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娣 ,張 欣 ,高瑞峰 ,薛明明 *
(1.內蒙古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內蒙古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醫學教育一直是根據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而發展起來的[1]。最近,新冠肺炎大流行嚴重威脅著全球人民的健康。保持社交距離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式。鑒于新冠肺炎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法也被擱置。為確保醫學教育的持續和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網絡教育的轉變[2]。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調查假設等綜合能力[3]。將獲取的信息與個人知識儲備和日常生活相聯系,在這點上,傳統的說明性教學方式效果不佳。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將新冠病毒知識與生理學內容相聯系,讓研究生切身感受到疾病影響了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使用在線教學模型將生理學內容與新冠肺炎相聯系,介紹了新冠肺炎與生理學內容相結合的專題網絡課程設計及學生在課程中的收獲。
研究對象是我校2019級生理學專業一年級研究生,共40人。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被迫暫停,轉為線上授課。線上授課如何促進學生線下進行學術訓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生課程生理學進展在釘釘設置了一個題為“新冠肺炎與生理學的專題”網絡課程,旨在讓學生討論新冠肺炎與生理學的相關主題(見表 1)。

表1 “新冠肺炎與生理學的專題”網絡課程
課程邀請是通過社交網絡(微信)發起的,2019級生理學專業一年級共40名研究生參加。課程是通過異步活動完成的,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在某些章節設置專題,將該章節的關鍵概念與新冠肺炎的知識聯系起來。(1)對特定主題的初步研究;(2)持續1小時的同步活動,這些活動利用釘釘每周進行兩次。在同步會議中,使用“點名”完成互動。第二部分:在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問卷調查,共11個題目。第三部分:課程結束后,學生需要完成一份與碩士研究課題相關的實驗設計。
在課程結束后,使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用11個問題來評估學生對該課程的看法(見表2)。教師對學生完成的一份與碩士研究課題相關的實驗設計打分,分值0~10分。

表2 問卷調查結果
40名學生全部完成了本課程學習,并且完成了問卷調查。95%的學生認為這種上課方式有助于學習生理學。
教師從創新性、邏輯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實驗設計,10分的有5人,占12.5%;9分的有10人,占25.0%;8分的有13人,占32.5%;7分的有7人,占17.5%;6分的有2人,占5.0%;不及格的有3人,占7.5%(見圖1)。8分及以上的學生占總人數的70.0%,表明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其研究課題的理解。

圖1 學生實驗設計成績分布
本結果證明了背景化在生理學研究生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4],它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這種方法有助于研究生對科學研究有一個基本了解,可以更好地查閱文獻、設計實驗。
本研究中,學生能準確識別假新聞中的信息,并激發了他們分享科學知識的動力。當學生用生理學的概念來解決問題時,學習就更有效了。除教學過程的背景化以外,學生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通過將生理學知識與個人經歷特別是臨床經驗相聯系,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增加學生運用文化、科學和技術邏輯知識來理解現實,培養解決日常問題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5]。
大多數參與的學生認為,在課程學習之后,他們可以將生理學內容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有助于其學術思維的形成。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證明了這一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而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課程,如生物化學、免疫學、藥理學等。
在網絡課程中使用了社交媒體,將現代技術納入教育體系,拓寬了教學和學習的范圍,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使用釘釘,我們驗證了所有參與的學生至少對一個活動做出了反應。以前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釘釘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并使更多的學生參與教育過程[6]。社交網絡為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在網絡上也傳播著很多新冠肺炎的假新聞和假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必須批判性地審視他們周圍的信息,具有辨別假新聞的能力。本研究結果表明將生理學內容與新冠肺炎相聯系,有助于學生識別假新聞并尋求更好的信息來源。這些結果證明循證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將生理學內容與新冠肺炎相聯系,對學生的學習有重大影響。這種方法可以在網絡教學、在線平臺或其他環境中采用。此外,這種方法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影響,影響了他們的決定和實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