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居猛
引言: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至關重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比,在教學難度和知識點密度上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充分考慮了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打基礎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對學生傳授簡單的理論知識,然后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之后,再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閱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經過一定的積累之后才能開展。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夠通過閱讀清楚地了解作者文章所表達的或者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高質量的閱讀,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初中生的文章閱讀水平的目標。
一、影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問題
1. 教師沒有重點關注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
初中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閱讀能力的提高能夠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初中語文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容易把知識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比較容易被忽視,所以很容易造成初中生的語文學習不到位的問題,語文素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也阻礙了教師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且學生缺乏閱讀主動性,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過于注重對閱讀技巧的講解,更注重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但是對學生的非理性因素的發展沒有重視,這就造成了初中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只能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來進行學習,完全對教師的命令安排進行服從,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導致學生在教學中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繼而降低了對語文閱讀的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感,造成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而閱讀作為一項重在積累的教學,學生對閱讀缺乏積極性就難以實現在閱讀量上的增加,這也就導致學生遲遲難以形成主動閱讀的學習習慣,閱讀的量變始終無法達成,也就無法實現閱讀的質變。
2. 在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方面應當注意推陳出新,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充滿活力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興趣,然而當前很多教師在對文章進行導讀時,語調平淡缺乏生氣,僅僅是對文字的朗讀卻沒有體現出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無法引導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降低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使學生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時會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手段也較為單一,僅僅依靠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從而導致教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學習文章的內涵時,缺乏更有利的教學輔助方式,學生對文章立意無法深刻地把握,時間一久就會對學生閱讀興趣產生不利的影響,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閱讀的興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3. 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熱情
當前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橋梁尚未得到搭建,師生之間的交流仍然是教師處于絕對地位,老師對學生進行提問,繼而學生根據問題作答,師生之間雙向的交流并未得到實現。這種交流方式難以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的分析和理解,因此對學生的閱讀幫助不大。同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注重對學生進行一些固定內容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套路式的回答,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對文章沒有開放式的思考。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個人的思想觀點就會被忽視,也就導致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熱情急劇減少,大大地打擊了學生對閱讀的學習熱情,對培養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會帶來負面影響。
二、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1. 根據學生的實際條件,制定科學有效的目標
閱讀教學并不像數學等理科教學時目標明確、流程清晰,因此為了避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迷茫感,在閱讀前就要首先制定好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規劃完全的教學任務,使得學生在面對一篇陌生的文章時具有清晰的學習思路,避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做無用功。同時由于初中生的能力所限,在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設計上需要教師來完成,而教師在對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設計時,要明確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化差異,對教學目標及任務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同時注重教學目標應由淺至深,分階段對教學總目標進行分化,幫助學生由易到難地對文章進行逐步分析。這種分階段的教學設計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時獲得成就感,繼而加強其對閱讀學習的信心,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對于濟南冬天景色的印象,此時一些在冬天去過濟南的學生會表現得比較踴躍。教師要注重引導其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述,而對于一些沒有去過濟南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給學生立體地展示濟南冬天的景象,以此激發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感,使得教學有效性得到提升。
2.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課堂趣味性,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趣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已然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事業中的運用使得教學的效率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在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學方式和內容得到了更多的擴充,學生在學習時通過知識拓展也能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對一些立意較深或是需要對文章背景進行了解后才能把握其思想的文章進行學習時,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將文章背景通過音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對于較難理解的文章也能通過知識拓展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拋出問題:“一個農夫數十年如一日,通過種樹將荒土變成了綠洲,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他呢?他這么做又是為了什么呢?”通過預設問題為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也為學生對文章的探索做好鋪墊,使得閱讀教學有的放矢,效率也得到了質的提升。
3.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興趣帶動初中生進行閱讀學習
對初中低年級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由于他們的身心發展有限,對情感的理解尚處于較模糊的時期,因此這時期要想提高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就要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營造閱讀時的感人氛圍來促使學生形成共情,以對情感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創設相關教學情境還能增加課堂趣味性,初中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充滿趣味性且氛圍輕松愉悅的課堂才能對他們有更強的吸引力,而對閱讀興趣的提高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極大地提升其對閱讀活動的參與熱情。例如在學習八年上冊《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節選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一些名作進行閱讀,通過擴展閱讀對列夫托爾斯泰這名作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通過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能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4. 通過問答等方式建立師生互動體系,讓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發展狀況有限,求知欲和探索欲雖強卻難以保持較長時間的精力集中,而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時通常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出現走神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講解來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中,在對問題的設計上可以通過聯系實際來加強學生對文章的代入感,繼而對文章思想有更深刻的把握。
5.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活動是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一切步驟都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來進行規劃,因此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自主學習模式時要首先教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流程,即首先應該確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教師在這一步驟中要積極發揮引導和規范作用,學生在初次進行目標規劃時難免會因為沒有經驗造成目標設定的偏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目標規劃,避免目標過于簡單又要避免目標不切實際。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學生在學習中有了自主性后就能根據自身的現狀和在學習方面的需求來制定學習目標,繼而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上教師的規范和引導,很快就能在自主學習模式中進入狀態。這種學習模式中高度的自主性也能充分激發出學生的主觀積極性,為語文教學帶來積極影響。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質疑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提出和思考既能激發學生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能檢驗學生目前已經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自主學習模式中的關鍵一環。教師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引導和督促學生對當前內容提出質疑,并主動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對問題做出解答,避免學生在長時間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忽略問題思考環節而導致學習質量低下。
結語:
綜上所述,高效的閱讀教學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對閱讀教學中影響其教學質量的因素有明確認識,對其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有深刻見解,繼而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對此類問題加以重視,為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