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雄,陳錦燕,張瑞卿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教材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民族文化、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滿足人民對更高質量教育需求的重任[1]。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和《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學校選用境外教材管理辦法》4個教材管理辦法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現實需要。
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彰顯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專科信息技術課程標準》[3],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指導方針,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具體要求。本文依據《高等職業教育專科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結合我院計算機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組近年來參與職業教育醫藥類專業教材建設的實際情況,開展高職醫藥類專業信息技術課程新形態教材建設的探索,以期為新時代高職教材建設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教材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的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這“一堅持五體現”指明了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為加強新時代教材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4]。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以來,從教材規劃、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逐步完善上層設計,統籌推進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政治上有問題的教材堅決不能使用,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踐行課程思政要求,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尺寸教材,悠悠國事。”教材建設是國家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打造精品教材,辦人民滿意的教育[5]。
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主體的職業教育,理應根據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變化,盡快調整教學內容。因此,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成為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客觀要求[6]。職業教育要發揮落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精神的作用,要根據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持續推動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不斷改革創新,順應時代發展。新時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教師、教材、教法帶來了巨大變化,同時也促使傳統教材向數字化信息化教材轉型升級,開發能夠支撐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以及實現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的新形態教材成為教學的實際需要。
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應突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類型和特征,突出學生崗位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能很好地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體現“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職業教育特色。堅持促進學生就業、創業,面向市場,堅持職業教育服務行業發展的方向,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開展教材建設,培養企業滿意的專業人才。
2019年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講話中指出,“教材建設的重點是解決陳舊老化的問題”“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現代技術日新月異,職業教育應緊跟技術發展潮流,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也要做到淘汰落后過時的舊知識,呈現新知識新技術。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中國教育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滿足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要體現新形勢下的國家意志,體現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培育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弘揚當代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
在教材建設中將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有機融合,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例如,在編寫《信息技術》教材內容時,可以結合“表格制作”這一知識點,以“人民英雄譜”的形式介紹英雄人物的英勇表現和感人事跡,強調他們的名字和功績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同時這也反映了我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偉大的建設成就,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一直以來,高職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影子,無法在理論教學上有突破性變革,一味強調教材的理論體系完整,內容艱深,并不符合當前專業崗位要求。在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教材應緊隨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對接行業標準和職業規范,關注新技術的應用,體現信息技術發展對教學變革的推動作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要與時俱進,體現專業崗位的教育特性,突出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教學理念持續更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教學改革與研究的重點,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形態教材建設將圍繞數字化教學進行快速發展。
新形態教材建設的重點是讓數字化教材活起來、用得上,能體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念,有利于數字化教學的開展。相比過去以紙質教材為主、多媒體課件為輔的靜態教材,新形態教材可以動態更新教材內容,隨著行業、崗位新技術的應用進行增減或更新;結合教學過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實際需要提升教材質量,滿足教學需要。
過去,教師覺得好用的教材就是好教材。現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成為主流,這就需要教材提供豐富的學習元素,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自我測試練習題等,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好的教材不單單是教師好教,重要的是學生好學、好用。因此,在教材建設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學生的需要,不僅要在內容上符合學生的特點,在教材設計和形態上也應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的重要性,提出“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課程標準是教學內容與教學實施的主要依據,作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教學規范,教材編寫必須嚴格遵照課程標準,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并突出職業教育特點,體現新時代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同時,教材設計要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相適應,突出理實一體、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教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材編寫隊伍的學術水平、教學經驗、態度以及對教材編寫目的和要求的理解等。一般來說,編寫符合教學要求的高質量教材,需要一個優秀的編寫團隊。教材編寫團隊成員要熟悉本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動態,要有長期承擔本專業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經歷,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作風正派,責任心強,有編寫教材的經驗,能夠嚴格把關,保證編寫質量和進度。教材內容必須確保政治的正確性和專業的科學性,符合國家教育政策和課程教學標準,教材內容能夠有效促進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實現。此外,團隊成員不限于一線教師,還可以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和信息技術人員參與。
當前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很多課程內容中已加入思政元素,但是要做到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還需要深入研究和仔細分析。為此,教材編寫團隊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部分課程內容設計見表1。

表1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設計
將《高等職業教育專科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醫藥專業教學相結合,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擔當、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發展,充分體現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紙質教材以文本、圖片為主,而新形態教材以紙質教材為基礎,包含了海量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立體化、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為教師提供了有意義的教學參考。當前,數字化教材建設已經不是簡單地把紙質教材內容做成PPT,必須結合課程的專業特性選擇合適的數字化形態,特別是具體操作項目,一定要有相關教學視頻。信息技術課程以計算機操作為主,屏幕錄制是最好的選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視頻制作的一般流程見圖1。

圖1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視頻制作的一般流程
(1)要注意視頻內容設計,以實際操作演示為主,避免大量文字介紹。(2)要先設計規劃、撰寫腳本,再開始錄制。腳本一般包括“線索+講解內容PPT+畫面內容+時間預計”。(3)有必要的字幕,各級標題統一協調、字幕清晰,顯示字幕的時間要足夠,視頻結尾要有制作人員名單和制作單位署名。(4)解說語言準確、流暢、簡練,發音標準,聲像同步,一般解說詞與字幕提示內容一致。(5)操作速度不要過快,所有操作按規范執行,錄制前反復練習幾次以保證錄制質量。(6)剪輯修改時添加字幕和解說音頻。解說音頻可以通過“文字轉音頻”軟件實現,解決沒有專用錄制場地、沒有專用錄音設備等問題,還可以保證語音標準和語調速度一致。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線上教學成為廣大師生的唯一選擇,推動了線上教學平臺的迅速發展。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要結合教學平臺的開發應用,充分利用教學平臺的各種先進功能發揮新形態教材的優勢,滿足新時期的教學需要。而隨著技術發展和教學需要,教材建設的重心也發生了遷移,從“以紙質教材為主、數字資源為輔”變為“以教學平臺為中心、紙質教材為基礎、數字資源為輔助”(見圖2)。

圖2 教材重心的遷移
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效銜接,關鍵在于教學平臺。優質教學平臺能夠將紙質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相融合,實現教、學、練、考以及管理等功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完成教學評價與追蹤,滿足新時期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線教育蓬勃發展,推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形態教材正在逐步完善。或許將來,職業教育教學形態會發生重大變化,紙質教材可能會被數字化教材完全取代,而職業教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時代變遷,教育規律不變,要始終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師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應從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等方面不斷加強學習,努力開拓進取,迎接新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