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君 何健君雕塑藝術工作室
雕塑藝術是雕塑家把對事物認知的感受、情感和理想通過石、木、金屬等可雕可塑的媒材,以圓雕、浮雕或裝置等三維、二維立體的形式塑造的具有視覺感和觸覺感的造型。在造型中,雕塑家依據自己對主題的感受,所采用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各有不同,追求用新穎而獨特的語言創作出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在當代,雕塑更強調藝術語言的獨特性—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指雕塑家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探索,隨著藝術修為的積累、沉淀和升華,會逐漸凝聚成具有濃郁個人特色的藝術風貌、特色、作風、格調和氣派。它是雕塑家鮮明獨特的創作個性的體現,統一于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之中,也就是藝術家自己的風格。具體表現在作品的造型、技法的藝術語言演繹上。藝術風格是雕塑家畢生追求的理想,是藝術成熟的標志。
在當今社會活動中,名片是一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身份象征。雕塑家的藝術風格亦如此,在藝術交流中,創意新穎,內含豐富的作品,就如一張個性獨特的名片,可以起到“自我介紹”的功能,充當的就是雕塑家在眾多藝術家中的代表,是體現其藝術的一種身份象征。
在古代,就有著名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兩種開創性的獨特藝術風格,對傳統佛造像及繪畫都產生重大影響。北齊時期的曹仲達,來自西域,長時間生活于中國,他吸收魏晉以來的華夏文化藝術的美學元素,融合西域的藝術風格,為當時的佛造像或繪畫帶來了全新的空氣。其藝術風格在佛教的造像被尊稱為“曹家樣”。藝術特點是,順著佛造像的結構表面采用線條塑造衣紋,緊貼身上的線條簡潔流暢,疏密有致,如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整體感覺猶如剛剛從水中出來的濕衣效果,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根據近年有關學者的研究,從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佛造像中多以這種風格表現。在繪畫上,其開創了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獨特的表現方法,《圖畫見聞志》說曹仲達的人物畫,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稱為“曹衣出水”。
唐朝畫家吳道子創造了一種波折起伏、錯落有致的“莼菜條”式的表現風格,描畫人物的衣袖和飄帶,都具有飄逸靈動感,動勢如迎風起舞,這種高超畫技與飄逸的表現形式對后來的西方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故有"吳帶當風"之稱。其藝術風格對佛造像的雕刻表現也產生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佛造像塑造手法的圓轉、靈動,并強調飄逸感和立體感,突出了人體曲線和自然的結合。“曹衣帶水,吳帶當風”是中國傳統藝術精髓,成為北齊以來的一千多年歷史里享譽至今的響當當藝術風格名片之一。
在當代,雕塑已從古代的佛造像、陵墓雕刻等較少題材中發展起來,塑造的主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從單一的功能性、裝飾性表現,到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并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國內國外藝術交流日益便捷和頻繁,促進了中西藝術發展和融合。許多藝術家拋棄了過往千篇一律的寫實具象較為單一的表現形式,擺脫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束縛,藝術成為藝術家個人主觀情思的媒介,創作回歸為一種純粹形式的精神性和造型性。雕塑開始多元化發展,具象的、抽象的、裝置的、動漫的等等,表現形式和手法多種多樣,層出不窮,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其中,較為代表性的如雕塑家吳為山,獨辟蹊徑,開創的大意象雕塑藝術形式,為中國現當代雕塑發展開出一遍新境。他的雕塑吸收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以神寫形,形在似像非像處,意在似有似無間,具有形神兼備的鮮明個性,藝術感染力含蓄而強烈,而且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還有,中國臺灣地區雕塑家朱銘,其在中國雕塑藝術的當代承傳與開拓上獨樹一幟,成就卓越。他經過長期的藝術探索實踐,逐漸形成簡練明快,刀鑿斧琢,雄渾大氣的藝術語言。他的作品氣韻生動自然,不僅具有很強的現代感,而且深含東方文化內蘊而又獨具個性面貌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現當代雕塑發展的一個標桿。吳為山的雕塑和朱銘的雕塑在國內外都是非常響亮的名片。
藝術探索是一條漫漫的長路。我自己從事雕塑創作近三十年,因為心中有夢有詩,一路上樂此不疲,享受著創作帶來的無窮樂趣。
通過這長期的創作實踐,逐漸凝固定形的‘祥云’式的藝術語言貫穿著近十多年來的主要作品上,這個形式和手法是創作實踐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也是一直努力尋求的結果。
云具有藝術之美,千姿百態,變幻無窮,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祥云”是對云的形態和意蘊的吸收和提煉。‘祥云’具有濃厚的東方藝術意象之美,又有鮮明的當代藝術魅力。

何健君漢白玉作品《秋韻》

作品《秋韻》泥塑放大現場圖片
意象,是指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把個人的情感、審美與客觀物象相融合,并通過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作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觀念中的藝術形象。“祥云”的造型不是對客觀物像簡單直接的摹寫、塑造,而是在作品中局部或全部舍棄對形體寫實追求,用一種意象的語言概括提煉,尋求物象之外的表達。
在我塑造的傳統題材作品中,“祥云”式的語言運用是對傳統題材的人物或故事重新解構。如作品《千年遺韻·笙》,采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一位身形圓潤的仕女優雅地騎在膘肥健壯的馬上,仕女的衣袖高高地向后揚起,雙手持著竹笙抬頭凝視著,仿佛正在醞釀新曲。作品造型雍容華貴,借鑒唐代繪畫杰作《虢國夫人游春圖》所表現的重主觀、意韻陰柔的藝術風格,體現濃郁的唐代豐富、端麗的風格特點。作品中仕女的衣褶和飄帶運用“祥云”式語言,塑造如層層疊疊的云霞,飽滿而靈動,隨著韻律的節奏輕輕飄動,并與膘肥健壯的駿馬融合一體,仕女像是踏著祥云自天而來。作品中“祥云”式語言沒有影響主題的表達,而是給作品注入當代藝術元素,概括和簡潔的語言給傳統題材加入意象的內涵,讓作品直觀性變得更富有意境和聯想性。“祥云”式的藝術語言是融合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重要元素和紐帶,使作品達到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賦予傳統題材時代新貌。

何健君青銅作品《豐收的季節》,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展,2020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國匠杯”金獎
除了千年遺韻系列,2011年創作的《唐樂》《祥樂》,2014年《國粹·樂》等探索性作品都得到專家和同行的肯定,獲得不少獎項。
在塑造的當代題材作品中,“祥云”式的藝術語言簡潔優美,具有浪漫感和豐富的聯想性。
在作品《春韻》《夏韻》《秋韻》的系列中都有體現。如作品《秋韻》,刻畫一位女小提琴家高雅、成熟的風采,人物采用大塊面、虛結構的簡明手法,臉部細膩刻畫出女小提琴家唇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而她身上的披肩則運用“祥云”式的藝術語言夸張塑造:隨物賦形,揮灑清越靈動如飄揚的祥云一樣,充滿韻律的節奏感和形式美感。充分展現了云的韻律之美,云卷云舒中,仿如一個曲清麗悅耳的旋律泊泊而出,沁人心脾。同時又具有云的詩意之美,它的潔白無瑕,自由自在的浪漫,使人產生美感的意境和遐思。寓意在秋天這樣一個豐收的季節里,承載著她的希望和夢想蕩漾在怡人的秋風中,藝術家從內而外散發出成熟的風韻和浪漫的情懷。作品造型獨特,頗具匠心。在國家城市雕塑委員會與福州市政府聯合舉辦的“2015年福州國際雕塑展”中榮獲三等獎,被福州市政府收藏,并采用優質漢白玉放大雕刻至3.5米高,永久立于其國際雕塑公園。
‘祥云’式的藝術語言是通過線、形對客觀物象重新建構起來,造型跳躍靈動,飽滿細膩的手法顯露于表,而含蓄、抽象的意涵于作品內,讓人遐想連篇,回味無窮。形式清晰和鮮明,具有很高的辨識度。手法高度的概括性,強烈的簡約和凝練性,具有明顯個人語素的藝術符號特征。
通過個人的藝術語言,融合傳統與當代,折衷中西美學元素,這就是我作品尋求的表達,就是我追求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我的名片。

何健君青銅作品《千年遺韻·笙》
附
何健君: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研究員,廣州雕塑院客席雕塑家,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廣州市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具有《全國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書,1990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系并獲學士學位。
個展展覽:
何健君雕塑藝術展 廣州市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2011年
何健君雕塑藝術展 廣州市匯景新城展覽館2011年
何健君雕塑藝術展 廣州市匯景新城展覽館2012年
凝固的藝術-何健君雕塑藝術展 廣州市越秀圖書館2014年
國際性展覽:
2005年作品《恒》獲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紀念雕塑招標(亞洲)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6年作品《圓夢》獲2008北京奧運景觀雕塑設計大賽(全球)優秀獎
2009年作品《恒》被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選為該區與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締結為友好城區的紀念雕塑。放大鑄銅并永久安裝在葉卡捷琳堡市區
2010年作品《馬魂》獲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的亞運雕塑優秀獎(亞洲)
2012年作品《對話》入選由佛山市政府和中國美術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國佛山-國際城市雕塑大展”
2012年作品《青春的舞步》入選由長春市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并鑄銅放大2.5米高,永久收藏于其國際雕塑公園。
2014年作品《秋韻》獲得福建省福州市政府主辦的“2014中國福州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三等獎,并采用漢白玉雕刻放大至3米高,永久收藏于其國際雕塑公園。
2015年作品《聚焦》入選由中國雕塑學會和海寧市政府主辦的“2016潮起東方-中國海寧百里錢塘國際雕塑作品展”,并采用青銅鑄造放大至6米,永久收藏于其國際雕塑公園。
全國性展覽:
2009年作品《天路》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
2014年作品《聚焦》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
2019年作品《豐收的季節》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展
2009年作品《夢的季節》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雕塑百家聯展并被收藏
2011年作品《千年遺韻-琵琶》入選國家大劇院主辦的“凝固的旋律-國家大劇院雕塑作品邀請展”
2011年作品《勢不可擋》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2年作品《義薄云天》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3年作品《春天里》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4年作品《臨風》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5年作品《向天歌》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6年作品《出水芙蓉》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8年作品《春色滿園》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9年作品《妃子笑》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20年作品《豐收的季節》在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國匠杯”評選獲中榮獲金獎
2021年作品《豐收的季節》入選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百年巨變—主題雕塑作品展”
2021年作品《讓冬季酷起來》入選2022北京冬奧會公園項目
2006年作品《田園交響曲》、《陽光雨露》獲東莞市綠色世界城市公園雕塑設計招標(全國)第一名
省級展覽:
2006年作品《大提琴》入選首屆廣東省、香港、澳門三地雕塑精品巡回展
2008年作品《80后》入選省美協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大展
2008年作品《千年遺韻·琵琶》入選省美協主辦的首屆廣東雕塑大展并被嶺南美術館收藏
2009年作品《千年遺韻.笙》入選省美協主辦的紀念建國60周年全省美術展并被嶺南美術館收藏
2009年作品《詠荷》在廣州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第五屆作品評比獲得金獎
2010年受廣州軍區政治部委托創作鑄銅雕塑作品《我從井岡來》
2011年作品《森林之神》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1年作品《春韻》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銀獎
2012年作品《千年遺韻-排簫》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2年作品《唐樂》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3年作品《開天辟地》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3年作品《戰神》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銀獎
2014年作品《向天歌》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7年作品《沁荷》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評比中獲得金獎
2014年作品《聚焦》入選廣東省美協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
2016年作品《盛裝舞步》入選省美協主辦的首屆廣東雕塑名家邀請展并被廣州亞運博物館收藏
2016年作品《聚焦》入選省美協主辦的第二屆廣東雕塑大展
2017年作品《春之舞》入選廣州雕塑院主辦的“穗、港、澳、臺”四地雕塑交流展
2021年作品《等你歸來》入選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并榮獲金獎