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歡歡 張海波
摘 要:“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階段,也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方位不是一蹴而就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新時代的載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這篇文章的續寫,主要體現在發展時序、發展成效、發展階段、發展理念、發展特點和國際戰略問題的轉變上。新的歷史方位成為當前黨和國家調整工作決策方針,謀劃發展戰略與發展重點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方位
中圖分類號:D61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6-0136-04
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必然結果。新時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的續寫,主要體現在:在發展時序上,由“前半程”轉向“后半程”;在發展成效上,由“欠發展”轉向“發展起來”;在發展階段上,由“站起來”“富起來”轉向“強起來”;在發展理念上,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在發展特點上,由“依附性”走向“獨立性”;在國際戰略上,由“被動回應”轉向“主動參與”。
一、在發展時序上,由“前半程”轉向“后半程”
在發展時序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從“前半程”向“后半程”的過渡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中國“前半程”的任務,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改變舊中國的落后現狀。為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完成了對社會主義的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然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突破傳統社會主義制度的束縛,因而在建設中曲折前進。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后,我國的工作重點才真正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后半程”的任務發生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此時,中國提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目標奮進,2020年底在完成全面脫貧攻堅任務后,接著又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進。“后半程”是開啟強國時代的發展歷程,在強國征程中必然遇到更加棘手的難題,這就需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而要破解上述難題,就必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充分彰顯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優越性。
二、在發展成效上,由“欠發展”轉向“發展起來”
在發展成效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了由“欠發展”時期進入到“發展起來”以后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就要有與新的歷史方位相適應的時代,即中國強起來的時代。中華文明曾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以來卻走向了沒落,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但是新中國的農業和工業基礎都很薄弱,經歷了戰爭與革命的人民生活水平依舊不高。因此,如何在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由“欠發展”轉向“發展起來”的轉化,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挑戰。1956—1976年,20多年的社會主義探索和實踐,使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盡管中國在曲折中發展前行,但并沒有真正讓新中國“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后,中國不斷擴大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同時,鑒于同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中國始終把發展經濟和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其目的就是為了“做大蛋糕”,實現經濟的迅速躍升。果不其然,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經濟總量一路碾壓日本,并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最終開辟出解決困擾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成功路徑。
應該說,中國在追求現代化背后所創造的中國奇跡在全世界是罕見的,但追趕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帶來了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因此,如何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新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這正是“強起來”的中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新時代的中國將站在“發展起來”的歷史方位上,形成14多億人的“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交出滿意的答卷。
三、在發展階段上,由“站起來”“富起來”轉向“強起來”
在發展階段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呈現出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接續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曾經說過,“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2]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課題,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站起來”的歷史方位,主要是基于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在帝國主義、本國封建勢力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壓迫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國家尊嚴蕩然無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由“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轉變,把壓在人民頭頂的“三座大山”連根拔起,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政治上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說,“站起來”的歷史方位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翻身做主人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相繼完成了對社會主義的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通過不斷進行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為進入“富起來”的歷史方位奠定了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3]
“富起來”的歷史方位,主要基于改革開放后至黨的十八大之前,這一時期由于中國正處于追趕西方發達國家時期,因此,必須盡快讓國家的農業、工業發展起來,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起來,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應該說,“富起來”主要是針對經濟指標而言的,目的是盡快發展與民生相關的產業,解決人民生存發展問題,讓中國人民盡快認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曾經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4]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至少不能受窮。那么,既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要發展,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因此,江澤民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并進一步闡明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等等。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探索和發展都是為了讓中國快速發展起來,讓人民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物質豐富的滿足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5],中國由此進入了新時代。中國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就意味我國未來部署安排、發展方向、主攻方向發生變化。可以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系社會發展的全局,也是當前黨和國家調整工作決策方針,謀劃發展戰略與發展重點的重要依據。因此,新時代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成為“強起來”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四、在發展理念上,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在發展理念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呈現出從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恩格斯為實現人的發展和解放所研究的理論,主要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在社會主義建立起來時,首先要為了消滅貧窮,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通過大力發展和解放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從而把人從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讓人民當家做主。第二,通過變革社會制度,擺脫剝削階級的統治,掙脫束縛人發展的“鎖鏈”和“牢繩”,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總的來看,就是通過生產力的解放(物的解放)和制度變革(人的解放)的相互契合,最終達成人和自然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和諧”狀態。
黨的十八大之前,為了追求發展的速度,往往忽視人的尺度,只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但是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度模式會以相應的代價所換取,只能導致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最終走向絕路。因為一味追求經濟的高速度,往往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會導致經濟活力不足、會嚴重消耗自然資源,會嚴重擴大貧富差距,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轉向了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時期,社會的發展逐漸由“物”的發展轉向以“人”的發展,因此,謀求發展的高質量要提上日程。比如,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的創新發展理念,更加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重視人的技能和知識的提高,重視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育,代替了過去以消耗自然資源、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生產要素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綠色發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擺到發展過程中的突出位置,強調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協調發展更加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續性;共享發展更加強調發展的公平性,包括機會公平、分配公平、結果公平等等,也是實現共同富裕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五、在發展特點上,由“依附性”走向“獨立性”
在發展特點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呈現出由“依附性”走向“獨立性”。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中國的經濟地位不高,因而在國際舞臺上處處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打壓、排擠。特別是隨著蘇東劇變,社會主義處于低潮時期,社會主義的東方大國在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往往略顯“底氣不足”。因此,我們注重從歷史發展的縱向邏輯解釋問題,往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掛鉤,為“中國特色”做理論辯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占據了社會主義的最高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在全球治理問題上卻選擇了不作為,甚至開逆全球化的“倒車”。而位居社會主義的東方大國中國,其世界影響力和理論引導力卻日趨彰顯,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性和精神主動性確立起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過去的某種被動轉向了新時代的積極主動,中國人民的精神也由過去的被動轉向了新時代的主動。換言之,中國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身份轉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世界性、自主性、引領性逐漸讓世人所稱贊。
六、在國際戰略上,由“被動回應”轉向“主動參與”
在國際戰略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由“被動回應”轉向“主動參與”,由“默不作聲”轉向“擲地有聲”。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外交戰略歷經了不一樣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中國始終按照傳統的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在外交政策方面也主要倒向蘇聯一邊,因而在國際舞臺上處處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打壓、排擠。這一時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也支持亞非拉等愛好和平的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斗爭,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但由于自身力量的不夠強大,在解決國際問題上沒有多少話語權,想要為世界作貢獻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因如此,中國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以解決國內發展落后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成功開創了在經濟文化水平落后的國家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這一新的偉大創舉在短期內給中國的發展創造了巨大奇跡,但是卻不被西方國家所認可。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國家帶著有形眼鏡看問題,他們認為中國的道路已經完全脫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國發展取得的成果不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帶來的,而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產物;另一方面,中國在談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等問題上略顯不自信,很多問題不能作出符合邏輯的完美闡釋。這樣一來,個別人認為中國已經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的社會主義即將走向死亡的邊緣,對中國認識的底氣略顯不足,陷入“失語”的尷尬境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站穩腳跟也時刻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是以歐美為主導的,因而“規則”和“秩序”由歐美發達國家制定,中國只能被迫遵守規則、默不作聲。因此,在對待國際問題上發表看法時,都謹慎言行,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在處理外交事務上,逐漸從結盟對抗轉變為獨立自主和不結盟,在事關國家利益和主權問題上,中國依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主權不容侵犯的立場,為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一時期的中國還一直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所有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致力于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但是當遇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出來對中國指手畫腳時,中國也只有妥協退讓,或者投棄權票,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予以“被動回應”。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的自主性、獨立性、主動性日益凸顯,中國的世界影響力和理論引導力日趨彰顯,這也折射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當前,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低迷的狀態,發展嚴重失衡。面對困難重重的世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治理模式不僅無益于世界難題的解決,反而將人類推向“死亡”的邊緣。與之相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國際舞臺上主動發聲、亮劍,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解決全球困局為基本依據,以合作共贏、包容互惠為基本準則,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世界人民謀大同為核心理念,站在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成功破解了世界發展面臨的發展難題,化解了國家與地區間的矛盾沖突,打破了國強必霸、贏者通吃的舊邏輯,摒棄了零和博弈的舊思維,維護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成為引導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擎天柱石”,遠遠優越于西方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西方模式和西方話語,為全世界人民追求現代化建設路徑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全新選擇,為探索人類未來發展走向,構建“命運與共、唇齒相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新文明指明了航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02).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5]? 本報評論部.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N].人民日報,2019-09-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