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證據關聯規則作為證據的黃金規則,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法中有許多關于證據關聯性的規定。對比我國,我國立法中雖然出現了關聯性一詞,但是并沒有證據關聯性的明確規定。由于立法的缺失,司法實踐中證據關聯性的判斷也大多交由法官自由裁量。但是證據關聯性的判斷不應該僅僅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還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用證據關聯規則對自由裁量作出限制,有利于提高司法權威,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本文從我國證據關聯規則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完善我國證據關聯規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證據關聯性;證據能力;關聯規則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63
0引言
作為證據基本屬性之一的證據關聯性,在證據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雖然我國立法中出現了證據關聯性一詞,但沒有證據關聯性的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經常碰到有關證據關聯性的問題,例如,品格證據和類似行為能否作為有關聯性的證據被法官采納,事后補救措施能否作為有關聯性的證據被法官采納等。由于立法的缺失,關聯性在司法中并沒有發揮指導作用,而單純憑借司法人員對關聯性的理解來判斷證據是否具有關聯性,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因此需要對證據關聯性以及證據關聯規則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關聯性規則是具有多元化價值的證據規則,完善我國的證據關聯規則,對我國司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也具有重要意義。
1證據的關聯性與關聯規則概述
1.1證據關聯性的含義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有機體,但是不能用哲學意義上普遍聯系的原理來理解證據法上的關聯性,證據法上的關聯性是一個法律范疇的術語。對于證據關聯性的定義,學界有不同的看法。
1.1.1國外學者的觀點
在斯蒂芬看來:什么是關聯性呢?那便是按照事件的通常發展進程,一個事實能夠證明另一個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證明另一個事實具有存在的可能或不可能。
賽耶在定義關聯性時,重視的是邏輯上的關聯性,只要是邏輯上具有關聯性,那就是具有關聯性。當然賽耶也提出了排除規則,即違反某項法律原則或規則的證據,不具有關聯性。
在威格摩爾看來,他認為關聯性不僅是邏輯上的,還應該是法律上的。僅僅在邏輯上具有關聯性還不夠,還必須在法律上具有關聯性。
華爾茲在證據關聯性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即關聯性既包括實質性也包括證明性。
總之,外國學者對證據關聯性含義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都認為證據關聯性是證據事實與待證事實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是基于邏輯與經驗法則。
1.1.2中國學者的觀點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關聯性就是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既是邏輯上的,又是經驗上的。而陳樸生教授和李學燈教授對于證據關聯性的定義更加接近英美學者的表述。陳樸生教授認為:能夠推測待證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證據就是具有關聯性的證據。李學燈教授也認為:按照事物發展的正常進程,某一事實的存在,能使另一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成為可能,就可以說具有關聯性。
1.1.3個人觀點
筆者認為證據關聯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證據相對于待證事實的關聯性。所以在研究證據的關聯性這一概念時不能將其單獨提出來進行分析,而要將證據與待證事實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此外這種關聯既是經驗上的關聯,又是邏輯上的關聯,還需要是客觀上的關聯。
1.2證據關聯性的判斷標準
證據關聯性的判斷標準有兩個:實質性和證明性。實質性是指,你提出某項證據,這個證據所要證明的問題一定是案件的爭議問題,而不能與案件的爭議焦點無關的問題。因此可以說實質性是關聯性的前提,要判斷證據是否具有關聯性,首先應該確定實質性問題的范圍,也就是確定案件中爭議事實的范圍。這取決于三個范圍的限制,一是實體法上的規定,即實體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二是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三是訴訟法院的裁判范圍。屬于這三個范圍內的事實問題,就屬于實質性問題。
證明性的問題,可以用一個比喻來更好的理解。例如,我們用一把-1到1的刻度尺來表示一項證據獲得法官信任的程度。1代表證據所主張的事實肯定成立的確信程度,-1代表該項證據所主張的事實肯定不成立的確信程度,0代表該項證據對其確信不產生任何影響。那么什么時候就可以說明該項證據具有關聯性呢?我們可以說,當一項證據對法官的確信程度的影響只要不在0的位置,在-1到1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都可以說具有證明性,即一項證據的存在能夠使法官對某項事實的確信產生影響,不管是確信其存在或者不存在都可以,都可以說具有證明性。通過以上的比喻,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的解釋證明性,即一項證據的存在能夠使法官對某項事實的確信產生影響,不管是確信其存在或者不存在都可以,都可以說具有證明性。
1.3證據關聯規則的含義
證據關聯規則,就是有關證據關聯性的規則,就是規制實質性和證明性的規則。證據關聯規則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不同分類。從正反面的角度,可以分為采納規則和排除規則。從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角度可以分為規制證據采納的證據能力關聯規則和規制證據采信的證明力關聯規則。
2我國證據關聯規則存在的問題
2.1未明確界定關聯性的含義
英美法系國家對證據關聯性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解釋。對比我國,我國雖然在立法中使用了關聯性一詞,并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對它的定義作出明確的界定。司法實踐中,法官憑借自己對證據關聯性的理解來進行具體判斷,因此就會出現某一法官認定某一證據具有相關性,但在另一法官看來該證據根本就不具有相關性。這就有可能導致同一證據得到不同判斷,司法的權威會受到影響。
2.2偏重證明力關聯性的審查
證據能力是證明力的前提,證據能力的關聯性是證明力關聯性的前提。但我國法官在判斷證據的過程中偏重證明力關聯性的審查,而忽視了對證據能力關聯性的審查。這也許是由于我國立法中對證明力關聯性的重視。立法上對證據能力關聯性的輕視,就會導致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輕視對證據能力關聯性的審查,而直接對證明力的關聯性進行審查,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2.3無統一的證據關聯規則
我國沒有專門的證據法,關于證據關聯性的規定都分散在三大訴訟法以及最高法的證據規定中,沒有統一的證據關聯性規則,這就容易帶來內容上的矛盾、重復,增加操作上的難度,無法給訴訟主體提供一個簡明統一的標準。
2.4立法忽視其具有的推動公共道德的價值
證據關聯規則是一個具有多元價值的規則,除了具有查明真相的價值外,還具有提高司法效率和推動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而我國只關注了其效率價值,對其推動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并沒有重視,立法中沒有體現,因此才會出現彭宇案的一審判決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該一審判決認為,彭宇的事后救助行為是其應該承擔責任的一個證明,法官的邏輯是,如果彭宇沒有撞老太太,為什么要去扶老太太,為什么要去幫老太太墊付醫藥費。這份判決無疑向社會傳遞一個不好的信號,那就是不要做好事,否則做好事的行為很可能被當作一個應該承擔責任的證明,這無疑不利于社會道德的發展。因此我國立法中有必要規定體現社會公共道德的關聯性證據規則。
3完善我國證據關聯規則的對策建議
3.1明確證據關聯性的概念
我國有關證據的法律條文雖多次規定法官應當排除無關的證據,但是卻沒有規定什么情況下屬于有關,什么情況下屬于無關,對關聯性的概念也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在具體判斷時缺乏明確的指引。反映在實踐中,就是法官依據自己對關聯性的理解來進行具體的判斷,這就會導致同一個證據在不同法官的審理下會出現不一樣的判斷。因此,為了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性,有必要在立法中明確證據關聯性的概念。
3.2以規范證據能力關聯性規則為主
證據能力是有關證據資格的問題,證據能力關聯性規則的確立有助于從關聯性角度審查證據資格,避免沒有關聯性的證據進入訴訟。并且證據能力是證明力的前提,只有解決了證據能力問題,才可以去考慮證明力問題。所以立法應以證據能力關聯規則為主。
3.3制定專門的證據法
關聯性規則是證據中的基礎性規則,它的適用具有普遍性,不受訴訟性質的限制。因此可以考慮制定專門的證據法,將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證據的關聯規則規定在一起。這樣可以避免立法的矛盾與重復,節約立法成本,也可以降低操作上的難度。除此之外,制定專門的證據法還有利于促進我國的訴訟模式向當事人主義模式轉變。在具體的立法模式上,可以采用總則與分則的立法模式,將其共同適用的原理與原則規定在總則部分,將其特殊的要求規定在分則部分。
3.4規定事后特定行為的關聯性排除規則
證據法的價值除了關注真相,還需要維護社會公共道德。而事后特定行為的關聯性排除規則,具有維護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以南京彭宇案為例,在一審的判決中,法院將彭宇扶起老太太并將老太太送進醫院的行為認定為一個證明彭宇應當承擔責任的證據。在這個法官看來,如果彭宇不是責任者,為什么要送老太太去醫院,并且還幫老太太墊付醫藥費。這一判決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暫且不說彭宇是不是責任者,這一判決無疑向公眾傳達了一個信號,那就是不要做好事,否則有可能在訴訟中被當作承擔責任的證據。這背離了法律具有的引導公眾向善,促進社會道德發展的價值取向。因此,我國立法可以借鑒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中的事后救助、補救行為的關聯性排除規則。當然,這個規則有個例外,那就是如果有其他證據能夠證明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負有責任除外。如果我國立法中規定這項規則,那么就可以避免彭宇案的重蹈覆轍,還能推動社會公共道德的發展。
4結語
證據關聯規則作為證據規則的基礎,具有多元化的價值。但我國對證據關聯規則并不夠重視,首先立法中未明確界定關聯性的含義,這就會出現同案中的同一證據會出現不同的判斷;其次是缺乏證據能力關聯性規則;再次是無統一的證據關聯規則,容易帶來內容上的重復,增加操作上的難度;最后是忽視證據關聯規則所具有的推動公共道德的價值。
針對我國證據關聯規則存在的問題,首先應明確證據關聯性的概念;其次在證據關聯性的立法中以規范證據能力關聯性規則為主;再次是制定專門的證據法,解決分散立法帶來的內容上矛盾、重復問題;最后是規定事后特定行為的關聯性排除規則,發揮證據關聯規則所具有的維護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逾.英美證據關聯性之內涵與性質的再界定[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68-74.
[2]朱道華.關于證據屬性的若干思考——以證據的關聯性為中心[J].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72-74.
[3]楊迎澤.證據關聯性的邏輯結構及判斷[J].中國檢察官,2017,(23):4.
[4]湯維建,盧正敏.證據“關聯性”的涵義及其判斷[J].法律適用,2005,(05):26-28.
[5]翟偉州.刑事證據關聯性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6]張建偉.指向與功能證據關聯性及其判斷標準[J].法律適用,2014,(03):4-12.
[7]柳娟.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關聯性規則[D].廣州:廣東商學院,2011.
[8]趙小強.刑事訴訟證據關聯性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08.
[9]林楚泉.論民事訴訟證據的關聯性[D].成都:西南政法大學,2003.
作者簡介:李曉妍(1997-),女,漢族,河南洛陽人,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