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杭 英國德蒙福特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鄉村發展建設要扎實穩妥,鄉村的治理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抓手,立足現有村莊基礎,重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是我們國家重要的財富之一。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農業倫理,農業倫理在農業文化遺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倫理可為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重視農業倫理,可以避免生態環境破壞,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農業倫理下農業的社會生產,強調的是人和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的生態道德平衡。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地區,稻田養魚的傳統農耕方式已經在該區域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稻魚共生農業生態系統即水稻與魚一同生存。利用水稻與大田魚的互惠關系,使水稻高產,并收獲田魚,一方面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使多方面效益得到提升?!扒嗵锏爵~共生系統”在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第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田魚是鯉魚科的一種,被人們稱為“田魚”。農民在水稻插秧4天后把魚苗放入田間,在水稻收獲前30天左右收獲田魚。田魚吃雜草和害蟲飼料,這樣可以降低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田魚在覓食過程中水會流動,田間通風增大,使水中溶解氧增加,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稻田的環境有利于田魚的生長發育、覓食和棲息。田魚可以食用稻田中的水稻花卉和豐富的水生生物。青田縣的龍現村,該村是世界重要農業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保護區,但該村受中青年勞動力流失和白鷺捕食田間魚類的影響,導致田魚產量下降,部分農民轉向水稻單種,形成了兩種生產模式即稻魚共生和水稻單種。
中國傳統農業倫理的基本傾向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合理而有節制地利用自然。通過解析青田環境影響評價分析結果,來研究如何通過利用自然更好的保護和發展稻魚共生系統。采用指數評價法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借用學者艾碧英等按《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技術導則》布點采樣的數據進行評析。
A級綠色食品評價分為嚴控指標評價、一般控制指標評價、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走。
嚴控環境指標評價和一般控制指標評價的計算方式一致,均為P=C/S。P為環境中污染物i項的污染指數;C為環境中污染物i項的實測值;S為污染物i項的評價標準。而綜合污染指數法,公式為P={[(C/S)+(C/S)]/2}。Max指污染指數最大值,而ave指平均值。以上三種評價方法下,P<1時,即未超標。
具體評價因子選取下表15項。標準采用以下濃度限值。
則水質測定結果如下表所示:
通過圖標可得:嚴控環境指標評價P<1,一般控制指標評價P<1,即實測結果小于標準值。即,水質合格。良好的水質為稻魚共生系統提供了優質水源。青田境內山上林木茂密,森林土壤既有效過濾了水中雜質,凈化了水質,也使地表水質呈中性至弱酸性,這些水源經山澗溪流流向田魚養殖梯田,為青田田魚獨具特色的軟鱗形成和品質提供了必要的生長條件。
青田的土壤評價模式依然按照上述A級綠色食品評價法。評價因子變為鎘、砷、鉻、汞、鉛和銅6項。評價標準中,除pH值<6.5外,與水質評價標準均一致。
則土壤測定結果如下表所示:
對比評價標準可知:嚴控環境指標評價中,P<1,即實測結果小于標準值,無需進行下一步評價。即,土壤質量合格。優質的土壤排水良好、通氣性好,水稻在整個生長季節無需曬田,可都處于灌水生生長狀態,為田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條件,同時土壤的弱酸性也是造成青田田魚味道鮮美、鱗片柔軟可食的重要環境條件之一。
青田的大氣評價模式依然按照上述A級綠色食品評價法的前兩步走。但第三步,綜合污染指數發的評價公式改為。
對比評價標準可知:嚴控環境指標評價中,P<1,即實測結果小于標準值,無需進行后面的評價。即,大氣質量合格。青田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達270多天,溪流、水庫水溫常年在5~30攝氏度。低海拔稻田水溫冬季不結冰,春季回溫早、積溫高。為田魚的生長提供了自然環境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煥發鄉村新氣象。青田縣的村民在生產過程中開發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稻田共生傳統農業,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造福子孫后代?;谵r業倫理學的視角,從6個方面總結出稻魚共生系統的未來發展道路,推動稻魚共生系統的保護發展。
農業倫理中強調要改善人居環境。以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為發展需求。所以在制度的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胡燕(2019)指出,傳統的農業生產,以土地秩序作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農業遺產是一種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規范的制度來保護農業遺產,有關部門需要制定一個合適的管理機制來規范這類農業系統。如建立保護區,確定其管理類型的歸屬,保護景觀、物種管理區域、資源管理保護等。對于青田縣稻魚共生農業系統而言,第一步要確定并劃定管理和保護的范圍,這不局限于稻田,而應該包括整個流域。從而形成天然林、人工林、稻田和村落在內的多樣格局。
土地作為農業倫理的載體,是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重要生產基礎與要素基礎。朱志平(2021)指出,到村到戶、精確管理,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充分了解各地自身文化的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的政策,是范圍界定的科學方法。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是我們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需要考慮的。三種因素都需要考慮周全。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對管理類型進行確認并進行內部劃分,如可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過渡區,劃分出不同區域,同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各種管理方法是一個有機整體,主要是有利于開展各方面工作,使其相互協調。
多角度分析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基于稻魚共生系統的形成、發展與整個流域的環境特征,制定監測系統、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學術科研和生態旅游等各個方面的規劃,不僅可以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維護區域的生態平衡安全。
朱志平(2021)指出,面對城鄉差距大、生態環境多的問題,要有效調控這種差距,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尤其要發展環保產業。
比如,學者崔文超(2020)指出,基于碳足跡方法測算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在整個生命周期的固碳減排生態和經濟效益。具體來說,學者將共生系統與水稻單作系統的碳足跡和單位產值碳足跡進行了對比,得出結論:共生系統分別比后者減少碳足跡1253.3kgCO-eq/hm和單位產值碳足跡0.09kgCO-eq??紤]到共生系統同時增加了養魚的收入,經濟效益的提升也顯而易見??傊?,類似的計算理論方法將為環境監測、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和相關管理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使得生態發展的年度計劃更加規范化。
人作為農業倫理的核心要素,要發揮農民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提升農民的積極主動性。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形成與農民有直接的關系,是群眾創造的結果,群眾對其開展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應遵循“廣泛結交好友、公平利益共享、共同管理”的原則。實施群眾共管,全民合作,使保護區與非保護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逐步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示范基地、多樣性管理和保護區的制度化方向發展。
胡燕(2021)提出,我們應該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提高農民對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龍現村被確立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核心區后,通過當地政府的宣傳與媒體的推廣,當地農民對祖輩所在地的傳統農業實踐產生自豪感,這將有益于農民保護發展這種稻田養魚的文化遺產。
胡燕(2019)提出,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包容整合,注重道德約束,以期用文化的合理方式善待自然,走出全面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生態農業之路。龍現村地理位置優越,環境良好,但村舍分布密集,居住空間相對狹窄?;诖耍磥淼慕ㄔO規劃和道路建設一定要避免傳統建筑的缺點,房子在建立過程中不要過于密集,高度要適中,活動區域要適當地增加。在規劃進行生態旅游時,要注重保護生態。鄉村振興,更要遵循農業和生態系統內在價值,發展負責任、生態安全平衡的可持續農業。要重視文化發展多樣性,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文化魅力。同時對龍現村的田園風光也要進行保護與推廣,也將利于當地的發展。
農業倫理的政策觀要求以農為本,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調以農民能力建設為核心。習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當地政府發布了許多利好政策,為稻魚共生系統提供了良好政治發展環境。如開展稻田養魚擴面行動、保護魚種質資源、建立魚苗生產推廣獎勵,開展魚種質資源保護科研等。政府在制定有關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政策上,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推動稻魚共生系統的發展。同時,也要在政策落實上把好關,做得全面細致。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得到國內以及全球認可,是全球最重要農業遺產的其中一項。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具有悠久的農業歷史,也具有良好的農業傳統。青田縣應該將全球重要農業遺產這一榮稱作為一次發展機遇,重視農業倫理,提升文化自信,開展生態旅游,利用所擁有文化多樣性和資源多樣性的優勢,因地適宜,保持與擴大稻魚共生系統的面積,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未來發展中要不斷完善現有農田保護區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業倫理觀念的作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和發展可持續化的農業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