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了,良好的溝通關系里,看一個問題一定要看到本質、看到始終,如果僅僅看表面,僅僅看誰和誰發生了矛盾,僅僅看這個事件的矛盾本身,很可能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連解決問題的方向都是錯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觀念的迭代更新,家庭生活中這種傷人的現象有所減少。
這是發生在身邊的一個真實案例。
正是早上忙的時候閨蜜給我打電話了,沒接到。等到想起來的時候再回電話過去,已經是晚上了。詢問早上何事打電話,閨蜜非常輕松地回應:“沒事了,已經解決了。早上在去學校路上的時候想著跟你電話聊一下,舒緩一下自己的情緒,擔心自己控制不住壞情緒會吼,然后適得其反。好在自己控制住了壞情緒,后面平穩地解決了。”再細問下去,才知道閨蜜的娃早上又不愿意上學了,孩子父親把娃送到學校門口后,娃死活不進去,父親忙著趕一個會議,發了一頓火,心一橫把娃丟校門口了,讓閨蜜請假過去勸導賴著不進校園的孩子。
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在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而這次是第二次了,已經小學三年級了。第一次的時候,父母兩人暴跳如雷,斥責事情多,懦弱,也很倔強,相互僵持之下,老師建議請假回家呆了一天。這次,媽媽陪著聊了十幾分鐘,乖乖進學校上課去了。
我請閨蜜復盤了一下經過。原來從小陪伴的奶奶回老家了,擔心父母不會按時接自己。雖然父親已經給準備好了電話手表,說隨時聯系,但是覺得電話手表的電量不足,擔心到了下午電話手表沒電,聯系不上父母了,就要求父親去給電話手表充滿電再離開。而父親忙著趕會議,覺得事兒多,吼了幾句,情緒有如堤壩潰了。兩人就杠上了。無奈之下,父親打電話讓母親來跟進。
閨蜜在趕去的路上,一直給自己做思想建設工作,提醒自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提醒自己不能再犯上次的溝通錯誤。于是,見到前,在車上了做了幾次深呼吸練習。等見到了,別著臉看媽媽,雙手抱著書包,說:“我想奶奶了。奶奶到時間就來接我回家。你們那么忙,會忘記接我的。”閨蜜一直抱著,摸著的頭,跟說:“知道你想奶奶,所以我們可以跟奶奶視頻,給奶奶打電話。奶奶來的時候我們一起去車站接,好不好?”防御的姿態開始調整,把書包從胸前放下來。接著,閨蜜耐心細致地詢問了發生了什么事情,需要媽媽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又讓拿出電話手表,跟說:“這個電話手表可以聯系到爸爸媽媽的。如果擔心沒電,媽媽就把充電寶留給你,好不好?”拿著電話手表和充電寶說:“如果充電寶也沒有電了呢?”閨蜜把充電寶滿格電給看了,說:“這個充電寶有足夠的電。而且,你看,媽媽今天請假了,所以下午媽媽也會準時來接你的。晚上我們還要跟奶奶視頻,對吧?”用閨蜜的話說,給了一個臺階下,就乖乖進學校上課去了。
閨蜜感嘆了一下,說是那一刻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想著是自己請假來辦事的,不要想著自己還有多少工作要做,不要想著請假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就當剛出生時候那樣耐著性子跟磨了十幾分鐘。就不用給請假讓回家呆著了。這效果跟上次三敗俱傷的效果截然不同。閨蜜做了一下深度的剖析,說從出生到現在,尤其是學齡前幾年父親在國外,基本上是奶奶在陪伴。感情細膩、內斂,每次奶奶回老家的時候,情緒就要波動一次。如果早點知道這些現象背后的兒童發展特點和教育理念,認識自己,也理解,在尊重的環境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去看待遇到的這些“不配合”“不聽話”,說不定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陪伴孩子成長的成人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認識,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發自內心尊重孩子,尊重成人般尊重每位孩子。
我的閨蜜如果像父親般“以強凌弱”來對孩子斥責吼罵,可想而知,又會重復之前請假回家的結局。母親面對孩子讓自己不舒服的行為,開始冷靜,開始尊重的情緒,所思不同,溝通的語言就開始改變了。遇到有讓成人不舒服的行為,應該如何應對,哪些事情該管,哪些不該管,如何說話,才會聽,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幫助建立的自信心,少對發脾氣,讓發自內心的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如何處理自己害怕、擔心的情緒等等,我們需要不斷的回顧我們原有的想法、做法,去審視我們想要的目標。而這些,前提就是發自內心尊重,通過我們恰當的養育方法就可以達到和諧的目標。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青少年眼中被看作可以講心里話的朋友中母親(31.9%),是占比最高的,而父親(14.4%)相對次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心目中,家是可以棲息的港灣,是安全島。但是這個安全島是否安全,取決于家長溝通的情況了。
因此,與孩子溝通時,尊重孩子,就是先處理我們成人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成人自己不愉悅的情緒裹挾到與的溝通中,要關心的感受,共情的內在需求,滿足不超越底線的需求(這就是尊重態度)。相信隨著家庭教育法的宣傳和推廣,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多樣化,家會傷人的現象就越來越少了。
當然了,有的家長與孩子溝通目的不純、情緒不定、方式不當,就會讓孩子退避三尺或者逃之夭夭,還有一些會讓孩子模糊是非、形成錯誤的三觀。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廣州花都哮喘孩子被體罰咯血事件可見一斑,各種校鬧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這些需要部分家長端正三觀,培養孩子對規則的敬畏之心對生命的珍惜之情。否則,這樣的“家”不僅不會不傷人,還傷整個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