了檔案用戶對檔案館的既定觀念和思維模式。在數字化人文環境下,檔案館應發揮其新方法、新手段、新觀點,聯合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類文化組織,以更高質量、更全面、更多樣化的方式,將檔案資源集中起來,匯聚檔案資源,凸顯數字人文“存量數字化、增量電子化”的優勢;其次,檔案用戶與檔案館協同合作,檔案館借助檔案用戶重新組合原有知識,挖掘潛在知識價值,檔案用戶獲取優質知識服務,降低知識交互成本;最后以人文交流、知識傳遞為導向,拓寬知識服務共享范圍,消除檔案知識的“數字鴻溝”,真正反映了檔案館的服務性質和社會責任。
(二)滿足知識服務需求
在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和信息的大爆發已經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信息和知識每天都在迅速地產生和更新,生產和提供以知識為主的生產工具,知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知識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數字化的人文主義有助于提高文字材料的可擴充,促使文字種類多樣化。數字化人文科學是一種將學習和科研結合起來的技術,它既可以對文字進行再加工,又可以制造出與之對應的數據庫和平臺,以適應不斷增加的使用者對信息的服務要求。基于數字化人本的檔案庫知識服務,能夠對使用者的個性化需要進行細致的剖析、對使用者的需要的追蹤、對潛在的使用者的分析、對其進行預測性的開發與整合,為檔案使用者提供嵌入化、個性化知識服務。
二、檔案館知識服務運行邏輯
(一)智慧驅動:知識平臺服務
在數字化人本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知識庫要以智能為導向,以知識的方式為檔案使用者提供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的知識庫信息服務主要分為:知識研究平臺和知識交流平臺。在知識學習平臺中,檔案館使用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成果,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知識成果,并借助“知識平臺”將成果進行展示;在知識交流平臺中,檔案用戶不僅可以與各界學術人士開展信息與思想的交流,還可以通過知識平臺服務不斷學習新知并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在數字化人文環境下,圖書館的知識庫是信息交互和信息交互的體現,也是各方智力的合力推動。
在數字化與人學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當立足于“智能”的特征,以“智能”為核心,積極探索“數字化”與“知識”的關系,并結合當前社會探討熱點及碎片化知識應用理念,不斷促進知識平臺服務升級更新。比如喜馬拉雅 APP,它是一款以語音為主要播放形式,主要內容為特色信息,根據用戶需求而研發的一款基于用戶需求的 APP。以文化、新聞、歷史、綜藝為主,共分13大類,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段式的研修,或依自己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比如“得到” APP,是羅輯的一個開發小組,于2015年12月推出的,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一種“過濾、抽取”的“資訊”和“資訊資訊”,使用者只需支付一筆錢,即可獲取相關資訊與資訊。“得到”通過專業化的、系統化的知識服務,可以讓使用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具體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知識的過濾,從而減少了浪費的時間。
在數字化人文環境下,檔案信息平臺的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習觀念,通過對成功者的實踐探索,發掘其成功要素,使之合理化,融入到檔案知識平臺服務中。比如將“喜馬拉雅”“得到”等智慧服務平臺的要素運用于檔案建設,實現準確的市場與受眾,提倡終身教育,不盲目地去追逐海量的用戶,為特定群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圖書館知識資源庫能夠對知識進行科學的歸類,以適應不同群體的知識需要和使用習慣,從而達到知識最大化和最省力的目的。同時,在借鑒其它的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起專門的信息資源庫,為檔案庫的信息資源和為檔案使用者提供最優的平臺,以智能的方式進行創新。
(二)文創產品:知識成果服務
從數字化人文角度看,要以特色化的方式,融入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文化,并在全面理解檔案館藏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館藏資源特點,整合文學、歷史、創新等各類要素,形成檔案館因地制宜化發展模式。在數字化人本發展的大環境下,圖書館的知識成果服務要與時俱進,與合作單位、研究各類尖端技術,把握檔案使用者的利益,將他們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知識成果服務中,為知識成果服務發展提供技術來源,助力文創產品的面向發展。以故宮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為例,故宮博物館利用自己的研究和與公司的協作,結合文獻和藏品,將其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故宮文化,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而毛戈平的鎏金鳳冠口紅,則是借鑒了慈禧太后的畫像,借鑒了故宮的收藏,在紫荊城內舉行的儀式上,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好評。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為檔案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及持續地引進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精品,為檔案用戶提供知識成果服務。
尤其是檔案局要把檔案知識與檔案使用者的日常活動聯系起來,把檔案知識與檔案使用者的日常活動聯系起來。比如,四川省自然資源數據庫不斷創新,努力讓文獻資源在為自然資源的經營提供服務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與人們的日常活動相結合,使檔案的信息“活”在了今天。這個資源庫發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創意作品--雨傘和檔案包.《四川省地質圖》采用1991年出版的傘形,以四川地區的不同顏色標志,反映出四川地區的復雜地質結構。而檔案袋的設計采用了《四川省地質圖》的一九四六年,色彩以卡其為主要色調,以突出地質數據圖的歷史氣息。文創商品讓檔案知識在做好檔案傳統的基礎上,走出檔案知識,走出檔案工作,走出檔案知識的專業化、嚴肅化局面,使檔案知識更加靈動地呈現在檔案用戶面前,走出檔案產業化發展道路。
結語
通過結合“3D”模型和“VR”等可視技術,實現了對館內實物和文獻的再利用。這種方法既能增強讀者的參與和經驗,又能通過實物場景的特殊呈現形式來展示檔案,從而提升檔案的服務品質,從而為圖書館提供更好的信息體驗。
參考文獻:
[1]鞏淑芳.我國智慧檔案館研究現狀分析[J].檔案,2021(09):19-22.
[2]徐朝欽.高校檔案館文化記憶功能構建的問題與策略[J].檔案管理,2021(05):70-71.DOI:10.15950/j.
[3]杜軍.綜合性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思考[J].蘭臺內外,2021(2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