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應參與其中,發揮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真正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
微生物與免疫學作為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基礎課程,是在學習過解剖組胚學、生理學等課程,對人體基本生理狀況、常見疾病及臨床表現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理論+實踐”課程,其功能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護理臨床工作崗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診斷常見疾病的能力,為后續護用藥理、病理和病理生理學、常見病預防與照護等課程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在學生職業能力及職業素養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非常有必要。
挖掘本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課程組教師深入探討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首先,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充分認識課程的教育價值。其次,課程組教師通過查閱文獻及剖析護理學專業一線工作,結合課程內容及學生認知規律,將原有課程內容重新整合劃分成6個模塊,并針對不同模塊挖掘思政元素,將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見表1)。
課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各環節,使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所以課程思政建設應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原則,注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全過程。鑒于此,在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過程中,根據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立足課程標準,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綜合評價全面考查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基礎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而且,課程思政的融入并不是生硬地在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而是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思政教育。以冠狀病毒及Ⅰ型超敏反應教學內容為例展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見表 2、3)。

表2 冠狀病毒教學設計
冠狀病毒教學內容主要以致病性較強的SARS冠狀病毒為例進行講解,同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引入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知識,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認識此類病原微生物,主要從冠狀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則等方面進行講解。在抗擊SARS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醫護人員前赴后繼,對護理學專業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意義。
Ⅰ型超敏反應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超敏反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過敏反應。這部分內容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Ⅰ型超敏反應的反應機制,掌握Ⅰ型超敏反應臨床常見疾病。對護理學專業學生而言,能準確判斷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在患者發病時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挽救患者生命。
角色扮演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給予學生思考空間和表現機會,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3]。同樣,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可以促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如在講解Ⅰ型超敏反應發生機制內容時,課前讓學生組隊,團隊成員分別扮演機體、抗原、抗體、致敏物質等,演示整個機制的發生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煩瑣的知識點,而且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又如讓學生在課堂中模擬疾病宣教人員及受教人群,學生提前準備宣教內容及選擇宣教方式,與受教人群進行互動,同學間互相提建議,進一步完善宣教方案,增強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前讓學生感受到為社會服務的自豪感。
在教學過程中,案例法是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法。在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中,根據護理學專業崗位特點,充分利用臨床相關案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在講解血型抗原相關內容時,講解血型的測定方法及注意事項,引入臨床護士因粗心為患者輸入與其血型不符的血液而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播放相關視頻,學生觀看后讓其發表感言。在講解溶血反應相關內容時,讓學生體會護理人員細心、耐心的工作態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自我提升意識。在講解支原體相關內容時,引入湯飛凡發現沙眼衣原體的案例,湯飛凡是我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該案例的引入不僅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可通過湯飛凡在科學研究中勇于奉獻的精神感染學生,增強學生職業使命感,培養其奉獻精神。
課程思政背景下,在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講解皮膚消毒實驗時,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消毒試劑進行手指腹皮膚消毒,處理后再進行手指腹細菌接種培養,與未處理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培養皿中對照組手指腹區域滋生的細菌較多。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深刻認識到在臨床工作中手部消毒、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在講解豚鼠致敏及發敏實驗時,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認真記錄實驗現象,每一個實驗步驟都要非常認真仔細,這樣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實驗結果,若實驗結果不理想,要思考原因并做出解釋,這個過程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同時,實驗結果的直觀表現更能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引起學生對疾病的重視,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另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都要有具體要求,如必須穿著白大褂并衣著整齊,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實驗,做到細心、耐心,收拾并保護好用物,整理好用物和實驗桌面,打掃實驗室衛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及職業規范,形成良好公德意識。
通過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充分發揮了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通過整理資源,利用合適的教學法,在達成相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同時完成德育目標,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巧妙融合。在思政教育過程中,以專業課程為媒介,依托專業知識與技能,將“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這種教育方式的轉變對學生的影響力是深遠的,也是不可替代的[4]。當然,一門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力量是薄弱的,需要所有課程都參與其中,形成協同效應,實現“三全育人”。
作為一名專業基礎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身德育能力,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培養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