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珠
【摘要】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面臨著一定的變化差異,這是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學業焦慮情緒對其身心健康及學業成績有著一定的影響。而在許多實驗中發現,音樂療法對于學生的焦慮情緒有著一定的緩解作用。音樂治療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新興的邊緣學科。我國是音樂治療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而音樂療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一方面,推進音樂新課改要求與探索;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緩解學生學業焦慮情緒,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療法;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業焦慮情緒
一、前言
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是我們對不確定的事情,主觀認為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或模糊性的威脅出現,這時會產生生理、情緒和行為上的應激反應。而學業焦慮情緒,往往將不確定的事件理解為不好的結果,將未知的影響等同于威脅,夸大學業失敗的可能性,從而影響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狀態。而學校,正是學生的“主戰場”,學生在小學階段最容易出現焦慮情緒的時段正是高年級階段。音樂療法對焦慮情緒的應用的研究已經有很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焦慮往往是因為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從而產生對學業的厭煩。正如田寶所說的:“考試焦慮是由考試所引起的焦慮,是學生面對考試情境所產生的擔憂、自我占據、自我集中等認知反應和生理喚醒、典型行為交織而成的復雜情緒反應。”教師通過一定的有效干預,將音樂療法與音樂課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順應時代的發展,緩解當下“焦慮”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使得小學高段的學生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促進身心的健康與發展。
二、音樂療法的相關研究
(一)音樂療法的定義
音樂療法又稱為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世界音樂療法聯合會(the world federation of music therapy)對音樂療法的定義是:音樂療法是合格的音樂治療師與來訪者合作,運用音樂或者音樂要素(聲音、節奏、旋律與和旋),通過設計的治療程序,以達到建立和促進交流、交往、學習,調動積極性、自我表達,促進團體和諧和其它相關治療目的,從而滿足身體上、情緒上、心靈上、社會和認知上的需求。音樂療法的目的是激發潛能,恢復個體機能,以便來訪者能夠達到身心更好地統一,通過預防、復原或者治療使得生活狀態最終得到改善。而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大多數是以團體治愈的方式,教師就像治療師,無論是學生被動的治愈還是主動的治愈,在一定的影響下,治愈學生的學業焦慮情緒,緩解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激發學生的潛能,恢復個體的機能。
(二)音樂的內在恢復或者治療特性
目前為止,有以下三種解釋音樂療法的內在恢復或者治療特性:
1.體感共振音樂療法。人類對于聲音的感受源于振動。一般情況下,音樂是通過增幅器放大信號后從揚聲器發出,再經過空氣振動而達到人的耳膜振動。“音樂體感振動”,其最大范圍為16hz-20000hz。這種感覺是存在人的潛意識中的,當人們焦慮不安或抑郁時,這種音樂體感振動會使人感到安心,如同胎兒對健康母親的依戀。
2.高頻音樂療法。其依據法國著名音樂學家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的理論制作而成,其由發現得出來三條定律:
第一定律:如果我們的耳朵不能聽到一定的頻率,那就意味著我們要發出的聲音也不能發出這一頻率。
第二定律:如果我們改變聽到的聲音,那我們發出的聲音也會被改變。
第三定律:通過讓使用者聽一些一會兒開一會兒關的音樂,就可以達到鍛煉耳肌由松弛到健壯的目的。
后來,他又發現鍛煉耳肌的方法,就是通過讓使用者帶上耳機讓左右耳分別接受不同的頻率。在這個過程中,雙耳的整個通道被打開,增強使用者的注意力。
3.奧爾夫音樂治療理論。其認為,音響刺激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能激發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應,那些生動的音樂不僅僅能激發學生,而且能幫助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受到更大的積極影響。在音樂創造的無威脅環境中,使得他們的反應變為積極的、有目的的。通過音樂的體驗來整合和發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作用,以及駕馭空間與團隊合作的社會能力,適當地激活其即興創作能力。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可以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應用。在音樂課堂上,比較實效性的方法就是多種有效方法等相結合,以及集體治療與個人治療等有效結合。當然,隨著音樂治療協會、有權威的音樂治療機構和相關的醫療部門等發展,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可以進行相關的自學與培訓,將音樂療法與音樂課堂有效結合,進一步緩解學生學業焦慮的情緒。將錄制或者創造的音樂用于緩解和減少焦慮、壓力和不安,正如印第安人將音樂作為一種直接的治療手段。印度安人相信,歌唱和咒語是能將病人的身心和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起來的根本辦法。
(三)音樂療法的方法與應用
用音樂進行治療,簡單的可分為接受式音樂療法、參與式音樂療法及即興音樂療法。
1.接受式音樂療法,又稱為聆聽法,即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以調整學生的身心,緩解學業焦慮情緒。這是目前國內外應用得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種方法,通過聆聽音樂為主要手段來進行治療,參與者不需要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在小學教材里就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曲目。舒緩的樂曲,聽著能安神靜心、身心舒緩的曲目,比如,《搖籃曲》《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如歌的行板》《溜冰圓舞曲》《小夜曲》《春江花月夜》《空山鳥語》等;曲調歡快,朝氣蓬勃的曲目,比如,《杜鵑圓舞曲》《歡樂頌》《茉莉花》《春節序曲》《金蛇狂舞》《康定情歌》《哇哈哈》,等等;激昂的樂曲,比如,《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等。
2.參與式音樂療法,又稱主動法,即引導參與者在音樂活動中,通過歌唱、舞蹈、演奏等活動來調節情緒及使行為得到改善。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得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忘卻煩惱,享受音樂。比如,塞內加爾民歌《法圖姑娘》是一個小型的歌舞劇,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多方面的手段,讓學生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可以通過體態律動感受非洲音樂強烈的節奏;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演繹劇情;可以通過不同的樂器演奏與合作演唱來表達這部優秀的歌舞劇。再比如,《環球音樂探寶——拉丁美洲之旅》,筆者以“不同的舞曲”為主題,有墨西哥的“草帽舞”,巴西的“桑巴舞”,愛爾蘭的“踢踏舞”及管弦樂曲《溜冰圓舞曲》與《馬刀舞曲》。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找不同”與“看相似”找出不同舞曲之間的奧秘及相關文化內涵。了解并尊重不同的舞曲風格特點與表達形式,用身勢律動、體態律動與合作演奏表達不同的舞曲。期間,還可以用圖像音樂引導法進一步輔助學生放松狀態,喚醒情感,從而將治療引入更為深刻的層面。“緊隨著來訪者的音樂體驗,觀察、傾聽、給予口頭回應,提供鼓勵、幫助和安撫。”這與音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音樂是世界性的,它的節奏、音高、音色和旋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
3.即興音樂療法,將現場即興創作音樂視為來訪者和治療師之間交流的媒介,是“協助關系”發展的重點。美國音樂治療師和研究者布魯西亞曾記錄下“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的多種模式。他認為,“在音樂療法自身特點和即興創作的哲學理論之外,即興演奏音樂療法根治于多個治療理論。”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但由于抽象思維的短缺,直觀思維的表達會更為深刻。這時,我們只要在每節課上創設“即興”的種子與環境,就能在他們的心中萌芽,將音樂作為媒介,發展思維、拓寬思路,緩解學生的學業焦慮情緒,穩定學生的身心發展。比如,交響曲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最后環節,在感受完音畫作品的美、音樂的各要素,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情緒,學生就對音樂與畫面關系產生好奇。且會通過邊聽邊繪畫的方式,來表達“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熱情的商隊與威武的軍隊在漫天沙海處交匯又離去,像熱情的紅衣妙齡少女邂逅親人又不得不離去……”通過強烈的色彩、靈動的炭筆、分明的天地等來表達作曲家深厚的民族感情。
總而言之,音樂與治療的相互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業焦慮情緒。為此,筆者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究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張旻琰.論音樂放松技術對學生考試焦慮情緒的緩解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5(35).
[2]劉春艷.接受式音樂療法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作用的實驗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3]孫愛雪,周雪雪,程淑英.音樂療法對緩解大學生考研焦慮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
[4]楊邵霞.《音樂療法團體心理輔導手冊》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的有效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胡春華F9B57ECE-6143-440D-9FE3-977D76C47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