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智華
生態課堂是完全以學生為主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形式之一,這種課堂形式下學生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具有思想和意識的本體。生態課堂宛如一個萬物共生的自然圈,教師只需要給予適當的施肥和培植,學生這些“植物”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萌芽成長為參天大樹。對話互動是最佳肥料之一,是構架生態課堂的主要輔助工具。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依托于“對話”,搭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展開探究,旨在啟發廣大同仁認識生態課堂,重視對話教學,有效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高質量進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沿用至今,其弊端已不斷顯現。學生不易被調動起積極性,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學效果肯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對話式生態課堂教學模式被應用于課堂,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養成愛動腦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并自我提升的好習慣,對學習的創新思維的養成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對話式生態課堂呢?本文從三個角度展開探究,具體如下:
一、搭建樸實無華的對話平臺
眾所周知,“境界決定眼界,思想改變課堂。”構建對話式生態課堂的關鍵是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的動態互動式課堂,如果教師始終將自己看作是課堂的主人,以自己的知識講述為主,就很難構建真正互動的生態課堂。生態課堂是依托于以學術為主的課堂上的,教師必須要盡可能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互動的對話平臺,讓學生在對話平臺中形成“主人翁”意識,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對新知形成獲得感。首先,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大主體,而教師與學生間的有效對話則是構建生態課堂的關鍵。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存在著一種“牽引感”,教師始終用自己的博學去牽引著學生,給學生灌輸知識,強迫學生記憶與練習。如此一來,教師與學生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他們之間的對話也是無效的,學生的思維很難得到發散,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為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分析教學內容,合理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借助教師問題的輸出與學生答題的反饋架通師生之間交流對話的橋梁,落實課堂兩大主體間的互動。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課堂的紀律,學生之間的交頭接耳在教師的眼中都是“十惡不赦”的,其實過于安靜的課堂是死寂的,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以及知識和技能形成與發展的。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同學間互相對話的平臺,力求讓學生在對話平臺中獲得積極的討論、分析和共同探究的積極性,他們在對話、交流與探索中進一步突破學習難點,對知識的形成產生直觀的認知與理解,深化印象,提升學習效率。第三,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是依托于教材而展開的,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很多教師極端地認為教材束縛了學生的成長,進而一味地脫離教材,僅僅依靠生活實際去構建教學內容。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圍繞著教材展開的,搭建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平臺至關重要。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多種方法讓學生走進教材中,通過閱讀教材中給出的數學概念、公式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小學是夯實基礎的階段,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把握數學基礎,也才能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后續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提供巨大的助力。最后,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那么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他們與生活對話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融情入境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并借助數學知識服務生活,進而在提升數學知識儲備的同時升華生活質感。
二、設計靈動趣味的對話內容
當對話平臺搭建好之后,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去篩選合理的對話內容。只有確定合適的對話內容,才不會讓課堂的“熱鬧”僅留存于表面。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應該選擇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借助教師問題的輸出和學生答案的反饋形成互動,落實對話式生態課堂的構建。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大數”時,教師應該有效選擇師生間對話的內容,用提問、回答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出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師可以問一問學生:10000,這個數怎么讀呢?學生往往會直接回答說是一萬,教師繼續: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比如根據人口普查結果,北京市人口數為19612368,你們知道這個數該如何讀嗎?這個數中每一個數字的意義是什么呢?你們還知道比這個更大的數嗎?在教師的一步步提問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加和諧。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內容該如何選擇呢?通常來說,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他們渴望在動手實踐中去對知識的形成產生直觀的理解與認知。為此,數學教師應該選擇一些動手操作的話題去搭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充分放權,讓學生準備量角器,并給學生若干大小不一的角讓學生進行度量。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一把三角尺,并告訴學生這個三角尺上有一個角是直角,請用量角器進行測量并告訴教師,直角是多少度,學生通過親自測量會發現直角是90°;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測量各種大小不一的角,并引導學生根據角的大小對它們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小組中的分工非常明確,有的學生負責測量,有的學生負責記錄,還有的學生進行分析與總結,在他們的團隊協作中,學生便可以將角分為直角(90°)、大于90°的角和小于90°的角,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出鈍角和銳角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依托于動手操作的平臺形成與他人之間的有效對話,通過對話與協助,他們之前的思維形成了碰撞,可以更好地對角進行測量,也可以更準確地理解直角、鈍角和銳角的概念,最終一步步形成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第三,如何甄選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內容呢?教材中很多知識點都可以成為其與學生之間對話的切口,比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用記號筆將教材中給出的概念、公式標記出來,以便形成強化記憶。這種邊動筆墨邊讀書的方式其實是學生與教材之間對話的形式之一。但是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學生與教材的對話應該更深入。數學教師要立足于“以生為本”的角度為學生甄選與教材對話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預習導學案,給學生指明與教材對話的方向。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平行與垂直”時,教師可以設計預習導學案,讓學生跟著導學一步步走進教材,與教材進行深入對話,從而不僅理解了教材中給出的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獲得了直觀的感受與認知。由此可見,只有選擇最為合適的對話內容,課堂的熱鬧才不是浮于表面,才能讓學生在熱鬧的互動對話中獲得真知。最后,學生與生活的對話內容又是什么呢?比如,在教學“平行與垂直”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去發現垂直與平行并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屢屢皆是,馬路上的斑馬線之間是平行的,而斑馬線與紅綠燈指示牌之間又是垂直的;火車軌道是平行的,兩輛同方向飛馳而過的火車也是平行的;桌子的對邊平行,相鄰兩個邊則是垂直的……從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是學生與生活對話的重要內容,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之一,是激活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手段之一。
三、把握對話的課堂時間維度
伴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教育工作者們也在思索著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熱鬧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課堂嗎?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課堂可以是開放動態的,課堂之中可以充滿對話交流、爭辯與討論;同時課堂也可以是封閉自主的,課堂之中可以被沉浸的思考與孤獨的探究所填充。所以,生態課堂到底該如何把控對話互動的時間維度,如何確定什么樣形式的課堂才是最高效的呢?數學教師在構建對話式生態課堂時務必要注重把握對話的課堂時間維度,要讓課堂既有對話,又要有可供學生深思的空間。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可以問一問學生:你們見過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會喚醒內心深處關于平行四邊的記憶,去搜索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包括樓梯扶手是平行四邊形的、電動伸縮門也是平行四邊形的……當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問題進行開拓后,便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了熱鬧的對話式互動課堂。當學生再一次認識平行四邊形后,教師便應該及時掌控課堂環節,將學生的思維從互動拉進自主思索中,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演草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自主思考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這個過程中,課堂變得沉靜,學生的思維都沉浸在繪畫平行四邊形、分析平行四邊形中,進而對平行四邊形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獲得感。另外,“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章節中包含了很多基礎知識,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知識教授時,可以將課堂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對平行四邊形、梯形的概念、特征進行學習與整理,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通常會擁有沉浸的思考。而第二部分則是課堂的對話互動環節,學生在認識了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后,教師便可以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借助七巧板拼搭出不同的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可以用兩塊三角形和一塊正方形拼成一個梯形、有的學生用兩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拼成梯形……隨著學生思維的發散以及他們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認知的深化,在團隊協助下學生借助手中的七巧板便可以拼成不同大小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且在拼接中對圖形的特征形成更為直觀的理解。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前不僅形成了對話,且這些對話是更具創新意義的,是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形成的。總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既進行了對話互動,又鍛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換言之,課堂不再是單純的熱鬧,熱鬧與沉浸是融合在一起的,又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所以,對話式生態課堂的構建必須要講究一個“度”,對話時間維度必須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進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做出努力。
總而言之,對話式生態課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在對話式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對話平臺,甄選對話的內容,把握對話的時間維度,真正落實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在充分尊重學生需要的基礎上,為學生的茁壯成長注入高營養的肥料,促使學生在生態和諧的課堂教學中愉悅地成長、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