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沖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32)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順應了當今經濟發展的趨勢,也是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為此,專家學者針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影響、評價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并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給出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細致要求。
江蘇作為我國經濟第二大省,需要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實現由大到強、由經濟高速增長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為此,本文根據江蘇省各市在2019年的經濟數據,采用熵權法構建現代評價體系測度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揭示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本文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層,以經濟活力、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為準則層,以16個具體指標為指標層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9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省各市統計年鑒及江蘇省各市統計局網站。
1.權重的確定方法
由于經濟高發展質量指數指標體系中涵蓋16項指標,為了保證評價結果更加可靠有效,本文結合主觀賦權法中的等權重法與客觀賦權法中的熵權法,用于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評價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1)等權重法
等權重法是將所有指標賦予相同權重的方法。為了避免指標體系中綠色發展指標數量較少,造成對應權重低的不足,基于等權重法,將指標層中所有指標的權重均選擇為0.0625(=1/16)。
(2)熵權法
熵權法是先根據各指標值的相對變化幅度計算出對應的信息熵,進而求出各指標權重的方法。計算步驟如下:
①構建初始矩陣。由i個樣本和j個指標所組成的矩陣可表示為

②數據標準化。由于各指標的數量級和量綱存在不一致,會影響計算結果,故需要對指標數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處理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X為第i個樣本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據,Y為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max(X)和min(X)分別表示指標體系中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矩陣為

其中,i∈{1,2,...,13}為測算城市的數量,j∈{1,2,...,16}為所研究的指標數。
③計算信息熵。通過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Y,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e,

其中,k=ln n>0。注意當Y=0,則定義YlnY=0。
④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通過對第j項指標進行差異系數的歸一化處理,得到第j項指標的權重,其中,差異系數為

2.綜合指數法
(1)計算準則層指數
基于各項指標的權重,可計算得到經濟高質量發展4個準則層指數,各指數計算過程如下:

其中,w′為根據等權重法與熵權法計算所得指標的權重平均數,即各準則層指數在總指數中所占的權重,W為第f個準則層指數下第j個要素的權重。

其中,SI為第f個準則層指數,n為第f個準則層指數中第一個指標在整體指標體系中的序號,m為第f個準則層指數中最后一個評價指標在整體指標體系中的序號。
(2)計算目標層指數
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QEI)為4個準則層指數的加權和,同時也等價于16個指標層指數的加權和,其具體表達式如下所示:

根據上述計算過程,首先利用熵權法得到各基礎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進而求出江蘇省各市的經濟活力指數(SI1)、創新發展指數(SI2)、綠色發展指數(SI3)、人民生活指數(SI4)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QEI),如表3所示。

表2 2019年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各指標權重

表3 2019年江蘇省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測度結果
根據表3可知,江蘇省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的平均值為0.3838,該指數的最高值為0.7203,最低值為0.1904,各城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差異。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四市的指數值高于0.4,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南通、鹽城、揚州、徐州四市的指數值位于0.3-0.4之間,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鎮江、泰州、宿遷、淮安、連云港五市的指數值低于0.3,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略低,該排名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點。而針對于指數排名較低的城市,其在某方面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如連云港市在經濟活力和綠色發展上的指數得分均較低,分別為0.0791和0.1849,泰州、宿遷、淮安三市則在經濟活力指數上得分較低,分別為0.1335、0.1164、0.1514,遠低于省內平均水平,從而拉低了城市總體的綜合得分。由此可見,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需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關注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創新發展情況、綠色發展情況、人民生活水平,而不能僅重視某一方面的快速發展。
江蘇省內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需要加強各市間的合作,打破“散裝”江蘇的局面,統籌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縮小南北方之間的差距。各地區要結合自己的資源特點和優勢產業,尋找區域間的合作機會。同時,需要加強政策扶持,破除南北合作在人才、資本、稅收等方面的壁壘,實現南北間的資源共享。此外,要發揮江蘇省內各城市群協同作用,以城市群核心城市帶動區域整體發展。
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的特色,實現產業升級,深化供給側改革,在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基礎上,構建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使其成為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的重要力量;又要強化省內聯動協同發展,深入挖掘不同地區的優勢產業,通過區域內產業優勢,打造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深化江蘇省對內對外科技創新合作,完善基礎設施與科技創新設施建設,發揮蘇南城市的帶動作用,通過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南京江北新區的輻射,加快特色產業創新聯動發展。對于蘇北蘇中地區,則要制定完善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創新經費的投入,提高創新型人才的薪酬與福利,加強人才的吸引力度,通過深入挖掘、整合各類人才資源的方式壯大創新人才隊伍,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并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