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旗
2021年,我國實施了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基于此,教師要從量、時、效、新等方面對作業的科學性、合理性、新穎性進行研究,優化作業設計,提升作業質量,真正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本文以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負數》為例,探討如何設計出科學合理、富有實效、形式新穎的作業。
一、前置性調研——讓數學作業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負數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聽說過、見過但不是真正了解其內涵。在學習本課之前,筆者設計了前置性調研單,讓學生課前大量調研負數的相關知識,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負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筆者讓全班學生填寫了前置性調研單:
從調研單結果分析,極少數的學生不認識負數,至少選擇兩項、三項進行回答,10%的學生知道負數和正數是相反的,100%的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負數(如,微信、支付寶、電梯里、存折上、課外書本中、餅干外盒上等),5%的學生提出學負數是幫助初中學習建立基礎的,47%的學生想了解負數的作用及對以后學習有什么幫助。綜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調研,能幫助教師了解學情,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實踐性探究——讓數學作業趣味化
我們已經認識自然數,為什么還要學習負數?負數和自然數有什么區別?0是正負數嗎?請學生調查自己家庭身邊正負數的使用情況,制作日歷、畫對稱圖形、繪制上課用的學具等。學生部分作品如下:
正負數充滿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正負數,所到之處都是數字。教師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每天運動步數的“數量”,微信消費支出的“費用”,上班所用的“時間”。
三、分層性鞏固——讓數學作業科學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不同層次的數學作業能提升學生思維水平。教師要重視作業設計質的提升,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作業”。一份好的數學作業,各個檔次題均有合理分布,分層布置,至少兩層,最好是三層。
1.基礎鞏固:正負數的正確表示方法
舉例:低于正常水位0.14米記為-0.14,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記作(? ? )。
A.+0.02? ? B.-0.02? ? C.+0.16? ? D.-0.12
設計意圖:本題通過對正負數運用提高學生熟練度與準確度。學生通過正常水位的表示方式,再判斷高于正常水位的數怎么表示,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計算的好習慣。
2.變式練習:判斷正負數的最大、最小值
舉例:一種餅干包裝袋上標著:凈重(150±5克),表示這種餅干標準的質量是150克,實際每袋最少不少于(? ? ?)克。
A.155? ? ? B.150? ? ? ?C.145? ? ? ?D.160
設計意圖:本題是讓學生計算每袋餅干最少的重量,在計算的過程中,鞏固對正負數的理解和運用。學生看題目中凈重(150±5克),理解凈重的取值區間,滲透極限思想。
3.拓展延伸:動點問題,利用數軸倒推原數大小
舉例:一個點從數軸上某點出發,先向右移動5個單位長度,再向左移動2個長度單位,這時這個點表示的數為1,則起點表示的數是多少?請你用圖表示出來。
設計意圖:本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數量關系,再自主畫出數軸,建構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再通過小數點移動直觀感知數據變化,推理起點的數據,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綜合性運用——讓數學作業新穎化
數學學習形式多樣,幾何直觀的畫圖能幫助學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數量信息,讓學生在畫中學、學中畫,把自己的思考用圖展示出來,圖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思維外衣”。
數學是充滿藝術的學科,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了未知與驚喜。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富有挑戰性的前置調研作業、趣味性的實踐探究作業、科學化的分層作業和新穎化綜合作業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