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權
通過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可以了解到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便于為其學習提供些許建議。而對于小學生來說,除了基礎英語知識的學習,還要增強口語表達的能力。口語能力的發展可拉近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增進理解,還能在表達中創新思維。所以小學生鍛煉口語表達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要重視口頭作業的設計,多為高年級學生設置此類作業。那么,如何設計高年級英語口語作業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升級教學理念,豐富作業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教育理念升級,要具備科學的教育知識。在口語作業形式的設置上要增加趣味性與多樣性。由此,教師可嘗試從學科融合角度入手,突破學科間的界限,借助其他學科豐富英語口語作業形式,擴展作業的設計途徑。但是受傳統作業設置觀的影響,教師在進行口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更多的會將重心放在學科自身上,希望學生學會英語學科即可,與其他學科不會建立關聯。以此設計的作業會讓學生也慢慢地缺乏學科聯系思維,人為割裂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不能形成整體的學科思維。
英語學科的教學首選要從其本身出發,落實英語基礎性,然后利用其包容性與開放性特點,將英語與其他學科接軌。所以教師在設計口頭作業的時候要擺脫傳統的作業觀念,實現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但發揮對英語學科的熱愛,還能體會其他學科知識,以此淡化學科的界限,更能擴展視野。因此需要詳細了解其他學科的特點,構建與英語學科的聯系,才能夠更好開展英語口語作業,實現學科融合。如六年級上冊How can I get there? 單元教學的口頭作業為“請大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你心目中的城市地區,使用本單元學習的地點詞匯,必要的時候可使用課件、繪畫的形式呈現。然后在課堂中每組選擇一名學生做講解員,為全班學生講解。”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形式,設計心中的地圖。這就是將英語與其他學科融合。如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考查學生的繪畫功底與信息技術使用形式。無論是哪一種的作業形式,都不再是單純的英語作業,增加了作業完成的可能性,同時還加強了學生對其他學科的理解與掌握。此項作業在學生們準備的時候還增加了動手實踐的內容,讓口語作業不再單純的是學生語言的表達,而是通過所學,結合對整體情況進行講解,在小組中增加了對話練習,讓整個口語作業變得更加豐富,以助學生快速提升。
再如讓學生以“friend”為主題,選取英語詩歌或者歌曲進行學習,然后在班級中展示。此項口語作業設計將英語與語文或者音樂學科融合,讓學生感受到英語活動的趣味性,同時還能增加對其他課程的了解。在學生表演后獲得的滿足感也是一般口語作業不能比擬的。將歌曲的節奏與英語結合,表述起來朗朗上口,讓學生做作業不再枯燥,通過英語與口語作業的結合讓學生感受到不是在單一完成一項作業,而是精心準備一次演出,積極性更強。另外,英文詩歌的表達將英語與語文結合,更加注重韻腳與形式,借此通過詩歌的學習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增加課外英語知識的積累。
二、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學資源
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及教師要科學運用多種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要想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教師需結合教學需求,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教材中有很多隱藏資源需要教師挖掘、運用。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然后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發教學資源,為學生設計科學的口語作業。
當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有更多教學資源等待教師挖掘、使用。特別是網絡中有更多資源,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學習氛圍,這為口語作業的設計也提供了充足的擴展空間。所以教師在設計口語作業的時候,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同時,更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結合教學要求與學生學情,科學運用身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讓作業更添趣味性與多樣性。以信息技術資源的使用為例,現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形式比較多,如電子互動白板、微課、翻轉課堂與多媒體技術等等。教師應將更新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觀念,設計出更加新穎的口語作業,提升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另外,隨著教學與生活的日益接近,教師挖掘生活中資源的能力加強。基于此,教師還要從學生身邊環境入手,為其提供最直接的學習經驗,然后創新作業,切實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
英語教材作為設計作業的主要依據,教師要創新性使用教材,從其中單元的編排與主題的確定,設計適合的口語作業。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依據英語課程標準深度解讀教材內容與相關素材,在充分掌握教材設計用意后進行口語作業的設置。其次,教師還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不照搬教材內容,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擴展。最后,靈活使用教材素材,完善口語作業的設計。通過靈活創造教材,多樣化設計口語作業,可助教師跳出教材的范圍,設計出更加有針對性的口語作業。
例如教師設計的口語作業為:請你到博物館中學習,選擇你感興趣的板塊,與館內員工溝通,爭取充當一天的博物館“英文解說員”。此作業的設計就是基于對教材的把握與學生生活環境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教師充分掌握教材,并在基礎英語知識基礎上設計探索性作業。熟練將社會資源轉換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博物館中學習。第二,完成博物館中喜歡的板塊學習后,學生還要自行查找資料補充所學知識。此過程形式多樣化,學生完成口語作業更像是完成一項實踐活動,在看、聽、說的過程中吸收知識,更充實地學習。第三,在學生充當“解說員”的時候,將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口語表達出來,讓作業完成更有意義,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再如,設計口語作業為:請你完成一次“趣配音”作業,并將視頻放到班級群中。此類口語作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資源。第一,學生要自主上網找尋英文資源,可以是動畫,也可以是影視片段。然后反復地觀看與跟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視頻資源,提升做口語作業的趣味性。第二,學生反復熟悉需要配音的片段,孰能生巧后再錄制,然后在班級群中展示。以此培養學生聽讀能力,提升對課外資源的敏感度,加強對自身英語表現水平的認知。第三,在錄制音頻的時候,學生會有意識地模仿視頻中角色的語氣和神態,以此更進一步把握文本片段,提升口語作業的質量。另外,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反復練習,保證上傳最優作品。因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可讓口語作業的設計更加豐富。從整體角度分析,本項作業的設置跳出了教材,擴展了學生課外知識,實現了作業形式的多樣化。
三、科學把握學情,設計作業難度
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存在差異,其性格與認知方式也有些許不同,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與特點不同,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能更大程度地獲得教學效益。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認真分析與把握學情,因材施教。具體來說,需要在課堂中的每個環節依據學生的差異性,多角度促使學生個體發展,利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與理念幫助學生獲得進步,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設計高年級英語口頭作業的時候,教師要先深入掌握做作業的本質,然后立足學生情況,科學設計難度。第一,先設計全班學生都可以完成的口語作業,此類作業最為基礎,幫助學生完成對英語知識點的鞏固與學習,進而運用所學解決新問題。此類統一口語作業符合教學目標,為后期的分層奠定標準化的基礎,還有利于課程進度的推進。例如可設計分層作業“請你利用本節課學習的句型與詞匯,對同學進行采訪調查,然后在課堂中對調查結果進行簡單的陳述”。第二,設計的口語作業基于中等水平,此類作業比前一種難度稍大,有一定挑戰性,讓學生在完成此類作業的時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英語水平,即從基本知識出發,能夠舉一反三。完成作業后的學生會獲得自豪感。例如讓學生將調查到的結果生成調查報告,然后以課件的形式在課堂中展示。第三,對于英語基礎能力好的學生,口語作業的設計不能再是簡單的表達,還要鍛煉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設置更有挑戰性的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例如可讓此類學生以情境展示的形式,在現場進行采訪調查,然后在班級中進行表演。
如六年級下冊Last weekend單元教學后,圍繞過去發生的事設計口語作業,先為學生提供一組圖,然后設計三個層次的口語作業。第一層次,請你用一句話描述圖中的內容;第二層次,請你將圖片中的內容聯合,說一段話;第三層次,請你創編故事,然后表演出來。此口語作業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一般過去時知識點的記憶與運用。基于學生知識掌握存在差異,學習能力些許不同。所以設置了不同難度的口語作業,讓學生自行選擇。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可選擇第一層次的作業,完成最基本的看圖說話作業即可,鞏固知識點,提升學習英語的信心。英語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選擇第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在說句子的同時,有邏輯地將句子連接成段,形成小故事。通過此稍有難度的任務挑戰,讓學生建立學好英語、繼續挑戰的信心。英語學習能力好的學生,除了創編故事,還要學生加強對故事的表達,通過表演的形式將故事呈現在大眾面前,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就感。此類難度的分層對學生做口語作業來說是必要的。即作業難度分層可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提升。在設計分層口語作業后,還要設計對應的評價標準,以此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英語口語作業的時候,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合理把握學生學情,并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其的作業,讓他們都能得到發展。這種針對性強的作業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獲得進步,落實因材施教。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各學科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堂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對于小學高年級英語學科來說,家庭作業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后復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家庭作業中的口語作業又是關鍵的內容,如果教師不重視口語作業的設計,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便難以提升。綜上所述,基于對小學高年級英語口語作業設計的思考,綜合學生實際情況與教師教學經驗,本文重在敘述口語作業設計的觀念。通過此文,可以提升教師對口語作業的重視,由此為學生們設計出更加適合、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口語作業,豐富口語作業設計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