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寺院傳統的養老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以師徒供養關系作為基礎的居舍養老,因傳統的養老供給模式遭到破壞而難以擔起養老的重任。其次以寺院作為養老主體的機構養老模式又因過度依賴寺院經濟而沒辦法大規模的普及。本文提出一種解決思路,即建立多種養老方式為一體的綜合養老模式。
關鍵詞:養老模式;寺院養老;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37
1養老模式分析
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是我國的養老模式中最基本的兩種形式。現存于藏區的寺院養老模式從養老資源的供給主體可劃分為“居舍養老”“機構養老”。又從國家與寺院對于養老介入程度來劃分為“寺院主導型養老”“依靠國家政策型養老”。另外還從養老結構組成上分為“單一養老模式”“多種混合養老模式”等從不同主體、不同角度區分的多種養老模式。但多數仍以單一的“居舍養老”為主,少數具備條件的寺院輔之以其他養老形式并存建立了多種混合型養老模式,與我國最基本的養老形式相吻合(即家庭和社會)。
寺院作為社區的組成和延伸,不管是從社區空間結構的組成、還是從社區功能劃分上都與一般的社區有很大不同。相較于一般的老年人,住在寺院的僧人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人際關系網絡,使得其養老模式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值得我們去研究。
1.1居舍養老模式
居舍養老與家庭養老相同,兩者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以家庭關系作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上。藏區寺院中以師徒作為紐帶建立起來的贍養關系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師徒關系與家庭中的“領養”“寄養”很相似。在這種養老關系中,徒弟擔負著最主要的贍養責任,并具有繼承師傅財產的權利,以此作為自己日后養老的物質基礎。然而,這種以師徒關系作為基礎的養老模式,自21世紀初以來不斷遭到侵蝕并受到沖擊,在應對寺院養老問題時略顯乏力。寺院對于新增僧人的依賴是受到沖擊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背景下,基層社會的經濟基礎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百姓能夠輕松擔負起培養子女的經濟責任,將傳統的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將孩子送到寺院的觀念得到改變。其次,國家在全國范圍內著力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更使大部分孩子留在了學校。此外,寺院本身的已有人口的流失率也是逐年在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寺院以在舍養老模式來解決寺內老年僧侶的養老問題已經不太符合社會發展的態勢。因此,尋求一種適用于多數寺院的混合養老模式是解決寺院養老的必然要求。
1.2機構養老
藏區寺院的機構養老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模式。狹義是所指的以寺院籌備建立養老院,寺院作為資助方提供經濟基礎運行的免費養老院。其特點是受眾面小、納入門檻高、缺乏醫療保障體系。而廣義的機構養老是指面向全寺僧侶,對已處在養老階段的僧人由寺院提供養老資金與醫療保障,并將還未到達養老年齡的僧人納入養老體系中,做到整個寺院的覆蓋。廣義的機構養老,具有制度性、規劃性、開放性、延續性等特點,其性質已經趨于正規養老制度的運轉模式。這一模式以寺院作為養老資源的主要來源,再通過統籌安排,劃歸專項資金用于養老、醫療、對接社會資源等,從而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養老體系,但這種廣義的養老模式沒辦法大規模的推行。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寺院本身創造經濟的能力。很多中型、小型的寺院一般都是僅靠附近信徒的供奉與香客的捐獻來維系寺院日常的開銷。如果再劃撥一筆款項用于僧人的養老和醫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以夏瓊寺為例,在寺330名僧人,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推行真正意義上的機構養老模式。而只能是小型的集中養老的模式在運行,主要依然還是以居舍養老為主。
1.3互助養老模式
國內對于互助養老模式的界定更多的是以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的方式出現。筆者在調研時發現,多數小型寺院都會以這種養老模式解決寺內養老,會由寺內的年輕僧人輪流照顧老人。在訪談中了解到,這些僧人主動擔負起照顧老年僧人的行為,一來是由寺院統一安排;二來出于慈悲與奉獻精神的驅使,將其視為一種修行。這種互助形式的養老模式在解決小型寺院的養老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對于探索藏區寺院的多元化養老模式的具有現實意義。
2寺院養老的幾種需求
當前我國現有的傳統養老模式不能適應養老需求和解決養老事業存在的問題。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精神物質需求與相對不足的養老服務資源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將是我國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通常老年群體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集中表現在物質需求(醫療需求與非醫療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相較于一般的老年人,僧侶群體在滿足基本生存且相對富足的情況下,對于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并不高。僧人作為修行者,對于世俗的東西自然不會有過多要求,而精神需求更是在寺院生活中得到了滿足。不過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不探其究竟。如果運用微觀視角對這一群體做細致入微的觀察會發現,寺院老年群體依然有著他們自己的困境與需求。
(1)對解決醫療資金的需求。受因果輪回思想的影響,僧人群體普遍將疾病稱之為前世宿業之故所生之苦。認為得病意味著自身罪孽的減少,是有利益自己的修行的表現。對于疾病的醫治積極性并不是很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于醫療服務及滿足自身健康的需求將會因此減少。當前除少數中大型寺院有自己建立起來的醫療救助體系之外,很多寺院的僧人看病就醫都是只能靠個人與國家的醫療政策承擔。目前我國雖已普及了城鄉醫療保險制度解決了基本醫療需求,但在大病住院以及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額外費用,而這些老年僧人若寺內無徒弟照料,在目前的體系下小病還勉強能解決,但大病救治卻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所在寺院的醫療保障能力。據我目前的在部分中小型寺院的走訪調查顯示,對于有親屬且有徒弟的老年僧人,他的(大病)治療費用主要來自于自籌、親屬籌款以及寺院等社會捐贈三個方面。而孤寡的老年僧人,則一般尋求寺院與社會救助。無論是以哪種方式解決,最終都離不開資金問題。那么如何解決中小型寺院大病救助產生額外費用的問題呢?答案就是:在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寺院本身的醫療救助體系,引導寺內僧人以及信眾對于孤寡老年僧人的關愛和幫助。多渠道、多元化的引入社會參與寺院醫療救助事業。建設一個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救助體系。另外要改變以往在寺院建設、佛事法會上的重大投入的思想。不大操大辦,量力而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明白,保障老年僧人的養老問題,一樣也是理念所提倡的行為。
(2)改善老年僧人養老環境的需求。最近幾年我國出臺了不少關于“適老改造”政策的文件,2016年11月下發《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涉及改善適老居住環境的內容。其中明確提出要對適老住宅建設提供相應政策扶持,滿足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必要需求。藏區寺院普遍遠離城鎮、村莊,坐落于偏遠的地區。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非常薄弱,不過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已逐步趨于完善。這樣一來,寺內老年僧人的需求就集中在了居住環境的改善上。居住環境關乎人的生存,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馬斯洛的在需求層次理中提到,只有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其他的需求才有存在的可能。
(3)寺院管理人員對于養老政策了解與普及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間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建設完成情況》的數據中表示,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完成率為101%,受益人數高達13.3億人,幾乎是全國總人口。但在走訪中發現,依然存在寺院管理人對國家養老政策的不了解和不重視的情況,導致相關福利政策還沒有發揮其作用,寺院老年僧人感受不到來自國家的關心和關注。所以,政府相關機構應在政策普及層面下功夫,保證寺院老齡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務有人管。建立本寺院老齡工作的專人專項制度,健全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切實掌握寺院養老的具體情況,將政策的效用發揮到最大程度,進一步推動藏區寺院建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進程。
3寺院養老模式的結構調整
現存于藏區眾多寺院的各類養老模式都是在傳統“居舍養老”的基礎上嘗試建立符合自己寺院的養老制度,使得藏傳寺院的養老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每個寺院所遵循的養老模式與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并且幾種養老模式之間缺乏協調,導致寺院養老服務和資源呈現出分割狀態,缺乏整合。
3.1優化養老資源分配,合理利用養老資源
對于多數大型寺院來說,寺內僧人的養老和醫療基本能夠完全被解決。但也要注意合理分配資源。遵循可持續化的養老模式理念。逐漸完善“機構養老”模式在大型寺院中的主導地位。從制度上、管理上做好為老年僧人服務的工作,消除在寺僧人的后顧之憂,使其安于佛事。中型與小型寺院是藏區寺院的主體,除了極個別的寺院存著在經濟、僧人流失與短缺等問題引起的極端養老問題之外,多數寺院的情況還是依然比較樂觀的,主要就是解決養老資金缺口問題。那么這些極個別的寺院在其基本養老建制遭到破壞的前提下該如何解決呢?以教派或者地理位置的遠近等方式劃分,采用大寺院結對一個或者多個小寺院作為幫扶對象的方式我認為是非常可行的方法。將大型寺院的養老資源引流至小型寺院,促成一大帶小的利好局面。本身藏傳寺院有母寺與子寺的劃分,可將這種關系作為首選,但也需要將少數不存在這樣聯系的寺院納入幫扶體系中,從而緩和與擴大這些極個別寺院老年人的生存空間。
3.2倡導和完善互助養老模式
在傳統居舍養老的模式上嘗試建立互助型養老也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這些老年僧人都是同處在一個環境當中,有著相同的生活習性和思想。低齡僧人與高齡僧人彼此間交流與照顧不成問題。這種互助型養老模式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是未來寺院養老模式的重要補充。
3.3加強寺院自身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藏區寺院普遍會將收入大部分用于寺院建設,以及辦理佛事活動。對于僧人自身的投入并不會太多。藏區寺院需要改變以往觀念,將部分或者大部分資金投入到養老和醫療體系的建設上。這其中需要厘清政府、寺院、社會三者在寺院醫療體系建設中的地位。政府醫療體系是兜底也是最基本的保障,而寺院本身即是資源的受益者也是資源供給方。引導社會大眾關注與參與支持寺院養老事業是“錦上添花”。
4結語
在目前鄉村振興大戰略的背景下,實現藏傳寺院養老有序推進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實現藏區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是補齊民生短板,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目標的必然要求。改善寺院的養老條件,加強寺院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整治,建設宜人宜居、長期可持續的寺院養老模式是構建基層養老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徐勤,原野.家庭養老在中國老年保重中的作用[C]//.中國人口論壇文選.第23屆人口大會,1997,(10).
[2]楊本加.青海藏區寺院僧人養老狀況調查—以化隆夏瓊寺為例[J].西部學刊,2019,(2).
[3]尕藏拉毛.青海黃南州藏傳佛教寺院僧尼供養方式探析[J].科學大眾,2019,(2).
[4]方文靜.超越家庭的可能: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互助養老[J].思想戰線,2015,(4).
[5]旺姆卓瑪,陳通.“居寺養老”模式可行性研究——基于甘青地區藏傳佛教尼姑寺院的調查[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7,(6).
作者簡介:才巷多杰(1991-),男,青海貴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族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