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彬


摘要:就業為民生之本,專科師范生就業困難問題日益突出且被大眾廣泛關注,本文旨在通過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構建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模式,擺脫傳統滿貫式理論教育,增強學生就業心理資本,提升專科師范生就業質量和數量,促進社會穩定,對師范類院校的強勁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心理資本;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3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大專院校師范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學歷不高與本科生競爭存在自卑心理的情況下,就業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更是需要一套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適應專科師范生的就業指導模式培養學生,從而實現促進社會穩定,提升師范類專科院校持續發展的目標。
心理資本基于積極心理學提出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基礎上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投入和深化提升競爭優勢,包括對挑戰性工作的信心并能付諸努力的行為、對所有成功的經驗進行樂觀的歸因;當目標難以完成時調整方法路徑并抱有希望;遇到困難時,有毅力有恒心完成目標,也即信心(confidence)、樂觀(optimism)、希望(hope)、韌性(resilieney)。因此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提升專科師范生心理資本,建構一種積極的就業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1專科師范生就業現狀和心理資本調查研究
(1)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十個專業400名專科師范類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
(2)研究工具:采用弗雷德·盧森斯等著的《心理資本》。在本問卷中有信心、樂觀、希望、韌性四個因子,采用六點計分,共24道題,本次調查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1。
(3)研究程序:發放電子問卷,進行網絡回收,回收問卷346份,有效問卷320份。對部分學生、畢業生班主任、就業指導教師進行個人訪談。
(4)統計方法:使用SPSS26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專科類師范生在年終就業率上普遍較高,升學就業率因不同專業升學率并不相同,然而簽約就業率較低。年終就業率較高,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主要就業去向是小型企業,專業對口率較低;此外升學就業率是指學生報名“專升本”且考上本科院校的比率,升學率普遍較高,個別升學率較低的專業中有大部分為五年一貫制學生報名“專升本”,但考上本科院校的數量較少。簽約就業率較低,在簽約就業率中從事的職業大部分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工作,可見就業質量較為平凡。
由表2可以看出,2020屆專科師范生心理資本總分在111—130之間的學生占比僅為23.80%,可見本屆專科師范生心理資本較弱。
2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現狀
2.1開設傳統就業課程指導學生就業
通過開設傳統就業課程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學生就業綜合能力,提前了解當下專科師范生社會就業形勢,學生通過這樣的課程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如簡歷制作、行業分布、面試技巧等。以學生的認知水平解決可能出現的未知狀況,督促自身全方面地鍛煉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在演講能力、任務分配能力,職場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晉升。經調查,有大部分學生認為選擇此類課程只是為了賺取學分,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掌握起來晦澀難懂且操作性不強。
2.2就業指導機構突擊性指導就業
大學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大部分是為了參加各種各樣的創業大賽,教授知識更多傾向于獲獎經驗,過分重視積累財富的極端重要性,不太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理解的偏差,直接導致管理就業部門懈怠懶散,授課教師教授內容淺顯,學生學的懵懵懂懂,對學生的就業創業起到很大的負面作用。甚至有部分學生反饋像是“一節沒有下水的游泳課”一樣,沒有實踐只有理論且理論性的知識容易遺忘,教授的老師本人就不是“游泳健將”,指導會有偏頗和無力感。
2.3宣傳力度逐漸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
近年來,教育部指導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打造了“24365校園照片服務,百日招聘行動”網站,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無數就業機會與平臺。各師范院校通過微信、微博、小程序、就業網站進行大量宣傳,就業指導教師通過媒體平臺不斷發放自己看到的招聘信息,大量信息提供給自己指導的就業學生,實事情況并不如意。學生點開招聘的幾率極低,甚至有學生從來不看類似信息,點開后參加招聘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
3基于心理資本理論下的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模式
基于心理資本理論下的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模式分為四個階段:以強化就業認知為培養目標的理念滲透階段;以提升就業意識為培養目標的內涵培育;以增強就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實踐檢驗;以錘煉就業意志為培養目標的自我強化。教育內容上可以通過職業規劃課程內容與心理資本干預內容相結合,共同打造專科師范生就業教育模式。
3.1理念滲透階段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第一,指導學生對自己做全方位的分析,對自己有一定認知,包括自我覺察和自我評判。自我覺察是指對自身的感知、思維和動向等方面的考查;自我評判是指對自身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的判斷與評價。自我認知主要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有全面的覺察和認知。第二,職業分析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特征、自身優勢、社會發展方向多個維度綜合確定職業發展的一種方,包括職業環境分析、職業態度分析和職業素養分析三個部分。第三,行動計劃的制定需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可實施性計劃制定。第四,形象設計教育也需要跟上時代的變化,指導學生職場員工的著裝禮儀和外在形象。
3.2內涵培育階段
第一,行業研究。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選擇的行業發展趨勢和發展階段進行深入研究,了解行業基本概念和相關信息,讓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有基礎性認識;其次對行業進行區域分析,根據相應的政策法規尋找自己想要從業的發展階段和熱點方向;再次,指引學生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重點企業和基本模式;最后,幫助學生尋求與自己理想匹配的求職單位,全面了解單位的優劣。同時對重點人群進行“一對一”幫扶,幫助有意愿就業的學生盡快實現就業愿望。第二,求職路徑分析。根據求職意向的不同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謹防路徑依賴,避免選擇了某一路徑產生“慣性”,使學生職業發展優勢發揮到最大。積極分析其他就業路徑,如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招考、“特崗計劃”“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征兵,科研助理等。第三,求職渠道分析。在當今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時代,已經不再局限于實地招聘或紙質招聘,教師應引領學生在人力資源市場網站、教育部認定的網站、政府門戶公開網站、小程序、招聘會等多種渠道進行求職,也可以根據當前自身人脈介紹等方式進行求職,舉辦創業就業公開課,打造創客課程名師團隊的方式,積極拓寬求職渠道。第四,“專升本”教育,對于有意進行繼續深造的學生及時提供相應的考試輔導,夯實基礎知識。
3.3實踐檢驗階段
第一,關注求職信息。指導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得到與自己相關的求職信息,對照自己是否滿足相關職位要求,保證前進方向的正確性。第二,教師資格證的考取。師范生的大部分就業取向多趨于教師,所以教師資格證的考取是最基本的條件,指導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是一項較為重要的任務。第三,簡歷制作。在公司的招聘系統中,不僅僅是考察專業水平,還要考察一個人的價值觀、性格、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項素質。在沒有面試之前,通過簡歷了解求職者,一份好的簡歷是求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四,面試指導。學生在經過筆試的篩選,面試時候,考查學生技能相對較多,指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求職意向進行專業指導。第五,法律法規類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對于常見法律法規,如《民法典》《勞動法》《合同法》,指導學生學會讀懂常見公司內部規章制度,學會審閱勞動合同及協議等,避免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人身財產的損失。
從心理資本干預的角度看,在此階段,學生可能會面臨求職失敗等情況,避免學生產生倦怠情緒,提升心理資本中的希望因子。首先,教會學生進行情緒管理,情緒來源于個體內心的真正需要,是個體了解自我、發掘潛能、鑄就健康的起點。其次,引導學生學會壓力管理。當壓力過大時會引起一系列的不良生理癥狀,不利于目標的實現,對壓力的管理也就勢在必行,壓力的管理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最后,挫折應對管理。一個人一段時間內承受的挫折感的最高限度即為挫折適應極限,一般情況下,挫折心理與挫折承受力成反比,即挫折承受能力越弱,越容易感受到挫折。學生承受挫折能力不同,針對不同學生的挫折適應極限及時予以相關指導。
3.4錘煉就業意志
第一,自我職業評估。經過實踐檢驗階段的考驗,通過對職業的了解,學生需要對自己進行一系列的客觀評估、心理測試以及性格分析,評估自己是否在此職業上是否順利。第二,道德規范教育。帶領學生了解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引導學生遵守職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穩固職業意志。第三,維權服務。應用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傷時,如何準確利用法律進行維護權利。第四,政策解讀。每年的就業形勢各不相同,在不同形勢下,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文件也不盡相同,引導學生嘗試解讀與自己職業相關的政策文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24).
[2]袁園.創業心理資本、社會支持及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3]吳利紅,劉君雨.人際型心理資本文獻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9,(21).
基金項目:本文系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年科研基金資助項目(QNXM-202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