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雪 佛山市石光年珠寶有限公司
玉器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文化內涵豐富、藝術成就輝煌、經濟附加值高的特種工藝美術品。如果說中國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那么作為特種工藝美術之一的玉石雕刻,則是中華文化縮影中最精華的部分。
我國玉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風土人情與社會風氣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玉雕流派,大體上可分為南派玉雕、北派玉雕和海派玉雕等。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玉雕藝術分為南雕與北雕,南北方風格天差地別,北派玉雕深沉厚重,風格闊達、不拘小節,講究簡單豪爽;而南派玉雕則精巧細致,做工講究精美與靈動。
北派玉雕從地域上來講,就是指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遼寧一帶玉雕工藝大師形成的流派。受到北京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影響,在北派玉雕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大師級人物。北派玉雕的歷史開始于新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用玉器作為婦女的裝飾品,但此時的工藝技術還處于摸索時代,創作出的產品過于簡陋,在今后的悠久歷史中玉雕逐漸形成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的藝術。
南派玉雕,為華南一代,以大家閨秀飾品為主,其根本又為竹木牙雕刻的變形藝術,所以機巧靈動,雕刻講求細膩巧妙,以鏤空雕為技術代表,南派玉雕鉆研雕刻技術,以靈巧精致為原則。多層玉球與高檔翡翠首飾非常傳神,色澤上,因翡翠彩寶等介入,南派玉雕色澤亮麗,人物表情也更為豐富,題材上也沒有禁忌,以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
南派玉雕主要集中于廣東、福建一帶,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的影響,在鏤空雕、龍船和高檔翡翠首飾的雕琢上,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獨樹一幟的南派藝術風格。南派玉雕作品大多以寫實作為主要內容,注重細節的逼真刻畫,善于使用精巧的著色對作品的局部進行深入的修飾,必要時能做到薄如蟬翼、細如發絲,做工精致細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惜料,只求精致逼真,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的創作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當今社會,各地藝人之間交流非常方便,北派融合南工,南派學習北工,各地大師之間相互交流,玉雕作品推陳出新,四大玉雕流派正在走向大一統,為中華民族新時代的燦爛玉雕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玉雕設計主要包括題材選擇、表現形式、玉石原料及其色彩鑒審和利用、創造意境、設定其實用性及消費定位和成本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與每個學科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并且深入影響著作品的創造形式與市場經營方式,因此,玉雕設計的每一個方面都決定著其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
每塊玉的品種、外觀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區別,設計者從中發掘出每塊玉石獨有的特色與美的表達,并充分運用自身的想象能力,探索與其相符合的題材,呈現出玉石自身都有的天然美,創造出精致的玉器作品,增加玉石的使用情況,使其發揮應有的價值。
玉雕設計表現形式主要有圓雕、浮雕和鏤空雕三種形式。圓雕是運用真實存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面、線等要素展示玉石品質與作品主題的雕刻形式;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高低不一的立體造型,利用人們的視覺錯誤形成的較為虛擬的空間效果;鏤空雕則更加重視部分所表達出的效果;這三種表現形式相輔相成、相互交融。
通過玉石的品質、色彩分布等方面進行的設計構思,帶給人真切傳神的體驗,令人們流連忘返。
這是玉雕設計創作的最為核心的方面,是通過玉雕設計向人們展現出玉雕文化的深厚底蘊,好的意境可以表達出和諧美,帶給人怡然自得的感受。
玉雕設計的實用性直接反映出其商業價值。玉雕制作者在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要合理的控制創作成本,這樣才能給經營者帶來豐富的經營利潤,使得產銷達成共識。
藝術風格猶如一面鏡子,它可以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面貌,也可以折射出琢玉人的藝術才華和修養。藝術風格的建立,不只是對“術”的把握,更取決于對“理”的認識。琢玉人掌握了琢玉的技藝,只走完了一半的路途。


當下的玉雕業,可謂繁花似錦,氣象萬千,甚至有人用“玉雕兇猛”來形容市場態勢;但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也隨之凸顯了,那就是一味的跟風、模仿、拷貝,山寨版層出不窮,藝術上的偷懶,同質、流俗,投機、取巧,走捷徑比比皆是,這無疑降低和消解了玉雕藝術應有的品位。我以為這是玉雕行業健康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解決的一大問題。
風格是玉雕藝術的生命。“玉不琢,不成器”,玉雕藝術之“藝”即為作品的形質之美,而“術”則是實現“藝”而采用的技巧。唯有“藝”和“術”的不斷創新,才會有不落窠臼的獨特風格的形成。在創新上,海派玉雕一直是全國玉雕的潮流者。當今,玉雕除了傳承優秀的傳統工藝技巧之外,更應該加強對“設計元素”的重視,海派的精髓在于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即兼收并蓄,著力于新的創造,追求創意的精巧、風格的獨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拿來”成分的增加,不是照搬,而是以寬廣的心胸、開拓的視野進行適當的取舍,融會貫通,并結合自身特點,為我所用。
“藝”尤其講究個人風格的樹立,盡可能地不拘一格、別開生面。盡可能地發掘和創新玉雕作品的形態之美與玉質之美,并充滿鮮明的個性特征。“術”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藝,沒有什么不能模仿的“術”,真正難以模仿的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以及作品的文化內涵。一件作品,離開獨特的風格追求,技法再熟巧,也僅僅是一樣缺乏生命力的東西,不可能達到更深層次的藝術境界與文化價值。在“術”的層面,我們需要的是精設計、巧用工,化“繁”為“簡”,化“簡”為“精”,使作品遠離匠氣、彰顯美感。用獨特的風格去激活每一塊美玉。
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就如同樹立自己的品牌。這里,容不得一點偷懶,容不下半點虛假,進行各種形式的炒作,只能是嘩眾取寵,自欺欺人。那種東挪西借別人的創作,只能說是一種投機取巧。風格不是裝出來的,風格體現在創作者自身的性格特點與創作風格上;風格不是隨予取予求、毫無顧慮的,風格是形成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其實,玉雕藝術家的作品風格、藝術風格和創新風格的樹立,往往建在其工藝、藝術和文化水平的基礎上。正如中國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所言:成功的藝術家必須是具有“三分書法,三分筆墨,四分讀書”的功力,才能有所作為,可見文化成分對于藝術分量的舉足輕重。玉雕雖屬工藝品范疇,但是今天的社會發展要求我們玉雕工作者,有更高的藝術修養、社會責任來完成當代玉雕藝術的重建。對于自己,我將刻苦學習,積極探索,努力成為一個具有強烈個人藝術風格的玉雕藝術家,并為之奮斗。
玉石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其自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價值,但是作為一種礦物質,它的形成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今,伴隨著人民生活質量與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玉器的喜愛程度、對玉雕制作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玉石原石的質地、色調是天生的、無法更改的,但玉石的外觀設計主要則源于制作者的構思與靈感,當工藝技法與藝術形式進行良好的交融,才會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帶給人美的感官。由此可知,玉雕制作者的創作手法離不開設計的技術審美,在玉雕的制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優料精選。就是運用制作者精密的構思,找尋制作的思路,并且運用獨具一格的設計手法,對上乘玉石原料進行充分的使用,做到盡善盡美,以防鑄就不可挽回的后果,靈感的來源、構思的新穎是精心運用優質玉石原料不可或缺的步驟。
2.次料利用。大多數的玉石原料多多少少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與瑕疵,可以根據玉石原料的外部造型,色調以及質地,進行適當的設計與運用,以此來展現玉石的獨特魅力。
3.小料大用。盡可能的挖掘出創作要素,是小料發揮出最大程度的效用。

4.俏色巧用。這需要玉雕制作者擁有充分的奇思妙想,獨特的創作風格與想法,運用自如,經由玉石的天然形態、色調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中國人對玉石的喜愛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存在于中國人血脈中的不可磨滅的傳承,從舊時的石器時代到當今現代社會,中國玉雕歷史文化已經走過八千多年的歷程。玉雕文化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我們祖先所使用的日常生產生活工具大多都是使用玉石制作而成,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玉石已經從最開始的只能夠制作簡易的生產生活工具漸漸演變成為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到現在各種玉制的工藝品與裝飾品的出現,向人民表現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形勢與時代風氣,并且呈現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中國素有“東方藝術奇葩”之稱,造型精美的玉雕和國畫、京劇一樣都做出了國門,揚名于海內外,玉雕是通過玉石和創作技巧相融合所形成的藝術形式,其經由數千年歷史的不斷錘煉,通過無數能人志士的創新與發展,使其顯現出鮮明的明顯的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格,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科技化通訊設施與各方創作技術的進一步溝通,使玉雕文化在運用東方文明的基礎上閃耀著連續不斷的光輝。

風格的獨特性在于“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風格的追求是至高的境界。一個玉雕藝術家若想建立自己的作品風格、藝術風格和創新風格,我以為必須要闖過三道文化底蘊關,即:博學,否定,建樹。所謂博學,就是在學習古今技法的同時,必須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出色的玉雕師應該讀一點哲學、讀一點文學、讀一點歷史,只有達到一種文化的境界,才能置身高處洞察時代的特性與藝術發展的真諦。而否定,就是敢于毫不吝惜地放棄舊我,不斷審視自己,不為既有的成績而自鳴得意。在人有所成績的時候,做到放棄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沒有這種痛苦的經歷,人不可能沉下來,正視自我與世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所謂建樹,則是在放棄舊的觀念中求得新的發展,建立有理論基礎的藝術見解,形成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質。人只有在心無雜念之時,才會有智慧之光顯現,此時必有建樹隨心而生。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如今很多玉雕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再拘泥于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形式,而是不斷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并將兩者進行適當的結合,創造出別具風格韻味的玉雕作品。

總結:隨著近些年來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在玉文化中擁有奠基意義的玉雕更是盛行一時。玉文化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玉雕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人們佩帶經過簡單的穿孔、打眼兒的玉石,這便是最為簡易的玉石雕刻了,到了后來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等,全都是通過玉雕來表現出時代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形式以及佩戴人的品行與等級。在玉雕文化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玉石雕刻的藝術風格是尤為重要的。風格,是一件作品藝術水平成熟的標準,也是玉雕制作者造就成熟個人魅力的表達形式。風格存在不同的表現,有時代風格,民族風格之分,也有流派風格、個性風格之別。這一種如何不混同于那一種;這一個如何不混同于那一個,此中不能沒有風格的講究與追求。從哲學的角度形容,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一個玉雕工作者想要真正完成從“工匠”到“大師的蛻變,一個玉雕作品能夠不隨時間的流逝消融在歷史長河中而是能夠做到老而彌堅,一定融合了創作者獨有的審美形式和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