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張 濤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同時一種假設,解釋,在具體問題中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構來完成,以他的經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因此,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滿足于基本的掌握,而是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師形象卻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未來許多的教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已不再是傳統的中心人物,教師要成為教學資源的選擇者和開放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習群體的組織者和幫助者,學生交流活動的指導者和協調者,還要做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示范者。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是無法通過學生與教育信息、各種媒體、合作者個人及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體驗獲得,為此,我們需要一種互相的、雙向的、針對性強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傳統的教學策略,混合式交互教學策略更利于實施、歸納、總結,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理論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我國的教育理念更傾向“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混合式教學交互對學生而言,有以下兩點好處:一是可短期接觸更多新知識;二是相對輕松。混合式教學交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考驗的是學生愿意的接受程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學要傳遞的信息越來越多,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各種現代教育媒體與傳統教育媒體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系。傳統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聽課學習,混合式教學交互式學生演繹知識,教師引導拓展。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標,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應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最后分析和評價其試行結果的決策過程與操作程序,混合式交互教學設計強調運用系統方法,是將教學的各個要素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因此需要用系統方法和觀點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操作。這些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等,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計劃的過程,通過一套具體的操作程序來協調、配置,使各要素有機結合,完成教學系統的功能。
混合式教學交互的教學策略選擇要遵循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教學策略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所形成的決策設計的決策或總體方案,交互式的策略化要求教師要充分融合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勢,構建混合式教學交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與同伴合作交流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這種形式給予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面對面密切接觸和相互了解的機會,混合式教學交互越來越重視這種人際交互作用,它是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需要教師要求小組所有成員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又不至于變成無意義的空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注意控制好教學進度。因此,教師在實施混合式教學交互的過程中,要充分提供適合學生的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等,以此促進混合式教學交互順利實施。
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最大空間、最廣泛的學習資源和最靈活的學習方式。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使教學活動突破了時空的范圍,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以現代教育媒體為基礎的個別化、網絡化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水平選擇合適的學習進度,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同時可以看到這種混合式教學由于實現資源共享,教育、教學信息將空前豐富,而且信息的傳遞將更新更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交互性的特點,學生能夠有效地控制所需的信息知識,可以靈活調用各種教育信息,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實踐欲,而且也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實踐欲。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知識總量不斷激增,人類的學習也將成為終生學習。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方便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觀察、認識和理解事物變化過程,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混合式教學交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學習材料的趣味性、形象生動性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線上教學軟件有利于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技巧進行檢測,教育技術在加速學生的感知、促進認識的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難度及進度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因此,不斷更新的教育技術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與都有著內在緊密的聯系,混合式教學交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重點根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教學對象進行合理地選擇。通常來說,教學方法一般有任務驅動法、情景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探究性教學法等,混合式教學交互要采用多元融合的線上和線下教學創新方法。由于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不同,教師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決定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重在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確定方面,混合式教學交互重在教師如何確定教學順序,體現線上和線下教學系統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和整體課堂教學的邏輯性,要關注學生的反映,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來。因此,混合式教學交互要采用與特定的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最后,多元融合的線上和線下教學創新要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例如:融入課程思政、創新課程實踐和合作學習等。此外,還要關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了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教育觀念,為了各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和教學條件的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也必須有新的發展,新發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強調教學應該教學生如何學,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首先,在課前預期時,教師可以在平臺發布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強化在線教學交互,激發學生積極參討論。教師要在上課之前,提前在平臺中發布本節課學習的新技能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此刺激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有關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時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已經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這樣在教學開始時,教師讓學生知道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后,他們下一步將會做什么,從而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講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動機,還能使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基本結構,便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具體知識進行梳理,這使學生充分利用他的認知結構來同化新知識,避免機械地學習。其次,教師應較多地設置小組協作的學習任務,保障學生的參與度,提升了學生的歸屬感;再次,教師應在小組協作和小組討論等環節設置平臺投票環節,捕捉學生的收獲和感悟,同時要組織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在線分享,提升了學生協作過程中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生對在線教學交互的信任感,創造混合式教學交互氛圍。
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測試、在線學習的平臺、其中和期末考試的評價學習效果,隨時了解學習的情況,通過教學平臺的各項考評指標,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主要是總結性評價,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交互提供了過程性評價的依據,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積累的評價數據,例如課前預習參與度及正確率,互動面板的留言、參與小組的討論和完成小組的任務的積極度等對學生進行評價,使教學評價機制更加科學合理。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的各項細化的指標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監督,教師也可以請家長進行監督,這樣家長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反饋及時掌握,如果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及時向老師匯報,進行早期干預。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交互適應了互聯網時代的潮流,能夠滿足當前教學利用信息技術解決以上教學交互問題,這將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交互,教師優化教學交互結構,改進教學交互的內容與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