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瑩 高傳勝
[摘 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私營企業不斷成長壯大,是中國富起來的重要供給側根源。然而,與人口老齡化相伴而生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直接影響到私營企業的培育和發展,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基于2001—2019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顯著促進經濟增長,而人口老齡化則通過影響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但這一過程存在門檻條件: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跨越門檻值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由抑制轉為促進;當人口老齡化跨越門檻值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由促進轉為抑制。為此,可以從營造有利的制度環境、有效落實生育政策、著力發展銀色經濟等方面加以積極應對。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經濟增長;協同效應;門檻效應
[中圖分類號]? F124.1;C92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2)06-0029-10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政策鼓勵下,私營企業崛起。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直至2019年,私營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占企業法人單位總數達89.71%,私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重要組成部分創造的經濟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私營企業是帶動私營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其數量及活躍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弱。然而,私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勞動力。中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且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加快。截至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億人,達到20 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①。勞動力逐漸呈現供不應求、結構老化等特征,進一步影響勞動生產率,也可能導致勞動力創新能力下降,抑制企業家精神的發揮[1]。這些均使作為活躍市場的私營企業面臨用工貴、用工難的問題,進而讓企業家們望而卻步,阻礙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此同時,老齡化使勞動者與撫養者之間的比例關系發生改變,一方面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另一方面引發消費需求結構轉變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等一系列的轉變趨勢勢必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推動中國私營企業發展,激活市場功能,促進經濟增長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二、文獻綜述
(一)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
諸多學者研究均表明:私營企業作為帶動私營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其數量及活躍程度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標志。徐旻等(2009)提出一個地區有足夠多的優秀企業家大力發展私營企業經濟,地區經濟資源配置將會更加優化,企業經營效率更高,有助于經濟發展[2]。劉若昕(2013)通過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提出私營企業數量的多少反映了市場活躍程度,放松私營企業進入市場的約束條件將刺激地區經濟增長[3]。AUDRETSCH等(2015)通過研究歐洲城市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不同規模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私營企業數量的增加對不同規模城市的經濟增長均具有促進作用[4]。企業家精神是私營企業發展的靈魂,是私營企業培育與發展的主要動因[5]。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主要依靠企業家精神(包括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冒險精神)。許多學者從企業家精神層面間接討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李宏彬等(2009)研究發現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領導的創業精神顯著推動經濟高速增長[6]。得出類似結論的還有SAMILA等(2011)[7]、TSVETKOVA(2015)[8]。王葉軍(2019)發現創業精神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9]。張莉等(2021)研究發現企業家精神通過提高企業績效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10]。得出類似結論的還有鄭炫圻(2020)[11]、馬忠新等(2019)[12]、李政等(2020)[13]。通過企業家精神對資源要素配置的優化,可以增加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擴大競爭范圍,促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最終有利于經濟增長[14-15]。
(二)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占比從2010年的74.50%逐漸減少至2020年的68.55%。伴隨人口紅利的趨于消失,人口老齡化成為經濟增長的阻礙,這一過程也不利于私營企業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勞動力人口結構呈現老化趨勢,給私營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帶來重要影響。已有研究關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有兩種結論:①抑制論。老齡化使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導致勞動力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不匹配[16-17]、勞動生產率下降[18]、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受挫[19],進而抑制經濟增長[20]。②促進論。供給側角度,人口老齡化引致增加人力資本投資[21],將趨于消失的人口“數量紅利”轉向“質量紅利”;需求側角度,老齡化催生老年人口需求轉變,有利于產業結構變革[22],利好經濟發展[23]。
(三)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
人口老齡化對私營企業發展的影響主要從企業家精神視角分析。郭凱明等(2016)從微觀層面提出,老齡化改變人口結構通過降低個人承擔風險能力與創新能力對企業家精神產生負面效應[24]。俞錦等(2020)發現老齡化與企業家精神呈現倒“U”型特征,老齡化初期促進企業家精神的創新,但老齡化程度過高就會抑制企業家精神的發揮,不利于私營企業發展,從而抑制經濟增長[25]。許多學者認為老齡化也通過倒逼企業發揮企業家精神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以維持企業繼續經營能力[26],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7-28],最終作用于經濟增長。
從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看,國家結構轉型改革面臨諸多復雜因素的干擾,其中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對經濟增長構成持續的重要影響。已有文獻主要聚焦于人口老齡化、創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對經濟增長的簡單線性影響,研究忽視了人口老齡化加深過程中,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如何變化,以及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及其作用機制。且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在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的何種調節作用也很少被研究涉及。本文利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主要貢獻在于:第一,將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納入同一邏輯框架內分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突破了將私營企業發展、人口結構因素、經濟增長割裂開的分析模式,并擴充了現有文獻。第二,關注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之間邏輯關系并進一步探討二者對經濟增長的協同作用,引入門檻效應模型分析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機制,明晰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與作用機理,有利于政策建議的提出。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
三、理論機理與假設
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生產要素的增長,經濟增長率也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積累速度。根據Cobb-Douglas生產函數,Vt表示第t年工業總產值增長比率,表達式為:
Vt=Yt-Yt-1Yt-1=YtYt-1-1=AtLαtKβtμAt-1Lθt-1Kγt-1ε-1(1)
其中,Yt表示第t年工業總產值,Yt-1表示第t-1年工業總產值,At表示第t年技術水平,At-1表示第t-1年技術水平,Lt表示第t年投入經濟生產中的有效勞動力數量,Lt-1表示第t-1年投入經濟生產中的有效勞動力數量,Kt表示第t年投入的資本數量,Kt-1表示第t-1年投入的資本數量,α、θ表示第t年、第t-1年有效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β、γ表示第t年、第t-1年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μ與ε表示隨機誤差項。假定第t年與第t-1年的有效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和資本產出彈性系數近似相等,將式(1)整理得:
Vt=Yt-Yt-1Yt-1=AtAt-1·(LtLt-1)α·(KtKt-1)β·με-1(2)
式(2)發現,第t年的工業總產值增長比率Vt與技術水平變動率(AtAt-1)、有效勞動力投入增長率(LtLt-1)、資本投入增長率(KtKt-1)均成正比例關系。
(一)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
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主要通過企業家精神促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緩解就業壓力、優化資源配置等途徑驅動經濟發展。經濟學家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企業家通過“創造性破壞”活動提升“企業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能力,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BAUMOL(1968)也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經濟高質量增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別生產要素[29]。諸多學者研究均表明:私營企業作為帶動私營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其數量及活躍度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標志。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主要表現在:企業家為維持企業生存和創造企業競爭力,將會發揮企業家精神的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從企業家職能視角誘導制度變遷,管理要素投入視角激勵勞動要素投入,以及從人力資本視角發揮“干中學”等方面作用,驅動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具體通過創新精神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吸納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根據自身以及市場利好狀況發揮冒險與創業精神,調整企業規模,利用組織與倫理精神改變企業治理、管理模式,實現私營企業研發與專利的增加、提升私營企業業績以及經營效率以促進私營企業成長,最終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主要理論機理見圖1,并提出假設1:
假設1a: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通過促進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增長率(AtAt-1),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
假設1b: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促使市場資本投入增加(KtKt-1),促進經濟增長。
(二)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
一方面,技術水平與資本投入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老齡化使勞動力人口結構老化,對勞動力有效增長起到負作用。根據式(2),勞動力增長率下降,直接導致產出減少;且勞動人口年齡相對老化,隨老人大腦機能、身體機能等逐步退化,勞動技能滯后,降低有效產出,不利于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降低技術進步增長率,進一步不利于經濟增長。將技術進步納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可以發現技術進步增長率是勞動力增長率的增函數,而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根據鏈式法則,均衡狀態時技術進步增長率會隨人口老齡化增加而降低,導致經濟增長受阻。目前中國正處于“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困境中,許多學者通過對宏觀經濟數據的實證分析也發現,人口老齡化趨勢對經濟增長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如李中秋等(2017)將老齡化指標引入索羅模型,并利用省級面板數據分析發現人口老齡化抑制經濟增長[30];劉成坤等(2018)通過研究老齡化的空間效應發現老齡化加深對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產生顯著負效應[31]。據此,提出假設2:
假設2:人口老齡化通過降低有效勞動力投入增長率(LtLt-1)對經濟增長產生負向影響。
(三)人口老齡化對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的非均衡效應
人口老齡化的持續深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產生重要影響。人口老齡化改變了勞動力與撫養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對勞動力市場產生重要沖擊,進一步推動私營企業變革。人口老齡化對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實際上是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方面發揮作用。
其一,供給側方面。主要表現為:一是勞動力數量下降,私營企業進入市場后可能面臨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企業生產得不到滿足,不利于私營企業發展。二是勞動力結構老化,一方面使企業勞動生產率下降,降低企業生存能力,進而減少私營企業投資意愿;另一方面老化的勞動力創新能力下降,抑制企業家精神的發揮,不利于私營企業的創新發展。研究表明年齡與創新能力之間呈駝峰型關系,世界著名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具有高創造力的年齡峰值大致為30~40歲,此后將逐漸下滑。作為重要經濟主體的私營企業,其數量及其活躍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弱。而人口老齡化供給方面產生的負向影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
其二,需求側方面。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使老年消費者成為重要的消費群體,這將導致消費需求結構發生變化。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更多通過改變消費結構而影響產業結構。老齡化也導致老齡人口需求轉向增加對“銀發產業”的需求,有效驅動老年產品研發與技術革新,倒逼政府放松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管制約束,增強市場創造經濟活力的功能。進而緩解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老齡化導致市場需求開始轉變,人口“數量紅利”消失,市場需求轉向“質量紅利”。勞動力通過“干中學”效應,不斷地學習帶動知識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提升,不斷積累的生產經驗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而老齡化作為重要驅動因素,可能通過延長人口預期壽命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期望收益,正向推動科技和管理創新,利好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且通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產業結構升級等,利好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進一步緩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作用機理見圖2,并提出假設3: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
假設3a:老齡化在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影響經濟增長進程中產生調節作用,進一步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假設3b: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將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四、計量模型和數據說明
(一)計量模型
為分析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將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納入到經濟增長的分析模型中,構建計量模型如下:
lnavgdpi,t=α+β1tratioi,t+β2agingi,t
+controls+λt+θi+μi,t(3)
式(3)中,lnavgdp代表經濟增長,采用各省市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水平的衡量指標。tratio為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基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參考代明等(2018)的方法[32],選擇私營企業總戶數與總人口的比值作為體現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的衡量指標,進一步,以私營企業戶數與總就業人口的比值作為其替代指標進行穩健性檢驗。aging為人口老齡化,選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指標,并采用老年撫養比作為其替代指標進行穩健性檢驗。
此外,本文選取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controls)引入計量模型中。主要有:①人力資本積累(lneduca),選用各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人力資本積累;②政府干預(gov),采用財政支出占各地區GDP的比值;③城市化水平(urban),采用城鎮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例;④消費水平(lnconsu),選取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消費水平的測度;⑤投資水平(lninve),選取固定資產投資作為體現各省市投資水平指標;⑥基礎設施建設(infra),選取公路里程數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測度;⑦對外開放度(lnopen),選取進出口總額作為對外開放程度的衡量指標。
(二)數據說明
為分析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及其門檻條件,對于中國31個省級(不含港澳臺地區)
面板數據選取時間段為2001—2019年,這段時間覆蓋經濟快速、高速、高質量發展期,且2000年后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研究具有較為明確的現實意義②。對于指標值較大的變量(如: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消費水平、投資水平、對外開放程度等)采用取對數法,縮小變量尺度,且不會改變指標之間相關關系,便于后文的實證分析使用。主要指標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經濟增長的對數值最小為7.120,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地區的1.69倍,可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老齡化最小值僅為3.30%,最大值達到16.38%,地區間老齡化程度不同,導致勞動力供給差異,拉開地區間勞動生產率差距;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最大值為0.529,是最小值的53倍多,不同地區的私營企業活躍程度相差巨大,也源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各異。
五、實證研究
(一)基準回歸結果
作為激發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基本力量的私營企業,其數量及活躍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經濟增長水平。老齡化的加深導致人口紅利趨于消失,人口結構老化,企業勞動生產率下降,阻礙經濟發展。對2001—2019年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基準回歸估計(參見表2)。結果顯示:第一,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體現了市場化程度。胡永剛等(2016)提出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質是市場化,對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放寬準入、放松管制,有助于激發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進而推動以創新驅動的經濟高質量增長[33]。這驗證了假設1。第二,人口老齡化系數顯著為負,表明老齡化程度加深不利于經濟增長。從供給側角度看,人口老齡化既影響勞動力供給,也可能導致勞動力結構老化,進而成為影響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經濟發展。從需求側角度看,人口老齡化的加深會導致老齡人口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需求擴大,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但老齡化的加深增加了社會保障負擔,給社會保險、國家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如果應對不當,則會阻礙經濟發展。驗證了假設2。
從控制變量看:人力資本積累系數為正,基于人力資本積累視角,人力資本的提升促進技術創新,是中國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泉。城市化水平系數為正,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推動經濟發展。政府干預系數顯著為負,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質是市場化,若政府加大對經濟的干涉,則會破壞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抑制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政府因追求經濟最大化而非正常干預市場,導致經濟受到影響,這一結論與郭衛軍等(2020)的研究結果一致[34]。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等指標系數均為正,說明這些指標的增加,均會不同程度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回歸結果均符合預期。
(二)穩健性檢驗
進一步,為保證上述估計結果的可靠性,主要進行以下兩方面的穩健性檢驗:第一,內生性檢驗。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提升有利于經濟增長,當經濟水平較高時,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程度相對較高,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導致模型存在內生性。為解決內生性問題,假設存在內生解釋變量,利用豪斯曼檢驗,得出拒絕“所有解釋變量都是外生變量”原假設,即存在內生變量。為此,本文將核心解釋變量滯后一階作為工具變量,通過廣義矩估計法克服方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結果見表3列(1)。結果顯示,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系數仍顯著為正,老齡化系數顯著為負,考慮內生性后本文的面板回歸結果穩健。第二,構建核心解釋變量的替代變量。選用私營企業個數與就業人口數比值作為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替代變量,老年人口撫養比作為人口老齡化的替代變量。回歸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近乎一致,參見表3列(2),再次說明本文所選模型結果的穩健性。假設1和假設2得以進一步證明。
(三)交互效應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
上述分析表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老齡化抑制經濟增長。那么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之間是否相互影響并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為證明兩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對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及人口老齡化兩個指標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通過對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進行分組,繪制線性交互作用診斷圖進行判斷(見圖3、圖4與圖5、圖6),從圖中發現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即認為兩者之間存在線性交乘項。
在基準回歸模型中引入交乘項,分析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的交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協同效應模型設定為:
lnavgdpi,t=γ0+γ1tratioi,t+γ2agingi,t
+γ3tratioi,t·agingi,t+controls+λt+θi+μi,t(4)
回歸結果見表4,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交乘項系數為負,說明在交互影響的作用下,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及人口老齡化的綜合作用對經濟增長有負向削弱功能。主要表現在:其一,? 人口老齡化加深,削弱了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老齡化加深導致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未來勞動力可能出現供給不足,不利于私營企業市場培育和發展,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其二,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增強對老齡化起到調節作用,削弱了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作用。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本投資,將人口轉向“質量紅利”,削弱老齡化的負效應,推動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增長。驗證了假設3。
六、門檻效應的進一步分析
(一)對核心解釋變量非線性效應估計
當人口老齡化處于不同程度時,人口結構、向社會提供的有效勞動力數量以及人口素質均會出現不同,給私營企業、社會發展帶來不同程度負擔,影響經濟發展。那么人口老齡化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為何?本文首先通過分別加入核心解釋變量的平方項來揭示可能存在的非線性影響機制,具體回歸結果見表5。
結果顯示,考慮到人口老齡化平方項及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平方項后,平方項系數分別在5%、10%水平上顯著,老齡化平方項系數為負。表明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確存在非線性效應,且呈現倒“U”型特征,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保持不變時,老齡化加深的初期促進經濟增長,跨過最高點后,更深程度的老齡化導致勞動力年齡結構嚴重老化,不利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產生負向抑制作用。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平方項系數為正,說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數量增加對經濟增長呈現正“U”型,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初期投資得到的資本回報率較低,但隨私營企業數量和活躍程度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假設3再次被驗證。
(二)門檻效應分析
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可能來源于何種機制?且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分別處于不同階段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何變化?如果產生變化,則可以尋找在一個協同效應優化的階段對人口老齡化和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做出相關調整,有助于實現私營企業市場進入、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模式。引入門檻效應模型形態如下:
yit=ui+ρ1xitI(qit≤γ)+ρ2xitI(qit>γ)
+controls+εit(5)
式(5)中,qit是門檻變量,γ是待估計門檻值,εit為干擾項,且假定解釋變量xit為外生變量,與擾動項εit不相關;controls表示控制變量;I(·)為示性變量,即取值為1或者0。根據殘差平方和最小原理進行估計,使殘差平方和最小的門檻值為最優門檻值γ^,即γ^=argminS1(γ)。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及人口老齡化兩指標分別設置為門檻變量,得出單重門檻模型檢驗的F值與P值均通過統計檢驗,且為最優門檻模型(參見表6)。結果顯示,單重門檻模型為最優門檻模型。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及人口老齡化分別作為門檻變量的門檻值為0.019和0.053,相應的LR似然比檢驗結果見圖7、圖8,似然比檢驗與門檻區間估計結果相一致。
最優門檻回歸結果見表7,回歸結果表明:其一,進一步證明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非線性關系,且主要表現為存在門檻變量。當選取不同門檻變量時,核心解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出現不同的變化。其二,門檻變量將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分成兩區段,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跨越門檻值0.019時,人口老齡化的系數由負變正。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增加導致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向作用減弱,這一結論與交互效應的結論一致。對這一過程做如下理解: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在門檻值以內,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使得勞動生產率降低,抑制經濟增長;但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跨越門檻值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轉為促進,可能原因在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私營企業數量增多(跨越門檻值)對老齡化的負向影響產生了逆向調節作用。一是消失的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的提升引致資本、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會逐步增強,緩解老齡化的部分負作用;二是在這一區段老齡化使消費需求結構轉變導致產業結構調整,刺激“銀發產業”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使老齡化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其三,門檻變量將人口老齡化分成兩區段,當人口老齡化跨越門檻0.053時,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系數由正變負,結果表明:當人口老齡化在門檻值以內,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系數為正,且相對較大,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提升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增長,顯著推動經濟發展。當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并跨越門檻值時,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受阻,抑制經濟發展。
綜上,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的協同效應存在著階段性特征。即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處于不同階段,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出現不同;當人口老齡化處于不同階段,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存在不同。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
七、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基于2001—2019年中國31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將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納入經濟增長分析框架中。主要結論有:其一,基于面板回歸模型表明,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推動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抑制經濟增長。其二,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人口老齡化協同效應分析表明,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且兩者的交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起到調節效應,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本投資,將人口轉向“質量紅利”,削弱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向影響,推動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三,人口老齡化、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呈現非線性關系,且主要表現為存在門檻變量。當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跨越門檻值時,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阻礙轉為促進,私營企業市場進入起到正向調節效應;當人口老齡化跨越門檻值時,私營企業市場進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促進轉為抑制,主要由于老齡化程度過高,不利于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二)政策建議
基于實證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其一,構建和完善私營企業市場進入機制和有效發揮的制度環境。私營企業作為帶動私營經濟發展、釋放市場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體現中國市場化程度與經濟增長強弱。市場經濟體制也要求放松私營企業市場進入的約束,進一步推進“雙創”政策改革,鼓勵創業,用市場力量帶動和發揮私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新精神,提升企業業績與經營效率,減緩老齡化的負向影響,促進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其二,應對勞動力結構老化現狀,調整人口政策。首先,鼓勵生育,提高生育率。加大力度落實“二胎”“三胎”政策并實行配套措施,從根本上增加有效勞動力,緩解老齡化問題,也為未來私營企業乃至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其次,盡快落實延遲退休年齡。支持并鼓勵老年人發展第二事業,激勵老年人利用自身經驗開創企業,讓他們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積極應對老齡化。再次,加大對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勞動力整體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緩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其三,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挖掘“銀色經濟”蘊藏的產業發展空間。要求政府發揮主導功能,在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的基礎上,加速布局老齡產業,推動養老、醫療健康等產業發展。放寬私營企業進入老齡產業市場的約束,發揮私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推進老齡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以滿足老齡化時代的需求。同時,在老齡產業發展進程中,制定老齡產業的監管標準以及監管措施的相關政策。制定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政策方案,做到事前預防、事中參與、事后監督,以期有效解決老齡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硬、重、新”問題,促進老齡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注 釋]
①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2000年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7.01%。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這兩個指標翻番(即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的時候,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社會”。
②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參考文獻]
[1]PARKER S C. The economics of self-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徐旻,趙欖,蔡爾津.企業家人力資本與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研究——基于跨省面板數據的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檢驗[J].浙江社會科學,2009(6):10-15,21,125.
[3]劉若昕.推動欠發達地區私營企業發展的政策[J].經濟縱橫,2013(5):73-76.
[4]AUDRETSCH D B, BELITSKI M, DESAI S.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itie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5(1):33-60.
[5]何文劍,苗妙,張紅霄.制度環境、企業家精神配置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40-54.
[6]李宏彬,李杏,姚先國,等.企業家的創業與創新精神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44(10):99-108.
[7]SAMILA S, SORENSON O. Venture cap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1, 93(1):338-349.
[8]TSVETKOVA A.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metropolit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test of rece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5, 29(4): 299-316.
[9]王葉軍. 創業活力促進城市服務業經濟增長了嗎[J]. 當代財經, 2019(3): 94-105.
[10]張莉,耿素娟,章劉成.企業家精神、企業績效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新三板中小企業的微觀考察[J].商業研究,2021(4):39-47.
[11]鄭炫圻.企業家創新精神與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經緯,2020,37(2):9-18.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
[12]馬忠新,陶一桃.企業家精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學動態,2019(8):86-98.
[13]李政,劉豐碩.企業家精神提升城市全要素生產率了嗎?[J].經濟評論,2020(1):131-145.
[14]賀曉宇,沈坤榮.現代化經濟體系、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8(6):25-34.
[15]程銳.企業家精神與區域內收入差距:效應與影響機制分析[J].經濟管理,2019,41(6):91-108.
[16]蔡昉,王美艷.中國人力資本現狀管窺——人口紅利消失后如何開發增長新源泉[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4):56-65.
[17]楊雪,侯力.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和微觀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1(4):46-53.
[18]李建偉. 中國勞動力供求格局、技術進步與經濟潛在增長率[J].管理世界, 2020, 36(4): 96-113.
[19]李競博,原新.如何再度激活人口紅利——從勞動參與率到勞動生產率:人口紅利轉型的實現路徑[J].探索與爭鳴,2020(2):131-139.
[20]田成詩,馬嘉彧.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基于消費可能性邊界的研究[J].人口與經濟,2020(1):63-74.
[21]汪偉.人口老齡化、生育政策調整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7,16(1):67-96.
[22]劉玉飛,彭冬冬.人口老齡化會阻礙產業結構升級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3):12-21.
[23]穆懷中,裴凱程.人口老齡化對裝備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11):154-160.
[24]郭凱明,余靖雯,龔六堂.人口轉變、企業家精神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6,15(3):989-1010.
[25]俞錦,楊紅英,周大輝,等.人口老齡化與企業家精神的時空差異與路徑機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0(12):66-78.
[26]楚永生,于貞,王云云.人口老齡化“倒逼”產業結構升級的動態效應——基于中國30個省級制造業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產經評論,2017,8(6):22-33.
[27]MAESTAS N, MULLEN K J, POWELL D.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growth, the labor force and productivity[Z]. NBER Working Papers, 2016(7):1-30.
[28]卓乘風,鄧峰.人口老齡化、區域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J].人口與經濟,2018(1):48-60.
[29]BAUMOL W J. 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theor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8,58(2) : 64-71.
[30]李中秋,馬文武,李夢凡.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J].人口與發展,2017,23(6):26-35.
[31]劉成坤,趙昕東.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溢出效應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J].經濟問題探索,2018(6):21-32.
[32]代明,鄭閩.企業家創業、創新精神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1):156-162.
[33]胡永剛,石崇.扭曲、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6,51(7):87-101.
[34]郭衛軍,黃繁華.高技術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質量?[J].產業經濟研究,2020(6):128-142.
Population Aging, Private Enterprise Entry into the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Threshold Effect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Song? Jiaying,? Gao? Chuansheng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private enterpris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hinas prosperity on the supply side. However,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accompanied by population aging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us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1 to 2019 shows that private enterprise entry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economic growth, while population aging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by affecting private enterprise market entry. However, there are threshold conditions in this process: when the private enterprise market enters the threshold value,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growth turns from restraining to promoting; when population aging crosses the threshold, the effect of private enterprise market entry on economic growth turns from promoting to inhibiting. Therefore, we can build favorable system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birth policy, strive to develop silver economy and so on.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market entr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economic growth; synergistic effect; threshold effect
(責任編輯:李 萌)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